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第五届RISC-V中国峰会隆重开幕!中国领航全球开放算力新时代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柳晴雪 观察者网 时间:2025-07-18 18:25:47

2025年7月17日,第五届RISC-V中国峰会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隆重召开。作为全球三大RISC-V峰会之一和中国规模最大的RISC-V年度盛会,本次峰会吸引了众多业界领袖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来自政府、产业、学术界的数千名代表和与会嘉宾围绕“开放、协同、落地”主题,展开为期两天的技术研讨与生态对接。


上海市副市长陈杰在会上发表致辞,强调上海在全球RISC-V生态中的重要地位,并呼吁海内外企业和人才携手推动RISC-V技术创新,绘就未来发展新篇章。

陈杰副市长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且指出,RISC-V以其开放、灵活的架构,已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尤其在AI驱动的智能时代,其作用愈发显著。他强调,RISC-V不仅是技术进步的基石,更是赋能高性能计算、AI算力和智能终端等领域发展的关键。

陈杰特别提到,作为中国最早支持RISC-V的地区之一,上海在这一领域展现了卓越的前瞻性与行动力。2018年,上海发起成立中国RISC-V产业联盟;2021年,成功举办首届RISC-V中国峰会;2024年,又成立了上海开放处理器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了从芯片设计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浦东新区正成为国内RISC-V生态的核心枢纽,推动技术在汽车电子、智能终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展望未来,上海将深化与RISC-V国际基金会的合作,完善标准体系和软件基础设施,攻关全系列IP产品,并探索发布统一软硬件开放平台,打造全球开发者共享的产业生态。陈杰副市长诚挚邀请海内外RISC-V企业和人才扎根上海,共同建设开放、创新的RISC-V生态。

史惠康:RISC-V中国发展路径的三大方向与三点希望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史惠康代表行业主管部门致辞,对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就RISC-V在中国的发展路径提出“深化协同、加速转化、坚定开放”三大方向,释放出国家层面持续加码开源芯片生态的强烈信号。

史惠康指出,信息技术的代际跃迁已从“单机—局域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演进至“万物互联”。在新的技术周期里,开源指令集CPU+开源操作系统有望成为主导架构。诞生于2010年的RISC-V,正是凭借开放、模块、零授权费等优势,从学术殿堂走向千行百业。最新统计显示,2024年全球基于RISC-V的芯片出货量已突破百亿颗,中国贡献率超过50%,在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智能网联汽车等高价值赛道率先实现批量落地。

“RISC-V为中国掌握处理器核心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支点。”史惠康强调,一方面,中国企业得以深入国际前沿指令集的设计与迭代,打通从架构、工具链到系统的全流程技术;另一方面,开源模式大幅降低创新门槛,为中国制造升级全球竞争力开辟了新赛道。更关键的是,RISC-V让中国首次与全球开发者同步共创核心芯片技术,成为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提升全球半导体话语权的重要桥梁。

面向未来,史惠康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深化协同,共筑繁荣生态。工信部电子司已牵头成立RISC-V工委会,吸纳80余家产学研用核心单位,下一步要在指令集扩展、基础工具链、操作系统等关键环节形成合力,对内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对外传递中国声音;二是加速转化,驱动规模应用。既要持续巩固物联网、工业控制、边缘计算等优势领域,又要全力突破数据中心服务器、AI加速器、智能网联汽车等高价值场景,打通从实验室到量产“最后一公里”;三是坚定开放,引领全球协作。鼓励中国企业、高校与开源社区深度参与RISC-V国际基金会事务,在基础标准、安全规范、互联互通等全球议题上贡献中国方案,以高水平开放汇聚全球创新资源。

戴伟民:联盟与创新中心持续聚焦四件事


上海开放处理器产业创新中心理事长戴伟民在致辞中回顾了过去几年中国RISC-V产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2017年基金会落地交大,2018年市经信委率先出台支持政策并成立中国RISC-V产业联盟,如今联盟会员已增至204家。戴伟民表示,联盟持续聚焦“两件事”:一是连续举办“滴水湖中国RISC-V产业论坛”,每届集中发布10款国产RISC-V芯片,会后均产生50余篇原创报道,本届预计突破百篇;二是主办“芯原杯”全国嵌入式软件开发大赛,已连续举办3届,举办至今已经累计650+队伍报名,累计2000+人次学生参赛;每届平均吸引40支队伍参赛。

戴伟民阐述,2024年在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关心下,“上海开放处理器产业创新中心”正式成立,再次锁定“两件事”:人才培养方面,中心组织专家利用周末联合备课,今日首发600余页教材;今年秋季,17所高校将同步开设《RISC-V导论设计与实践》,900名研究生选课。

Jim Keller:灵活指令集与开源协作未来前景无限广阔

Tenstorrent首席执行官,“架构师大神”Jim Keller以“融算于开、慧启未来”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宣布Tenstorrent将以完全开源的RISC-V架构为核心,在未来五年内打造覆盖CPU、AI加速及软件栈的开放生态,助力全球开发者与高校学生“零门槛”进入高性能计算与人工智能时代。


Keller指出,RISC-V的开放性正催生前所未有的创新速度。“过去十年,CPU性能提升主要靠制程;未来五年,灵活指令集与开源协作带来的变化将比前十年的总和还多。”Tenstorrent已在全球部署可快速迭代的RISC-V测试平台,并推出面向PyTorch的AI编译器、性能分析工具及全套RTL代码,帮助用户以低代码方式设计芯片,显著降低开发门槛。

在人工智能领域,公司正把大语言模型、前沿网络与编译器深度耦合,使AI不仅能跑在Tenstorrent处理器上,还能直接生成、验证硬件描述代码。“AI正在变成加速器,也在变成设计芯片的新工程师。”Keller表示,这种“AI for Chip”闭环将把芯片迭代周期从年缩短至月。

生态层面,Tenstorrent已与多家友商展开合作,共同制定标准,保证兼容性的同时持续放大性能。公司同步启动大学计划,将实验板卡、课程与线上实验环境开放给师生,实现“把RISC-V普惠到每一位学生”的目标。

演讲最后,Keller强调:“RISC-V不只是一个软件抓手,而是一项能在问题尚未成熟前就给出答案的通用技术。”随着AI与芯片设计边界消融,Tenstorrent将以开放、合规、极速创新为旗帜,携手全球伙伴共赴智能未来。

Andrea Gallo:没有中国的创新支持,就没有今天的RISC-V

RISC-V国际基金会首席执行官Andrea Gallo发表主题演讲,以“从指令集架构到产业落地”为核心,向全球开发者勾勒了一幅开放生态的宏伟图景。

Andrea Gallo开篇即向与会者致谢:“没有中国的创新与支持,就没有今天的RISC-V。”他指出,RISC-V作为开放国际标准,正以零授权费、零地域限制的模式,加速全球技术协作。市场研究机构SHD预测,到2031年RISC-V芯片累计出货量将突破200亿颗,广泛渗透消费电子、汽车、HPC等领域。


垂直行业落地成为演讲亮点。汽车方面,英飞凌去年发布RISC-V微控制器,芯来科技NA900摘得国内首张ISO 26262 ASIL-B/D认证;数据中心领域,“香山”处理器路线图持续演进;AI赛道,英伟达2024年基于RISC-V的GPU出货已超10亿颗;太空与卫星应用亦启动SIG,瑞典研讨会刚落地多项登月与卫星即服务项目。欧洲2.4亿欧元HPC专项资金已投向巴塞罗那超算中心、OpenShip等RISC-V平台。

开发者体验同步升级。基金会发布RVA23规范,集成Hypervisor、向量扩展等特性,并联合RISE完善编译器、工具链与操作系统支持,Yocto项目会员级别再提升,Red Hat、OpenEuler等主流OS全线拥抱RISC-V。现场透露,280块RISC-V开发板已面向社区发放,线上课程与认证体系同步开放。

会员生态持续扩容。上月新增电信、车企等全球会员,中国企业活跃于各技术工作组并担任主席、副主席职位。Andrea Gallo强调:“中国贡献让RISC-V大家庭更具活力。”峰会适逢RISC-V诞生15周年,官方纪念Logo同步上线。Andrea Gallo最后呼吁:“让我们携手把开放算力推向每一个角落。”

戴路:欢迎怀疑者加入到RISC-V的光明阵营中

RISC-V国际基金会理事长戴路致辞感谢上海市政府、浦东新区政府对创新与开放协作的坚定支持,并向峰会承办方上海开放处理器产业创新中心及全体志愿者、指导委员会和海内外参会者致谢。他指出,正是多方合力,才令这一全球顶级技术盛会落地中国。


峰会设置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软件生态系统、嵌入式系统、汽车电子、EDA与工具链、新兴技术投资并购、教育与人才培养等九大专题,覆盖芯片设计、政策制定到学生创业的多元需求。基金会首席架构师及多位业界领袖将分享RISC-V最新进展与前瞻洞见。Lu Dai向仍存疑虑者发出邀请:“欢迎走进RISC-V的光明阵营,相信你们将在此看到计算技术更广阔的未来。”

练维汉:以“开放芯粒”架构撬动AI芯片平权化

Tenstorrent首席架构师练维汉以“融算于开、慧启未来”为题发表主旨演讲,首次系统披露公司“开放式芯粒架构(OCA)”路线图,并宣布将在今年底开源全部技术文档与软件栈,向全球合作伙伴发出共建AI芯片生态的邀请。

练维汉指出,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再次验证算力已成为AI落地的第一门槛,但“垄断式高价”正阻碍人工智能的普及。Tenstorrent主张以RISC-V与开源硬件降低门槛,通过多样化架构和全球协作实现“AI平权化”。

演讲中,练维汉着重介绍了公司历时两年半研发的“开放芯粒架构(OCA)”。该架构从物理层、传输层、协议层、系统层到软件层全部开源,支持Chiplet互融,预计可将单颗芯片研发成本从10亿—20亿美元降至数亿美元量级。市场调研机构预测,2028年60%—80%的高性能AI芯片将基于Chiplet方案,OCA的推出被视为这一趋势的关键催化剂。

“OCA把Chiplet视作完整系统,而非简单IP复用。”练维汉举例,汽车电子厂商可将自有算法芯粒直接嵌入OCA框架,无需再为互连、驱动和工具链投入巨额研发,即可快速推出覆盖L1—L4级自动驾驶的差异化产品。与此同时,Tenstorrent公布了CPU产品蓝图:代号Ascalon的RISC-V处理器性能将以每年约10%的速度提升,2027年推出的Callandor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快的开源CPU,为AI推理与训练提供极致性价比。

在软件层面,Tenstorrent承诺所有工具链、固件和编译器均遵循OSI许可,并在GitHub实时更新。练维汉强调,Linux的成功源于硬件与开源软件的良性互动,“Tenstorrent希望在AI时代复制这一路径”。

演讲尾声,练维汉向产学研各界发出邀请:“让我们以开放为纽带,把算力价格打下来,把创新速度提上去,共同点亮智慧未来。”据悉,OCA技术白皮书及首批参考设计将于下季度在上海举行的Tenstorrent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发布。

刘樱:打造全球RISC-V高地,张江高科发布生态街区蓝图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樱峰会现场表示,张江将依托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优势,打造全球领先的RISC-V生态集聚区,推动开源芯片架构在端侧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


刘樱介绍,2024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首次突破3900亿元,占全国25%,位列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综合百强城市第四位。浦东新区作为“一体两翼”布局的核心,集聚了上海75%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并拥有全国60%的科创板集成电路上市公司。其中,张江科学城内的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已吸引近600家设计企业,包括全球前十芯片设计公司中的九家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产业规模超千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2%。

“张江不仅是产业高地,更是开放创新的试验田。”刘樱指出,张江RISC-V生态街区以“开放、聚合、超越”为核心理念,将通过三大路径构建自主可控的芯片生态。

一是加速端侧导入,拓展应用边界。目前,阿里平头哥、达摩院、知合、算能等RISC-V头部企业已率先入驻,覆盖CPU、消费电子、工业控制、AI智算及卫星互联网等领域。未来街区将聚焦智能终端、智算中心、卫星互联网三大场景,为企业提供产业化落地支持。

二是推动标准化建设,形成规模效应。街区已引入工信部下属中国电子标准院,联合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制定RISC-V指令集标准,降低开发门槛,促进软硬件生态正循环。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技术支撑。除开放处理器产业创新中心、RISC-V创新研究院外,街区周边还布局了张江实验室、ICRD等科研机构,未来将引入操作系统、编译器、开发者社区等合作伙伴,为企业提供全链条适配服务。

刘樱强调,张江高科作为浦东新区国有上市公司,将整合产业链资源,持续优化产业服务,诚邀全球RISC-V企业共建“创新生态示范园”,助力中国在开源芯片领域实现突破。

戴敏敏:以“耐心资本”赋能科创,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高地

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戴敏敏发表主题演讲,系统阐述了上海国投如何以“耐心资本”深度赋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特别是在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的战略布局与实践成果。

戴敏敏介绍,上海国投作为上海三大国资投资运营平台之一,始终坚持“向新笃行”,聚焦服务上海科技创新策源与产业升级。公司构建“1+2+3+4+5”战略体系:锚定打造科创投资龙头与头部基金管理机构“两大任务”,夯实产业投资、创新服务、资本运营“三大主业”,目前管理基金规模超2500亿元,投资硬科技企业超2000家,其中上市公司超百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占比超90%。

在集成电路领域,上海国投坚持长期主义,累计投资企业200余家、总金额超1000亿元,覆盖设计、制造、装备等关键环节。公司不仅持续加码先进封装、存储、车规芯片等前沿赛道,更通过设立并购基金、产业子基金,推动EDA、IP、设备零部件等“卡脖子”环节突破,助力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

面对AI时代RISC-V开源架构带来的产业重构机遇,戴敏敏表示,上海国投已前瞻布局一批RISC-V初创与成长期企业,欢迎全球优秀团队来沪发展,共同打造中国集成电路自立自强新高地。

“我们将继续发挥耐心资本优势,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助力上海成为全球科创中心核心引擎。”戴敏敏说。

Krste Asanovic:RISC-V正在驶入垂直赛道

RISC-V国际基金会首席架构师、SiFive首席架构师暨加州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名誉教授Krste Asanovic发表“RISC-V技术现状与未来展望”的主题演讲,向产业界勾勒出RISC-V从“通用底座”迈向“垂直深耕”的新十年路线图。


Asanovic指出,RISC-V已在嵌入式领域完成百亿颗出货量验证,正快速向AI加速器、车载MCU等纵深场景渗透。“开放标准带来的简单、灵活与可扩展性,使RISC-V的指令集比任何传统ISA都更具横向复用潜力。”他说,未来5-10年,RISC-V将在不同垂直领域按各自节奏成为主流指令集。

演讲中,Asanovic首次系统披露RISC-V路线图:2023年10月获批的RVA23已被Linux、安卓等生态伙伴采纳,硬件方案即将面市;后续将以“小步快跑”节奏推出RVA23.1/23.2,为2030年问世的RVA30“探路”。同时,面向车载与实时控制的RVM微控制器规范、SPMP第二级内存保护、CHERI及轻量内存标记等安全扩展已进入开发冲刺阶段,汽车芯片开源标准亦同步推进。

在AI领域,Asanovic强调RISC-V正通过矩阵扩展、向量引擎与可变长指令等技术,实现“算力—代码密度—功耗”再平衡,为端侧AI提供可持续演进的硬件底座。“RISC-V不会被单一商业模式绑架,它的设计保证长期可用。”他呼吁全球开发者聚焦垂直应用,共同填补ISA与软件栈空白,确保整体架构连贯性。

随着RVA23硬件落地和RVA30规划启动,RISC-V生态进入“深耕垂直、反哺通用”的良性循环,有望在全球AI竞赛中扮演开放芯生态的关键支点。

结语

本届峰会汇集了海内外技术大牛、行业领袖,主论坛上午云侧到下午的端侧,与会嘉宾将共同展开广泛讨论。此外,在峰会现场,上海开放处理器产业创新中心联合全国十二所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历时半年精心编撰了《RISC-V导论:设计与实践》研究生选修课开源课件正式发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