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小米造车用手机芯片?奥迪高管“硬钢”是酸还是有道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杨凌霄 大象新闻 时间:2025-07-16 18:26:33

近日,一汽奥迪高管提及车规级芯片话题,引发对小米汽车采用消费级芯片的热议,各方观点不一。


一汽奥迪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李凤刚在近期的公开言论中,再次将车规级芯片的话题推向公众视野。而这一话题很快便被网友与小米 YU7 联系起来,使得小米汽车再次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小米在车规级相关产品的宣传上,曾引发过不小的讨论。小米董事长雷军在一次直播中,详细介绍了一款小米研发的车规级纸巾盒,通过多项参数阐述其售价 169 元的原因。原本在日常生活中价格低廉的纸巾盒,在有了 “车规级” 认证后,价格大幅上涨,成为高价商品。​


郑州市民赵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之前听说过这款车规级纸巾盒,觉得很不可思议,“一个普通的纸巾盒卖这么贵,就因为加了‘车规级’这几个字,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对于车规级芯片,行业内有着明确的标准。记者了解到,车规级芯片需要通过 AEC-Q100 可靠性认证、ISO 26262 功能安全认证以及 IATF 16949 供应链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只有全部通过后才能被称为车规级芯片。​


其中,AEC-Q100 对芯片的环境应力测试、寿命测试等有着严格规定,要求芯片工作温度范围在 - 40℃~105℃,使用寿命需在 10 年以上。而消费级芯片的工作温度范围仅为 0℃~70℃,寿命通常只有 3~5 年。​


完成一次 AEC-Q100 车规级的耐久性测试,需要进行 1000 次以上的温度循环,还要模拟 10 年以上的使用状况,整个认证时间超过半年。ISO 26262 标准下,芯片需具备故障检测与冗余能力,认证分为 ASIL-A 到 ASIL-D 四个等级,ASIL-D 为最高等级,要求芯片低延时和毫秒级响应,即便是主流的高通骁龙 8295 车机芯片也只通过了 ASIL-B 级认证。​


IATF 16949 供应链质量管理体系则要求芯片能保证 15 年稳定供应,生产线需专用,产品缺陷率控制在百万件 10 个以内。这些高标准使得车规级芯片在制造成本、设计成本上都高于消费级芯片,而且完成认证需要 2-3 年时间,这也导致车规级芯片在性能上可能落后于主流水平。​


业内人士指出,在汽车智能化加速的当下,对芯片算力和性能的需求大幅提升,传统车规级芯片的认证体系效率难以跟上产品发展,这就造成了性能需求与认证体系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在小米之前,已有不少车企尝试采用消费级芯片解决车机性能问题。特斯拉采用过 AMD 消费级芯片,鸿蒙智行早期车机芯片使用华为手机芯片,高通的消费级芯片也被不少新能源车型搭载。就连高通 8155,也是从手机芯片改造而来,通过外挂高安全认证等级的 MCU 来实现车规级可靠性。​


小米 YU7 宣传时提到,其核心板通过车规级测试,采用双芯片冗余备份设计,平衡性能和安全性。小米选用的高通骁龙 8 Gen3,在制程工艺和性能上优于不少车企采用的高通 8295,正常使用下优势明显。同时,现在汽车设计能优化使用环境,如车机系统有独立热管理,保证消费级芯片的使用温度。​


但消费级芯片在寿命和供应链上存在短板。消费级芯片寿命较短,难以像车规级芯片那样稳定,且供应链难以保证 15 年以上稳定供货。对此,已有车企探索解决方案,如小鹏的车机芯片升级众筹方案,问界的智能辅助驾驶硬件升级等。​

郑州市民刘女士作为一名消费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如果车机芯片用几年就坏了,更换起来会不会很麻烦,而且到时候还能找到合适的芯片更换吗?车企要是能有明确的升级计划,可能会让人更放心。”​


李凤刚在视频中强调了车规芯片与消费级芯片的本质差异。他提到,车规芯片工作温度范围更广,能耐受复杂工况,缺陷率要求远低于消费级芯片,且需长期稳定供货,这些都是消费级芯片难以达到的。他认为,在智能座舱娱乐需求爆发的情况下,安全冗余设计不能为算力让路。​


对于李凤刚的观点,行业内有不同看法。有专家认为,这体现了传统制造体系对安全底线的坚守,而小米的做法则代表了用户对智能体验的追求。当大量订单与芯片缺陷率差距碰撞,建立新的行业规则才是关键,既能让消费者追逐科技前沿,又能保障安全。​


从市场角度看,李凤刚此时发声也反映了合资品牌的市场焦虑。2025 年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大幅提升,奥迪等合资品牌面临压力。此次关于芯片的讨论,也被视为奥迪的一种营销策略,借热点强调自身在安全方面的理念,其部分车型在设计上也体现了对安全与娱乐的平衡。​


目前,行业在车规级认证标准、芯片使用场景分类等方面还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对于智驾、制动等安全相关领域,必须坚守车规芯片红线;娱乐系统可适当放宽,但需制定专项测试标准,车企也应建立寿命补偿机制。​


记者采访到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他表示:“这场争议暴露出智能汽车时代的根本问题,需要超越对立,建立更合理的体系。真正的创新是在安全冗余中找到平衡,而不是牺牲一方换取另一方。”​

小米方面对于此次争议尚未作出更多回应,但市场对小米汽车的关注仍在持续。这场关于芯片的讨论,也让更多消费者开始关注汽车芯片的重要性,以及车企在安全与性能之间的权衡。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