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当海外Tier 1开始讲中国故事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任飞扬 远川科技评论 时间:2025-07-18 22:24:26


几个月前的上海车展,丰田汽车官宣“中国首席工程师(RCE)制度”,意在将研发决策权彻底从日本转移到中国。

丰田简政放权的同时,上游的Tier 1(一级供应商)也没有等领导先走,纷纷把研发中心往中国搬。

老牌供应商采埃孚把亚太地区最大的安全气囊生产线放在了武汉,被动安全系统亚太总部落户上海。无独有偶,博世去年初重组智能出行集团,关键词也是放权中国。

一边在欧洲业务瘦身降本增效,一边在中国招兵买马枕戈待旦,对集体陷入利润下滑的Tier 1来说,中国显然有他们孤注一掷的理由。

消失的利润

2023年底,经历漫长谈判,松下把汽车电子业务PAS(Panasonic Automotive Systems)卖给了美国私募基金Apollo,原因是利润率太低。

PAS主营域控制器、大功率车载充电器等零部件,常年位居全球汽车供应商TOP20,为松下贡献了近20%的营收,是家电外的第二大业务,但仅贡献了利润的5%。

由于利润率有限,2019年,PAS能源(动力电池两大汽车业务同时被松下划为“二次挑战业务”,隐含的意思是“其实我对你是有一些失望的”,需要提高盈利能力。


2021年10月,松下新任社长楠见雄规启动组织改革,和阿里的1+6+N异曲同工:松下成为控股公司,旗下业务各自独立发展。

结果动力电池业务扬眉吐气,利润率越做越高,汽车电子业务不仅没实现“跻身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前十”的目标,利润率始终垫底,惨遭末位淘汰。

利润承压下的业务重组,是家大业大的Tier 1供应商在电动化时代共同面对的棘手问题。

汽车零部件的低利润率是行业共识。一台燃油车有2-3万个零部件,对应着一家整车厂和各个层级成千上万家供应商。金字塔结构供应链的副产品,是极不平等的上下游关系。

一方面,供应商的收入高度依赖下游车企的订单,车企要求供应商“年降”也是行业惯例,大家都会发邮件“协商推进”降价10%,区别只有口气和态度。

另一方面,车企要电动化转型,供应商也需要在相应技术领域投资。新技术的投资不能停,老业务还得负责赚钱,进一步侵蚀了利润空间。

换句话说,Tier 1既要积极维护现有业务优势,保证现金流健康,又要大举投资新技术,避免屈居人后。

松下近几年的年度资本开支中,超过一半的预算都义无反顾的投向了动力电池产线。一旦利润增长跟不上产能投资,集团对各个业务就难免厚此薄彼。事实上,松下出售PAS的另一层原因,就是回笼资金投资动力电池产线。

无独有偶,德国供应商大陆为了投资自动驾驶,选择拆分汽车子集团,只保留利润率最高的轮胎业务。今年,背负百亿欧元债务的采埃孚加入群聊,全速推动电驱动部门拆分计划。

按照罗兰贝格的数据口径,2024年,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平均息税前利润率约为4.7%。但“中国”和“中国以外”分歧明显,相比中国供应商5.7%的利润水平,欧洲供应商平均只有3.6%。

以老牌供应商博世为例,其息税前利润率在丰年能达到7%-8%的水平。2024年,博世息税前利润率只有3.5%,比上年足足少了1.5个百分点,息税前利润减少17亿欧元,相当于长城汽车整年的净利润。

大多数海外Tier 1都有大同小异的烦恼:要么增收不增利,要么营收利润双双下滑。

下游价格战固然会传导到上游,但Tier 1供应商的利润承压,更多是电动化转型带来的艰难取舍。手心手背都是肉,“大象转身难”变得无比生动具体。

选客户就像选股票

Tier 1的蹒跚步履常被视为转型迟缓的结果,但事实上,面对电动化的趋势,它们反而是最早开拔的队伍。

2011年,博世在德美两地并行组建研发团队,硅谷的工程师负责功能开发,德国本部主攻系统集成,比特斯拉Autopilot项目的启动还早两年。

六年后,博世基于英伟达DRIVE PX2打造的车载计算机亮相,自动驾驶团队3000名工程师整装待发。美中不足的是,博世几乎将自动驾驶研发的全部赌注,押给了老搭档奔驰。

作为燃油车时代的亲密战友,早在1978年,奔驰的W116 S级就率先使用博世开发的ABS,很大程度上帮助后者站稳了ABS领域的主导地位。双方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目标非常激进,试图在2020年实现Robotaxi商业化落地。


结果2019年,戴姆勒内部降低Robotaxi的优先级,反而转向商用车。巨额投入与渺茫的盈利前景联系在一起,CEO康林松的回答也很干脆:争第一名没有意义[6]。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老牌Tier 1全力押注的车企,似乎都没在电动车市场站稳脚跟。但收回上帝视角,这其实是个相对务实的选择。

大部分Tier 1的业务中心位于欧美,收入大头也来自欧美市场。新技术的研发开支需要销量摊薄,从任何角度看,绑定燃油车企转型的确定性都更高。

相比之下,国内新能源车在2021年的爆发反而出人意料。大部分海外Tier 1开始电动化研发时,特斯拉属于分析师都不知道怎么吹的美国新势力,中国新势力的定位还是PPT造车。

风险与回报的权衡之外,Tier 1还要面对车企和Tier 2的越权。

电动车采用了更集中的电子电气架构,其衍生品是车企话语权的空前提高。

燃油车架构中,车企从Tier 1手里拿到的是一个封闭子系统。举例来说,Tier 1会从更上游Tier 2/3采购大灯原材料和电子元件,自己写调节亮度和颜色的代码,并封装打包成一个车灯交给车企。

但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车企打破了黑箱,将车灯调节功能集成进了自己的软件系统,在事实上承担了Tier 1的工作。同时,一些车企直接与芯片厂合作,进一步将Tier 1的角色边缘化。

这就导致电动车的供应关系中,以“系统集成”为己任的Tier 1很容易失去零部件差异化功能的“定义权”,甚至车企自己会介入零部件的研发设计,让供应商变成代工厂。

因此,即便Tier 1甘愿面对风险押注新势力,回报率也未必多高。相比之下,真正占据汽车销量大盘的,似乎还是那些软件能力有限的老牌车企。


然而,当奔驰拥抱Momenta,大众携手地平线,传统车企纷纷走向Tier 1中的新势力,昔日的战壕接连失守,广大老字号Tier 1也开始认清现实。

重构核心竞争力

欧美车企移情别恋,出于产业链重构下的生存选择。

按照前任CEO迪斯的规划,大众将在202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然而迪斯断送职业生涯,也没能换来大众的力挽狂澜。

去年全年,大众卖了74.5万辆电动车,较特斯拉少整整100万辆。其他公开过转型决心的欧美车企,也集体陷入战略失焦。通用电动车销量勉强超过11万辆,福特不到10万辆,Stellantis旗下11个品牌共卖出3.9万辆。

汽车百年历史中,每一次的性能进步都仰赖零部件技术的创新。欧美日成为燃油车时代霸主背后,离不开强大的供应链支持。但时至今日,燃油车企的转型目标与核心供应链优势,出现了结构性错配。


过去两年,海外车企心照不宣的放缓电动化目标,向插混和混动为代表的“过渡路线”倾斜。表面上看是因为电动车卖不动,更接近事实的真相,恐怕是研发不行战略来凑。

相比之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速连续4年超过30%。成规模的销量使得中国成为技术迭代最快的市场,海外Tier 1也将中国的定位从消费市场改成了研发中心。

燃油车时代,中国长期扮演生产工厂和消费市场的角色。欧美车企在中国投放的新车大多基于全球车型的“本土化”改良,产品定义和开发的主导权始终攥在海外团队手中,这也导致零部件技术以从总部“拿到”中国应用居多。

但电动车的变革远远不止于改良,而是带来了全新的供应链。采埃孚和爱信可以为变速箱技术争得你死我活,但再好的变速箱,在大部分电动车上也没有用武之地。

颠覆式技术出现意味着原本的技术壁垒被打破,也会迫使原本的市场参与者重建自身的核心能力。

智能手机对功能机的替代过程中,智能化体验的优先级排在了“通信”前面,导致产品的核心附加值从通信技术转向软件生态。因此,从功能机到智能机,市场参与者的“属性”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到NEC和西门子(英飞凌),这些功能机品牌的背后都是老牌通信公司。但当下的智能机霸主,除了华为,几乎都没有通信领域的经验。

原因在于,“通信”从手机的核心功能逐渐沦为附属功能,决定日常体验的SoC芯片和软件系统反而越来越重要。因此,苹果久攻基带而不下并未影响其市场地位,高通和联发科反而摇身一变,卡住了附加值的咽喉。


新能源车的故事如出一辙。三电与智能化环节的附加值逐渐转移到中国,欧美车企和原有供应链逐渐解绑,对中国的依赖不断加深,海外的老牌Tier 1并没有太多选择的自由。

按照丰田新任社长佐藤恒治的说法:“中国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处于领先的位置,如果我们的产品能够受到中国消费者的喜爱,那也一定能够获得全球市场的青睐。”

换句话说,想考上985,就得先去重点班。

趁着欧美车企放缓电动化目标的窗口期,在中国市场重建竞争力,或许是Tier 1最好和最后的机会。


参考资料

[1] 2025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研究,罗兰贝格

[2] 松下解析(下)摆脱“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意识,日经中文网

[3] 丰田“低价”政策重大调整,但供应商仍不满意,Diamond Online

[4] Bosch wants piece of self-drive car market,Financial Times

[5] NVIDIA与Bosch共同发布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车载计算机,英伟达

[6] Daimler takes 'reality check' on robotaxis,Reuters

[7] 放权中国,博世加码“软实力”,GeekCar极客汽车

[8] 汽车供应链格局生变,新军崛起,晚点Auto

[9] 国产空气悬架打开“黑盒”之后,局面正被彻底改写,观察者网

[10] 丰田:设立中国首席工程师(RCE)制度,将研发决策权移转至本土,盖世汽车

编辑:李墨天

责任编辑:徐珊珊

封面图片来自ShotDeck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