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全球化与转型双轮驱动,上市车企在竞争与变革中求变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刘敏 百姓评车 时间:2025-07-17 13:35:39

2025年上半年,汽车行业在“内卷”与破局突围的深度博弈中加速洗牌,市场呈现出多重矛盾交织的复杂态势。合资车企集体发力新能源领域,凭借技术积淀与品牌基础展开强势反攻,试图在电动化浪潮中收复失地;而一度火热的智驾宣传则逐渐降温,行业从概念炒作转向技术落地与用户体验的务实比拼,共同勾勒出上半年市场的鲜明底色。

在此背景下,各大上市车企的销量目标达成率成为观察行业格局的重要窗口。头部企业中,既有比亚迪、吉利等凭借新能源转型与全球化布局领跑的佼佼者,也有东风、广汽等受合资板块拖累而承压的追赶者。这些数据不仅直观映射出当下“新老势力交锋、自主与合资角力”的竞争格局,更暗藏着企业战略调整的逻辑,为下半年乃至更长周期的发展路径埋下了关键伏笔。

销量目标达成率分化明显

在当前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头部车企的上半年表现呈现出显著分化,各有亮点与挑战。

比亚迪以214.6万辆的销量稳居榜首,同比增长33%,但39%的年度目标完成率意味着下半年将承压。不过,其海外市场表现亮眼,47.2万辆的销量同比激增132%,且已超去年全年水平,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动力。上汽集团紧随其后,205.3万辆销量(交付量220.7万辆)支撑起46%的完成率,在欧盟加征反补贴税的不利环境下,海外仍贡献49.4万辆销量(占比24%),同时自主品牌占比达64%,摆脱合资依赖的成效显著。吉利汽车的表现尤为抢眼,140.9万辆销量同比增长47%,即便将年度目标从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完成率仍达47%,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银河品牌232%的爆发式增长。长安汽车则在重组传闻中保持稳健,135.5万辆销量带来45%的完成率,新能源板块48.8%的增速彰显转型成果。

相比之下,东风与广汽的处境略显艰难。东风上半年销量82.39万辆,同比下滑14.7%,主要受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等合资板块拖累,但自主乘用车的高速增长为其带来转机。广汽75.53万辆销量同比下降12.48%,除广汽丰田实现增长外,其他子公司均呈下滑,不过“稳合资、强自主、拓生态”的改革已初见成效。长城汽车57万辆销量同比微增1.8%,虽海外批发量下滑,但哈弗与魏牌的增长注入活力。而江淮、赛力斯等中小型车企亦有亮点:江淮目标完成率较高,赛力斯旗下问界持续热销,北汽蓝谷更以139.73%的增速实现逆袭。

综合来看,在汽车行业加速向新能源转型、市场竞争更趋白热化的当下,头部车企的分化态势愈发明显:比亚迪、吉利等凭借新能源布局与品牌爆发力领跑,上汽、长安依托稳健转型与结构优化稳步前行;而部分依赖合资板块的车企仍面临调整阵痛,但自主业务的突破与改革的推进也为其积蓄着动能。与此同时,中小车企或凭借精准策略、或依托爆款车型寻求突围,共同勾勒出行业在变革中多元发展的格局。

未来全球化与转型双轮驱动

展望未来,在全球化浪潮与新能源转型的行业主线牵引下,各大车企的战略布局愈发聚焦核心赛道。比亚迪巴西乘用车工厂首车下线,标志着其全球化征程迈入新阶段,海外市场的持续突破将成为冲刺年度目标的关键支撑。上汽集团将进一步巩固海外先发优势,依托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网络扩大份额,同时深化自主品牌实力,筑牢发展根基。吉利汽车将乘银河品牌232%增速的东风,向300万辆年度目标全力冲击。长安汽车则以稳健姿态持续推进新能源转型,在重组传闻的杂音中锚定长期发展方向。

东风寄望于自主乘用车的高速增长与东风日产N7的市场爆发力扭转颓势;广汽将深化“稳合资、强自主、拓生态”策略,推动改革成效向业绩端转化;长城汽车或优化海外布局,同时放大哈弗、魏牌的增长势能;江淮、赛力斯等车企也将依托自身亮点持续发力——江淮凭高目标完成率稳步推进,赛力斯借问界热销乘势而上。

可以预见,下半年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更趋白热化。这些战略规划能否助力车企啃下年度目标的“硬骨头”,仍需时间给出答案,但行业向全球化纵深挺进、向新能源全面转型的大方向,已在各家的布局中愈发清晰。

百姓评车

2025年上半年,汽车行业的竞争画卷在“内卷”与突围的博弈中徐徐展开,上市车企的销量表现与战略布局,既勾勒出当下的分化格局,也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头部车企中,比亚迪、吉利等凭借新能源转型与全球化布局抢占先机,海外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成为重要引擎;而上汽、长安则在结构优化中稳步前行,自主品牌的崛起彰显出摆脱合资依赖的成效。下半年全球化与新能源转型仍是核心主线。比亚迪的海外工厂落地、上汽的全球网络拓展、吉利对银河品牌的乘势而上,以及各家企业在技术落地与用户体验上的深耕,都将决定年度目标的最终走向。

这场变革中,没有永恒的领先者,唯有顺应趋势、精准布局者才能站稳脚跟。随着竞争进一步白热化,行业洗牌将持续加速,而那些能在自主创新、全球化运营与生态构建中找到平衡点的企业,终将在新一轮增长浪潮中占据主动,为汽车产业的未来注入更强劲的动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