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会分析:
为什么英伟达值10万亿美元?
H20芯片的重启销售,对英伟达来说,究竟是一次战略胜利,还是隐藏着更深的布局?
中国市场能让英伟达市值增加多少?
黄仁勋在飞往北京前夜,在白宫的密会,究竟谈了什么?这次会晤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天大秘密?
H20重启销售对英伟达意味着什么?
H20芯片获批对英伟达而言,这是一个超级利好的消息。过去几个月,英伟达受出口管制影响,英伟达曾面临高达150亿美元的数据中心收入面临风险。美股投资网分析认为,此次H20芯片的重启销售,有望帮助英伟达收回这部分风险中的相当份额,尤其是其原本预期在今年下半年实现的40亿至50亿美元收入。
全球知名投资研究机构伯恩斯坦(Bernstein)此前预估,仅在第二季度英伟达就因禁令损失了高达80亿美元的收入。虽然说,这个季度结束前H20的出货量可能还不是特别大,但预计下半年有望实现营收的快速追赶。
再来谈谈英伟达的库存减值,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细细琢磨的关键点。英伟达此前曾计提了45亿美元的库存减值。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因无法获得出口许可证而滞销的产品。现在,随着H20芯片重启销售,是否意味着这些减值可以“回转”回公司账面,成为一个利润的来源呢?
从理论上讲,库存恢复销售,确实能帮公司冲回这笔减值,直接提振盈利。不过,伯恩斯坦也指出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细节:当时英伟达做减记的时候,最大的考量就是‘许可证缺失’。而现在虽然有了销售许可证,但要获得和维持这些许可证的成本,以及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仍然是个变数!
所以,虽然恢复销售是个大大的好消息,但要说这笔钱能百分百地‘回转’回来,过程可能没那么简单。但不管怎么说,对于所有在中国市场有产品的美国芯片制造商来说,H20的获批,都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大步,它代表着‘希望’!
那这到底会给英伟达带来多大的收益提升呢?伯恩斯坦的分析给了我们一个特别具体的业绩前景!他们估算:
英伟达在中国市场收入每恢复100亿美元,就可能带来大约0.25美元的每股收益(EPS)提升!
更乐观的预测是,如果能在2026财年(到2026年1月)恢复150亿到200亿美元的中国市场收入,那么EPS有望提升0.40到0.50美元!
这可是比现在市场预期的EPS高出10%以上! 对于英伟达的股价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实打实的催化剂!
据美股投资网进一步了解到,英伟达最快可能在今年9月,就会推出专门为中国市场定制的新版AI芯片! 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那结合H20的重启销售,就预示着英伟达将持续深耕中国AI市场,而且可能会推出更多符合当地需求、同时又能满足出口管制的芯片产品线。这对于它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
同时,这也可能会引领其他国际AI芯片巨头,采取类似的‘适应性策略’,一起来塑造未来全球AI芯片市场的格局!
所以,H20的回归,它不只是一块芯片的销售问题,它更像是一个风向标!它在告诉我们,在全球AI产业的未来发展中,商业利益、技术创新和地缘政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度交织在一起。
随着中国市场逐渐恢复,英伟达的未来可能会比我们预想的更加光明!这一切,正如黄仁勋所说:‘科技不能脱离全球市场’! 只有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竞争中,技术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和应用!”
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英伟达是最大受益者,我们长期持股,目标价 400-500 美元,别自己下车,下去了你这辈子再没有机会上来。长期持股最大的困难是容易受外界影响,你就这样说服你自己,持这股是为了给子女大学毕业的礼物,不到毕业都不卖。
高盛预测超级规模企业的资本支出将在未来三年内翻倍。
黄仁勋白宫会晤+北京首秀
而在黄仁勋飞往北京参加链博会的前一天,巧合的是,黄仁勋已于当地时间7月10日前往白宫与特朗普会面。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战略部署!
黄仁勋这个人经常往中国跑。而且他不止一次公开喊话,说美国公司必须得进入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还多次呼吁美国Z府要“松绑”那些技术出口限制。
在他黄仁勋看来,跟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脱钩”,那简直就是自断财路,而且还会拖慢全球AI技术发展的脚步。他可不想看到这种双输的局面。
黄仁勋可能语重心长的跟特朗普说:总统,中国市场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我们无法忽视这块蛋糕,不仅因为它庞大,更因为它是推动全球AI进步的关键。如果美国科技公司彻底退出中国市场,损失的不仅仅是英伟达,而是整个美国科技行业的未来,甚至是全球AI发展的格局!”
事实上自英伟达‘被断供’,为弥补市场空白,华为迅速行动,开发了昇腾920芯片,并推出了与英伟达Blackwell GB200 NVL72直接竞争的CloudMatrix 384解决方案。华为在英伟达受限期间的市场份额已经增长到25%。
与此同时,中国正积极推进芯片自给自足的战略目标,计划到2027年将国内芯片需求满足率从目前的34%提升至82%。这意味着中国将在芯片领域逐步减少对外依赖,本土供应链的韧性将持续增强。
正是带着这份信念和使命,他才在跟总统“密谈”之后,立刻马不停蹄地飞到北京,亲身参展,并且首次带着英伟达参展链博会! 这可不是简单的商务出差,从外表看,这几乎就是一场“科技外交”的大动作!
但是这背后,是黄仁勋这位AI教父亲自披挂上阵,把英伟达在中国市场面临的现实挑战、全球AI产业发展的真实趋势、以及目前全球产业链可能面临的风险,直接、清晰、有力地摆到了Z府决策者的面前。
如今的这些科技大佬们,已经不仅仅是公司内部的CEO,他们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着Z府的政策走向! 他们的每一次游说,每一份他们提供的市场数据,每一次对全球产业链风险的警告,都在悄悄地影响着政策的罗盘,进而改写着全球科技产业的未来格局。
英伟达天花板是10万亿?
截至本周二7月15日,全球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的公司只有三家,英伟达第一4.17万亿美元,第二名微软3.76万亿美元,第三名苹果3.12万亿美元。
那是什么在支撑英伟达市值不断创新高?支撑其股价的是那一块块被疯狂抢购的GPU吗?AMD、Intel甚至各大云厂商都宣称拥有自己的AI芯片,为何只有英伟达成为AI基建?
因为英伟达卖的从来就不止是硬件。
在GPU的世界里,英伟达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商业生态。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它像苹果一样,对产品设计有着绝对的掌控力;它像台积电一样,对芯片制造流程有着极致的优化能力;它还像微软一样,成功构建并掌控了一个庞大的软件生态系统!
而这个生态系统里,最核心、最强大的‘护城河’,就是它在2006年就推出的——CUDA平台。这套通用计算架构,彻底改变了AI的开发模式,让全球的研究人员和开发者,能够用统一的编程语言,轻松调用GPU的强大并行计算能力,从而绕开了传统CPU的瓶颈,直接催生了我们今天看到所有AI大模型。
现在全球有超过400万开发者都在使用CUDA!几乎每一个AI专业的博士生,他们写下的第一行模型代码,都几乎是在CUDA上运行的。这不仅仅是技术标准,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肌肉记忆’,从学术界,蔓延到了工业界,让CUDA成为了科学计算领域无可争议的事实标准。
当然,CUDA只是冰山一角。英伟达的‘护城河’,早已延伸到了科学计算、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多个高精尖领域。
谁在为英伟达的高市值买单?
答案是全世界最渴望AI算力的巨头和国家。
你看,美国本土的四大科技巨头,像谷歌、meta、亚马逊、微软,它们每年要从英伟达采购高达120亿到150亿美元的芯片。远在中东,那些雄心勃勃的主权AI计划,每年也采购着100万到150万张英伟达的GPU。至于中国市场,在出口管制生效之前,大家疯狂抢购的那些A100、H100芯片,现在都已经成了战略级物资,甚至在二手市场的价格都翻了2到3倍!
可以说,英伟达的这波爆发,它不仅仅是靠创新赢得了市场,更准确地说,它是用技术彻底锁死了市场,凭借其在核心AI算力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成为一个新兴的、不可撼动的寡头。
只要人工智能产业还在持续扩张,其他企业在高端处理器方面还未能取得颠覆性突破,那么英伟达理论上就将继续引领这个行业,市场的核心需求依旧会牢牢锁定在它身上。
过去三年,英伟达股价飙升了近九倍,而市盈率远超传统估值标准,这样的涨势常常让人联想到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或2021年的加蜜资产热潮。
然而,这一次,英伟达或许不会像当年的思科那样,最终陷入泡沫破灭的命运。
英伟达今天所拥有的毛利率和充沛的现金流,足以支撑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平台公司’。它的产品,已远超商业公司的范畴,变成了21世纪地缘政治的战略资源。
因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主权AI’的时代。每个国家都开始深刻地意识到,拥有自己独立的AI基础设施、训练自己的大模型、以及培育本国独有的AI能力,这是21世纪国家主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谁能提供构建这种‘主权AI’的全套工具?放眼全球,今天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英伟达。
当然,挑战也在集聚。AMD等竞争对手正全面加速追赶,谷歌和亚马逊等云服务巨头也在逐年增强自研芯片的能力。但是,当我们将目光放长远,会发现:‘AI是新时代的石油’,这已不再仅仅是炒作口号,而是资本市场对稀缺资源与价值聚合的深刻认知。
算力,作为数字时代最核心的基础设施,正被各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尽管宏观环境可能会带来市场波动,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对高性能计算资源永不枯竭的爆发性需求。英伟达凭借其独一无二的技术优势和强大的生态系统,已经牢牢占据了AI训练芯片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形成了强大的锁定效应。
所以,当英伟达的市值触及甚至超越4万亿美元,这或许不是简单的神话,也并非纯粹的泡沫。它更像是AI时代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们正迈入一个由算力主宰、由核心技术驱动的全新纪元。英伟达,正在用它的产品,重新定义这个时代的战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