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美丽中国建设科技工程与指标体系研究专题论坛在北京举办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钟景轩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07-16 12:20:40

光明网

7月12日,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美丽中国建设科技工程与指标体系研究”专题论坛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办。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地理学会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小敏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葛全胜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孙福宝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党委副书记张国友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杨庆媛教授等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论坛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指标体系、治理路径与科技支撑等核心议题,邀请18位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作报告。


上午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杨林生研究员基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A类专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和愿景,发布了“美丽中国建设智能化模拟系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雷涯邻教授提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的三种组态模式(环境绩效资源型、全要素驱动型、非基础依赖型),强调区域协同、数据共享与市场化机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周宏春研究员从哲学、文化与制度维度反思美丽中国建设,指出“美”需兼顾发展、生态与人文关怀,倡导因地制宜、科学引导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方创琳研究员在报告中总结了“十四五”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提出“十五五”时期六大协同路径与分区分级建设路线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主任李宏伟教授强调“以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分析产权、金融、市场等制度障碍,建议构建生态产业集群、碳汇交易与绿色消费体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综合部副主任杨小明研究员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题,指出现有制度需应对系统性、协同性挑战,提出绿色发展机制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孙福宝研究员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提出“生态安全+新能源”双轮驱动路径,构建风光氢储一体化绿色发展模式。江西师范大学学术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葛咏研究员总结“减贫—生态—碳减排”协同发展20年经验,提炼四种区域模式,倡导中国方案全球共享。

下午报告环节,杨开忠研究员在报告中强调绿色、智能、韧性三化融合,构建ESG与全球城市新体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闯研究员介绍了“地标生境”科技工程,推动优质地理产品国际化,已在15国落地推广。王士君教授提出“美丽中国先行区”体系建设框架,构建“国家—区域—地方”三级推进机制。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周国华教授以“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为题,建议将人类发展指数与自然关系指数融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卢宏玮研究员聚焦青藏高原工矿区,提出清洁能源与绿色矿山协同路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吴康教授以山西省为例,分析了收缩型资源城市绿色转型困境。杨庆媛教授以重庆为例,提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实现生态安全、空间效率与人民福祉协同提升。南宁师范大学地理与海洋研究院院长胡宝清教授在报告中提出“山—江—海—边”多尺度耦合框架,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与跨境生态安全协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井勇研究员以“气候变化与气候预测研究的若干新进展新认识”为题,发布了2025年极端高温预测,预警区域灾害风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海猛副研究员从方法论视角反思城市评价实践,提出“人本—涌现—平衡—反馈”四原则,倡导构建动态、开放、智能的美丽城市评价体系。

论坛讨论了拟提交中国科协的非共识议题,聚焦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补偿机制缺失、地理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等关键问题,呼吁从国家层面统筹“美”的公平分配与协同治理。(记者 战钊)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