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AI大模型算出上海治堵“最优解”?无人机也能当交警?解码上海智能交管探索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冯璃月 上观新闻 时间:2025-07-18 18:23:37



今年4月,车来人往的万航渡路愚园路路口,信号灯运行模式悄然变化:增加1个东西直行相位,东西相位时长由 60 秒增加到 80 秒,南北直行相位时长则由 130 秒减少到 110 秒。

一个路口交通组织方案的优化调整,直接带动了周边路段通行能力的增长——在车流量提升3.3%的情况下,平均车速反而提升14.4%,车均停车次数减少了10.6%。

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精确到秒的信号灯优化调整方案,依靠的是AI大模型的“智慧”。

近年来,上海公安交管部门通过科技赋能、数据驱动、智慧治理等探索,提升超大城市交通治理的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大模型治理交通“肠梗阻”

为万航渡路愚园路交通“肠梗阻”提供优化治理方案的,是上海市公安局交管总队组织研发的交通治堵大模型。

2021年,上海公安交管部门开始建设被称为“易的pass”的上海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经过优化和迭代,现在已能提供覆盖全市3.3万个路口的交通态势监测、即时拥堵告警、常发拥堵问题诊断等服务,并提出针对性治理措施。

今年年初,公安交管部门探索将大模型技术融入“易的pass”,以提升交通智能管理水平。通过数月的技术攻关,如今,搭载交通治堵大模型的“易的pass”2.0版本已上线运行。“这个大模型是基于‘易的pass’系统的数据底座和知识库能力,通过学习民警实战管控策略,结合路网连接规则与通行优先级设定等内容,利用大模型基模能力智能推理并不断调优训练后形成的。”市公安交管总队科技支队负责人桑志刚说。

值得一提的是,“易的pass”交通仿真模块还能仿真治理措施运行,对大模型推理出的治堵措施进行预评估。在桑志刚看来,这能让大模型在“试错”中逼近“最优解”,逐步完成从“工具”到“专家”的转变。

近期,“交通治堵大模型”再次实现技术性突破。针对“车辆滞留路口”现象,系统的拥堵告警响应时间,已从5-10分钟缩短至5-10秒,信控方案优化周期由1-2周压缩至1-2天,方案执行效率提升数十倍。

数据智能“扫描”交通风险

“内环高架外圈武夷路下匝道车辆异常滞留”——昨天10时33分,上海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总队情指中心,智能大屏跳出一条交通异常事件预警信息。

市公安局交管总队情指中心科长戚悦,点开“交警情指行一体化实战平台”的预警信息详情页,查看智能感知设备拍下的现场视频和照片。“确认异常情况后,我们会将信息推送给最近的执勤民警,及时赶到现场处置。”

每天,接入“易的pass”的道路交通安全风险洞察系统,会推送类似的交通异常事件预警信息50多条。

依托视觉大模型的动态识别能力,搭载智能系统的感知设备,能自动识别复杂多变的道路情况,进行AI分析、实时报警,并提供现场视频和照片供人工核验、确认。

据介绍,这一系统以“人、车、路、企、事”为核心支点,通过集聚全量事故、违法、警情等各类不同渠道的交通数据,交汇整合后构建起交通要素的全息档案库,进而应用赋能于不同的交通管理研判模块。比如,针对大型车辆安全管理,上海公安交管部门首创注册地、经营地、项目地、事故地“四地联管”机制,实现责任监管链条的无缝衔接。

不同路段、不同时段的交通警情、事故和违法类型等情况,都能在系统实时查询。动态、精确的数据,支撑了公安交管部门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小切口”式执法整治行动,让有限的警力发挥更大的现场执法效能。

“易的pass”系统不断拓展智能模型应用,也在影响交警的勤务管理方式。长宁公安交管支队改变了以往“大块切割”的管理模式,细分组建24个民警辅警联动执勤的“最小作战单元”,试点将“车辆通过路口等灯时长”“秩序乱点治理达标率”等作为考核标准,打破对一线交警工作成效的传统评估方式。

无人机助力事故快处

交通管理需要聪明的“大脑”,也需要敏锐的“眼睛”。功能复合的电子警察、灵活机动的警用无人机等智能设备,已成为提升上海城市交通管理效能的利器。


7月10日7时30分,上海逸仙路高架往大柏树方向立交处,两车发生碰擦后滞留原地,正值早高峰时段,后方堵塞车辆越排越多。

市公安交管总队高架支队警用无人机发现这一状况后,自动拍摄采集双方车牌、事故现场照片等信息,并向民警推送交通异常预警。

7时33分,高架支队民警联系上当事车主,结合无人机传回的事故证据信息,指导双方将车辆驶离高架,使用“随申办-上海交警专区”完成快处易赔。两分钟后,高架立交桥上的临时性交通堵点恢复通畅。

7时40分,民警出具事故责任认定,并推送至事故当事人的“随申办”,双方均无异议,确认信息后便收到了快处易赔办结短信。

今年4月开始,上海内环高架道路已实现无人机自动巡飞全覆盖,截至目前,已协处事故200多起,事故车辆滞留平均时间由原来的10分钟缩短为4分钟,极大改善因事故造成拥堵、二次事故等情况。

实线变道、未依次交替通行、随意加塞、违法停车……在警用无人机的视野里,这些交通违法行为可谓一览无余。以杨浦周家嘴路黄兴路路口为例,自启用无人机辅助现场执法以来,该路口车辆违法行驶比例直线下降,早晚高峰期间路口通行效率提高20%。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海警方利用无人机协助快处快撤事故、抛锚等突发事件6200余起,执飞路段“110警情”同比下降11.3%。

原标题:《AI大模型算出上海治堵“最优解”?无人机也能当交警?解码上海智能交管探索》

栏目主编:王海燕

作者:解放日报 邬林桦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