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谢美浴
编辑 | 付影
来源 | 独角金融
7月15日晚间,“博时基金内部工资数据库遭泄露”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并在网络上快速传播。
网络截图显示,该数据涉及博时基金固收、权益、财务、信息技术等多个部门数十名员工的详细信息,包括工号、姓名、职级及月薪等核心人事数据,其中月薪最高为13.5万元,年终奖最高超过610万元。
7月16日,博时基金相关人士对独角金融表示,数据不实,不符合实际情况且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博时基金已报警。但其强调上述回复不代表公司。
但这个说法有相互矛盾之处,如果不符合实际情况则不会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如果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则信息真实。真相如何,有待警方的进一步调查。
风暴中心的博时基金成立于1998年7月,是最早成立的公募基金管理人之一,也是“老五家”公司之一。博时基金共有6家股东,大股东是招商证券(600999.SH),出资比例为49%。
招商证券2024年报显示,博时基金在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5.89亿元,较2023年微增46.63万元;净利润为15.28亿元,较2023年增加1693.47万元,增幅为1.12%。
截至2024年末,博时基金员工共859名,投研团队中公募基金经理103人,平均任职时长超过7.5年。
但此次博时基金工资数据泄露事件震动行业,无疑给整个金融行业乃至所有企业敲响了信息安全警钟。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如何加强信息安全的内控管理,从源头减少数据暴露的风险?
1
基金经理薪资泄露引热议
网传截图显示,博时基金财务人员月薪最高是2.75万元,最低是1.385万元;固收部门总监级别:I6、I7级别,如魏某、张某陵、陈某杨,月薪都在12万以上;资深员工:I5级别,月薪5万-8万。
而最高月薪为13.5万元、年终奖最高为610.3万元,均为同一名基金经理陈某杨。如果这份年终奖和流传的月薪13.5万都是同一年的话,陈某杨的综合年薪在772万元左右。
图源:网络
虽然博时基金相关人士表示数据不实,但是该公司确有一名同名同姓的明星基金经理,而且2022年在职。资料显示,陈某杨2005年加入博时基金,工作时间长达17年,曾担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兼固定收益投资一部投资总监、基金经理。
陈某杨在博时基金时,主要在管基金为中长债基,2022年其所在管基金规模约200亿左右。公募产品业绩上,其在博时基金时期管理时间最长的博时双月薪和博时月月薪两只纯债产品,博时双月薪任职回报97.97%,年化回报7.24%,在84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一;博时月月薪任职回报63.26%,年化回报7.47%均保持了,在67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三。按其业绩来看,拿博时基金的最高薪酬当之无愧。
图源:Wind数据
2023年9月15日,陈某杨卸任了博时基金最后一只在管产品“博时富汇纯债3个月定开”;10天后便入职中欧基金,现任固收投资总监、基金经理,目前管理基金总规模为41.83亿元。
天眼查数据显示,陈某杨入职中欧基金后,认缴90万元认购了上海睦亿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3.5103%的股份,该公司是持有中欧基金8.5462%的股份。据“凤凰网财经”报道,市场推断陈某杨是通过“股权+薪酬”的形式入职的中欧基金,也算是一种规避“限薪”的方式。
对此,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表示,“通过有限合伙企业间接持有中欧基金股份,属于常见的员工持股安排。此类结构通常用于绑定核心人才与公司长期利益,但需注意是否符合行业薪酬监管要求。若其总薪酬(含股权收益)超出限薪标准,可能涉及规避行为,但需具体核查中欧基金的薪酬政策及监管口径。”
图源:罐头图库
实际上,2022年基金业便迎来了“限薪令”。2022年6月,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了《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具体包括递延支付期限不少于3年,支付速度不高于等分比例等,其中高管和基金经理等关键岗位人员递延部分不低于40%。
此外,高管及部门负责人需用不少于当年绩效薪酬的20%购买本公司公募基金,且权益类基金占比不低于50%。
2024年4月11日,“第一财经”还报道,有市场消息称:“基金、券商限薪已经开始。上限300万元,博时基金、招商证券已经正式发文。”不过,彼时两家公司均表示“并不知情”。
数字化领域专家、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指出,“限薪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核心人才的收入水平,而金融行业核心人才往往凭借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经验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当在本机构收入受限时,他们可能会为了更好的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而选择跳槽到其他机构,这无疑会给原机构带来人才损失,影响机构的业务开展和竞争力。”
薪酬下降之后,博时基金近一年的基金经理变动也较为频繁。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的一年内,博时基金有6位基金经理离职,高于行业均值2.07;新聘17位基金经理,远高于行业均值3.77。
图源:罐头图库
规模方面,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博时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为10725.42亿元,业内排名第六,旗下拥有386只基金产品,覆盖股票型、混合型等多种权益类基金以及债券型基金、货币基金等。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博时基金祭出了“低费率”这一杀手锏。2024年,该公司抓住指数投资的机会、通过低费率抢占市场以及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降本增效的成本管控。
截至2025年4月,博时债券ETF及指数基金管理规模超994亿元,位居行业前列。根据2024年年报,除今年1月成立的信用债ETF博时(159396)及近日获批发行的科创债ETF外,博时债券指数家族其余9只产品2024年盈利合计超45亿元。
此外,成立近27年,截至2025年3月31日,博时基金累计分红近2133亿元;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该公司为基民赚了126.78亿元。
2
金融行业“信息泄漏”风险受关注
针对此次博时基金“薪资数据泄露”风波,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孙宇昊指出,“员工薪酬数据外泄可能源于内部管理漏洞或系统安全缺陷,例如权限设置不当、员工违规操作或第三方服务商疏漏所致,具体原因需要等待通知或相关部门的调查结果。”
“如果博时基金未履行数据安全保障义务,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民事赔偿;如果相关数据被故意泄露或涉及数据贩卖的,则相关主体可能涉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孙宇昊表示。
图源:罐头图库
袁帅则表示,“此类信息泄露事件极有可能削弱投资者对博时基金的信任。投资者选择基金公司时,除了关注投资业绩,公司的管理规范性和安全性也是重要考量因素。此次事件暴露出博时基金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漏洞,会让投资者担忧其资金安全以及公司整体的管理能力,进而影响对公司的投资信心。”
此次博时基金“薪资泄露”风波,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问题,也映射出金融行业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隐患。
深圳永安在线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威胁猎人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数据泄露风险态势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网监测并分析验证有效的数据泄露事件16011起,较2023年下半年增长59.58%,数据泄露事件数量前五名行业分别为银行、电商、消费金融、保险和快递。
图源:罐头图库
据《经济日报》等媒体报道,2024年10月份,国内某贷款平台超过4万条用户数据被放到境外网站售卖,引发了业内机构和众多金融消费者的担忧。
《瞭望》新闻周刊报道中援引业内人士说法称,“金融、电商等行业的信息通常会被下游黑产团伙用于精准营销和电信诈骗,因其包含大量高价值用户数据且靠近交易环节,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
如今,博时基金已就薪资泄露不实信息一事报警,具体情况尚需后续调查结果出炉才能更加清晰。你怎么看待博时基金本次薪资数据泄露一事?欢迎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