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燕翔:《中国金融》——供需共振带动经济持续改善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钟景轩 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时间:2025-07-17 16:05:58

燕翔系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本文发表于《中国金融》2025年第14期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制造业PMI指数较上月明显回升。从总量上看,相关指标表明当前供给和需求共振向上,带动我国经济持续改善。从结构上看,高技术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指数持续保持在50%以上扩张区间,显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稳步推进。从总体来看,当前经济运行整体不断向好、结构优化中增长韧性持续凸显、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生产供给质升量增

从供给端看,6月份中国制造业PMI指数中的生产指数,从上月的50.7%进一步上升至51.0%,显示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扩张有所加快。

一是新质生产力驱动技术跃迁和绿色转型。在高端制造领域,国产大飞机商业化交付带动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运输设备制造业在2025年前5个月工业增加值增长18.4%;5月份发电机组、全集装箱船等重大装备产量激增40%以上,显示出进口替代进入加速期。在智能化转型方面,AI大模型发展拉动5月份服务器产量增长2.2倍,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化产品产量均显著增加。中国制造业生产正不断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溢价”和“绿色溢价”。

二是政策效应持续显现,释放新动能。2024年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以下简称“两新”)以来,对制造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积极影响。2025年以来“两新”政策在全国各地持续推进扩大范围,进一步释放了消费潜力,增强了企业动力。在设备更新方面,通用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1~5月份累计增长8.4%,电机制造、锅炉及原动设备制造、金属轧制设备、铸造机械等产品产量均出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在以旧换新方面,汽车报废置换更新补贴政策带动前5个月汽车产量增长11.1%,与新能源汽车相配套的充电桩数量较前5个月增长33.9%。受益于消费品以旧换新及购新补贴政策支持,家用电器、平板电脑、电动自行车、5G智能手机等产品产量均出现显著增长。

内外需求稳健扩张

从需求端看,6月制造业PMI中的新订单指数从上月的49.8%上升至50.2%、新出口订单指数从47.5%上升至47.7%。

一是消费结构性升级与政策刺激形成合力。2025年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5.0%,其中5月份增速更是高达6.4%,环比上升1.3个百分点,显示出强劲的上升势头。一方面,以旧换新政策对消费的提振效应持续显现,5月份相关商品销售贡献度显著高于上月,其中家电及通信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幅明显扩大;另一方面,新业态新消费正加速成为核心增长极。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292亿元、同比增长22.9%,观影人次为6.4亿、同比增长16.9%,且国产影片票房占比达到了90%以上。未来随着服务型消费升级深入推进,叠加供给优化与场景创新,消费潜力有望持续激活。

二是基建托底和制造升级保持投资稳健。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长3.7%,投资总量延续平稳增长态势。一方面,制造业投资增长8.5%,高出总投资增长4.8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升至56.5%,高技术制造领域表现尤为强劲,航空与航天器制造业、计算机及设备制造业和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分别增长24.2%、21.7%、17.3%,成为核心增长推动力量。另一方面,在专项债与超长期国债支持下,“两重”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成为投资需求的稳定器。

三是出口韧性超预期,多元化战略对冲地缘风险。2025年以来,美国政府加征关税的单边主义冲击全球经济贸易秩序,对中国外贸需求形成了很大挑战,4月份制造业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一度下探至44.7%。但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国1~5月份人民币计价出口金额累计增长7.2%,显示出强大的韧性和竞争力。在出口韧性的背后,一方面是中国产品持续升级增强竞争力,高端化与智能化进一步提升中国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是我国企业在外贸形势波动中适时调整,通过加大与东盟、欧盟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合作力度,部分抵消了对美贸易下滑的影响。

经济新动能持续释放

6月份高技术制造业PMI指数为50.9%,与上月持平,连续5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延续了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进程加快,新动能作用不断增强。5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均显著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同时,新能源汽车、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相关产品表现依旧亮眼,产量分别增长31.7%、52.5%、27.8%,整体处于较高增速区间。集成电路、飞机制造、可穿戴智能设备等高技术产品价格同比均有明显上涨,显示需求旺盛,与PPI同比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二是高技术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升级效应增强。2025年1~5月,各领域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实现突破,直接带动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2%、智能车载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6.8%。在产业端,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9%;1~4月份规模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8.4%,凸显新动能在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中的支撑作用。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势良好,整体上形成了制造业升级、服务业赋能的协同发展格局。

三是消费新动能在供给升级中加速释放。市场供给多元化与消费环境优化激活高端需求,提振消费相关政策持续显效,带动部分消费品相关行业价格回升。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带动居民通信交流服务需求扩大,1~5月份通信信息服务类零售额增长超10%,1~5月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累计增长8.5%,显著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整体增速。线上零售等新模式与网购促销、国补政策形成合力,推动线上消费活力进一步释放,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

服务业打造新引擎

6月份服务业PMI指数(商务活动指数)为50.1%,连续9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一是服务业景气度总体保持稳定。在市场预期方面,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6.0%,持续处于较高景气区间,表明多数服务业企业对行业前景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在行业层面,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保险等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均处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业务总量实现较快增长。5月份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5%,涨幅较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主要受假日消费旺盛叠加居民教育文化休闲需求的推动。

二是服务性生产与消费协同发力保障经济运行平稳。一方面,生产供给稳定增长,为满足市场需求、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5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2%,较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服务消费拉力增强。上半年,服务零售额增长5.2%,较1~4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服务消费增加的拉动作用已逐渐显现于相关行业。5月份,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生产指数分别较上月加快1.6个和0.9个百分点。在物价方面,受国际输入性因素以及部分食品价格下降的影响,5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涨幅较上月有所扩大,市场供求关系基本稳定。

三是政策催化市场活力,新业态与传统服务共振增长。宏观政策发力并显现成效,提升了市场活跃度,假日消费旺盛。5月份旅客周转量同比增速较上月加快,假期居民旅游出行明显增多。同时,免签政策的扩围优化,吸引境外客流,入境游也展现出较强的活力。其中,机票、旅游服务价格分别上涨1.2%、0.9%,家庭服务、教育服务价格分别上涨1.7%、1.2%。国内消费需求以及假日出行的扩张,共同推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增长。

基建升级为经济提供重要支撑

6月份PMI指数中另一个突出亮点是建筑业PMI(商务活动指数)达到了52.8%。

建筑业PMI指数数据持续改善得益于重大基建项目加速落地以及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推进。2024年第四季度以来,专项债与超长期特别国债加速发行,2025年财政政策明确指出要扩大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同时增加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带动扩大有效投资,支持强基础、补弱项、促发展,这些政策措施对于释放土木工程建筑业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当前中国基建投资聚焦补短板、强弱项、促升级,呈现传统提质、新型发力、更新加速动能共振,为经济结构转型提供重要支撑。从行业分布看,传统基建投资聚焦水利、交通等关键领域。1~5月份水利管理业投资同比增长26.6%,有针对性地弥补了水利设施短板,满足了重点工程建设需求。交通投资结构也持续优化,1~5月份水上运输和航空运输业投资均大幅增长,推动中国物流运输体系从陆路为主的平面网络升级成为水陆空铁联动的立体化网络。从区域分布看,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更加领先,既激活了中国经济潜力空间,更凸显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投资领域取得的积极成效。在绿色投资领域,1~5月份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核力发电、水力发电投资合计增长26.6%,在“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新战略引领下,为经济增长持续提供绿色动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