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月薪13.5万元、年终奖610万元?博时基金薪资数据疑似泄露,公司:数据不实已报警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陆辰风 经理人杂志 时间:2025-07-18 12:26:38



7月16日,“博时基金数据库疑似泄露” 的消息搅动金融圈。

网传信息涉及从固收、权益到财务、信息等部门数十名员工的工号、姓名、职级、月薪等情况,其中陈某杨月薪最高达13.5万元。除了月薪,网上还流传一份年终奖的数据,最高的也是陈某杨,年终奖在610.3万元。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一曝光不仅让公募基金薪酬成焦点,更引发对企业数据安全的拷问。

对此,博时基金迅速回应,称网传数据不实,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且此数据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已第一时间选择报警,目前正在等待进一步的调查结果。

而某公募内部人士则发文表示,网传图片中可以发现,部分员工实际上已经跳槽,这意味着这些数据大概率是以前的,至于为何会突然被曝光,至今仍是一个谜团。事实上,陈某杨2023年9月确已卸任,2024年5月加入中欧基金。图片中显示的一名月薪7万多元的基金经理,2021年5月从泰达宏利基金跳槽到博时基金,借此推测相关信息应为2021年下半年之后的薪资数据。

中基协备案信息也佐证了上述说法,如网传名单中一名固收基金经理2023年9月已离职,另一名权益基金经理2021年才加盟博时。

上述信息如何流出?

这些信息最初在GitHub被发现,资深IT分析师梁振鹏认为,薪资数据属高度机密,泄露原因需从内外排查:外部黑客攻击说明网络安全有短板,内部问题则反映内控漏洞。结合行业特点,金融机构核心数据仅有少数人可接触,此次事件信息完整度和传播路径,更可能是内部管理出了纰漏。

事实上,金融行业长期存在的信息安全隐患。

2022年2月,国内某科技公司在未经平台允许的情况下,私自扒取招聘网站及相关平台的用户信息,数量高达2.1亿条,最终该事件被公安机关侦查立案,并被处以4000万元的高额罚款。

另有数据显示,仅在2024年上半年,我国金融行业数据泄露事件就超过8400起,接近2023年全年的总和,成为数据泄露“重灾区”。其中,影响较大的一起是2024年10月份,国内某贷款平台超过4万条用户数据被放到境外网站售卖,引发了业内机构和众多金融消费者的担忧。

不过相比过往,本次数据泄露事件主角更为引人注目。

博时基金是国内公募基金 “老五家” 之一,大股东是招商证券(600999.SH),出资比例为49%。截至目前,其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0580.74亿元,业内排名第7,旗下拥有386只基金产品,覆盖股票型、混合型等多种权益类基金以及债券型基金、货币基金等。

根据招商证券财报数据,博时基金2024年营收45.89亿元,较2023年微增46.63万元;净利润为15.28亿元,较2023年增加1693.47万元,增幅为1.12%。截至该年末,博时基金员工共859名,投研团队中公募基金经理103人,平均任职时长超过7.5年。

当前,目前调查结果未出,数据真实性与泄露途径都成谜,不过可以预见的是,信息泄露事件或将极大的削弱投资者对博时基金的信任,毕竟投资者选择基金公司时,除了关注投资业绩,公司的管理规范性和安全性也是重要考量因素,而此次事件则暴露出博时基金在信息安全乃至整体管理上存在漏洞。

事实上,博时基金近年的投资业绩也不甚理想。

经理人网梳理发现,近一年来,在监管部门连续“降薪令”的冲击下,博时基金的基金经理变动频繁。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7日的一年内,博时基金有6位基金经理离职,高于行业均值2.07;新聘17位基金经理,远高于行业均值3.77。

而频繁的人事变动导致投研风格的不稳定,也直接反映在业绩上。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博时基金旗下111只偏股型基金中,有56只处于亏损状态,其中31只亏损超过20%;混合型基金中,64只产品长期亏损,16只产品成立以来跌幅超过30%。

且其旗下有17只产品在2024年清盘,清盘基金数量在行业内排名第一,清盘基金中甚至包括红利主题基金和养老目标基金。年初至今,博时基金亦有6只产品进行了清盘清算。



基金产品清盘原因通常是连续一定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或持有人数量不足200人,博时基金的上述清盘产品也多是出于此类原因。清盘本属行业常态,但博时基金的问题在于数量之多,难免让人质疑是否是其产品设计乃至投研能力存在缺陷。

整体业绩来看,博时基金也不甚好过。2023年博时基金营收下滑13.69%,净利润下滑12.36%,2024年虽因市场回暖营收恢复增长,但营收增速仅0.01%,净利润增速也只有1.12%,远低于易方达、华夏基金15.33%、7.2%的净利润增速。

“数据泄露”事件静待调查结果,不过无论是此次事件还是此前的“清盘潮”,对博时基金的影响是显著的,起码品牌形象与投资者信任方面需要较长的时间去修复。

经理人网综合 编辑/朱南南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