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冰冰
编辑 | 阿至
36氪获悉,蓝点触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点触控」)近日宣布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广发信德、复星创富、合肥创新投、华仓资本联合投资,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投入、海外市场拓展、团队人员补充等方面。
「蓝点触控」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专注于智能机器人力控技术研发及应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核心团队主要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所名誉所长王田苗教授担任公司董事。目前已形成包括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通用六维力传感器、关节扭矩传感器、拉压力传感器等多个产品系列。
「蓝点触控」力觉传感器产品在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新兴人形机器人领域均有覆盖。工业机器人方面,「蓝点触控」聚焦打磨、装配、医疗手术机器人、焊接等领域,产品已应用于医疗、航空航天、3C电子、汽车等行业。人形机器人方面,「蓝点触控」已与智元机器人、小米机器人、千寻智能机器人、优必选、众擎机器人等行业头部企业建立合作,成为其批量供货商。
一、用平台型技术能力,推动力觉传感器规模化应用与成本下降
六维力觉传感器最早系统化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用于测量飞行器在风洞试验及飞行过程中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在具身智能系统中,力觉传感器相当于机器人核心的力觉感官——通过应变或压电效应,将机械臂末端、关节或足底等部位的环境作用力转化为电信号,实时反馈至控制系统,从而让机器人实现操作精准调控、碰撞保护及自适应运动控制等功能。
长期以来,以ATI为代表的国际厂商凭借先发优势占据高端力觉传感器市场,但「蓝点触控」创始人刘吴月认为,国内力觉传感器在技术层面有更深的积累,“中国航空航天研究六维力传感器已经有70多年的积累,我们核心团队来自航天领域,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所以在串扰、灵敏度等性能上,我们目前的水平其实要比外资品牌好。”国内新兴企业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航天领域"不惜成本"的技术体系转化为可规模复制的工业方案,并且解决成本问题。
据介绍,「蓝点触控」在成本控制和技术方案上做了一系列调整,在保持高性能的情况下,达到了更好的性价比。“第一是技术手段,通过技术方案的改进,实现包括硬件电路、结构以及生产工艺的整体迭代。第二是通过自动化生产工艺改进,提高生产效率,保障高良品率。第三是规模效应,规模化后,通过管理手段和供应链管理,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质量。”刘吴月总结道。
具体产品性能指标上,「蓝点触控」在三个方面进展明显:精准度方面,普遍做到0.3%FS,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具备0.1%FS高精度;响应速度方面,在一些关节上,最高响应频率做到10kHz,相当于每0.1ms响应一个数据点;集成度方面,传感器重量相比原来降低80%以上、体积降低90%以上,让合作方能够在几乎“无感”的情况下植入力传感功能。
「蓝点触控」 人形六维力传感器
性能提升的背后是底层的平台型技术能力,「蓝点触控」技术平台包括四项核心技术:第一项是高性能弹性体的迭代设计,通过精巧的结构实现高性能、高结构强度、低串扰,同时具备高过载能力的性能;第二项是嵌入式硬件电路,其核心在于在低噪声、高带宽的情况下获取整个底层的应变数据;第三项是力控算法,强调高效且高精度地解耦,将内部数百个敏感点的数据快速、高精度地解耦出六维信息数据;第四项是高精度六维同步校准技术,运用光学引导和浮动载荷等技术,以及六维同步加载的综合技术,形成一个高精度的校准体系,以保证总体的精准度。
依托平台型技术能力,「蓝点触控」可以将客户需求响应周期从定制化的6-8周,降低到3-4周。在具身智能技术加速迭代的产业环境下,整机产品的市场化周期已普遍压缩至6-8个月,时间压缩的能力也成为衡量技术型供应商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二、具身智能行业增长超预期,加速国内市场渗透与海外布局
在刘吴月看来,近两年具身智能行业发展迅速,一方面,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协作机器人增速很快,两年前几十台订单都算是大客户,现在行业陆续出现了千台量级的订单;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在2023年下半年开始大发展,据IDC报告,2024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商用销售出货量约2000台,超出行业预期。刘吴月预估,按照当前趋势,2025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有可能达到5000到10000台的量级。
同时,随着具身智能行业加速下场实践,力觉传感器的重要性也逐步凸显。“当机器人真正下场交互,任何接触场景都很难仅靠视觉定位达到高精度要求。这个时候其实就非常典型地需要类人方式操作,即视觉粗定位,力觉完成精细操作。”刘吴月观察到,去年下半年行业开始向末端加装六维力传感器,今年开始在每个关节加装关节力传感器,“因为六维力传感器加装速度最快,而关节力传感器响应速度表现更好。”根据行业统计,人形机器人普遍需要手腕、脚腕4个六维力传感器,28个关节力矩传感器,量产状态下,约占人形机器人整机BOM成本的15%。
针对人形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两大板块不同的需求、产品特性,「蓝点触控」定向推出对应的产品系列。面向人形机器人,研发LA和LC系列产品,包含了人形机器人六维力和关节扭矩传感器产品;针对传统工业领域,开辟LB、LD和LE系列,分别是通用六维力传感器、关节扭矩传感器、拉压力传感器。
「蓝点触控」 LC关节扭矩传感器
公开资料显示,「蓝点触控」在规模化上已经形成了较强优势,2024年其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领域的市场份额已突破70%,2025年上半年已有多个单一客户六维力传感器出货量达到千台量级;在机器人关节力传感器方面,「蓝点触控」2024年出货量近5万多套,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7万多套,占国内总出货量95%以上。
“力传感器本质上是一个零部件,零部件一定要尊重其发展规律,前期凭借技术优势快速开拓市场,但最终要通过规模化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公司已及时将技术优势转化成规模优势和市占率,同时反向形成综合的服务、质量、成本优势。”刘吴月介绍,「蓝点触控」连续三年每年销售收入翻倍,已实现正向现金流。
此次融资后,「蓝点触控」将进一步补充研发端投入、扩张团队,面向人形机器人小尺寸、高精度、高带宽等方面需求,拓展更多细分领域的传感器产品。在市场端,通过综合技术优势,拓展核心客户的商业渠道,并面向欧洲和美洲市场拓展海外客户。
36氪未来产业
「36氪未来产业」持续关注城市发展、产业转型和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寻求报道可邮箱联系wangfengzhi@36kr.com或扫码联系作者。
此外,今年36氪正式推出《36氪企业投资指南内参》,依托在经济圈产业群、区域重点推进规划与招商领域的深厚积累,36氪通过提供深入详细、更为及时、独家专有的全面信息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高效、精准的产业项目内参;助力项目方匹配产业资金、链接关键人脉、快速融入新的产业生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36氪未来产业”,作者:张冰冰,阿至,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