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上海天文馆推暑期档重磅特展:听46亿年前星星的吟唱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文汇报 时间:2025-07-18 22:24:45


今天上午,上海天文馆B1临展厅,金石声划破静默,20片陨铁切片在磬锤敲击下震颤,清越悠长的音阶层层回荡。那不是普通的磬声,而是46亿年前一颗小行星的吟唱,也是“大器星成”陨石文化展向公众发出的第一声问候。

作为国内首个融合神话、历史与航天科技的多感官陨石主题展,该展览由上海天文馆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主办,历时5年精心策划,将持续至11月18日。


“万籁寂”编磬(金奕伶/摄)

“大器星成”陨石文化展也是2025上海天文馆夏季天文嘉年华的重要单元。即日起至8月31日,上海天文馆将推出星空音乐会、陨石挑战赛、英仙座流星雨直播等17项线上线下品牌活动,激活临港文旅新场景。宇宙科学不再遥远,它就在临港的夏夜晚风中。

来自星星的“大器”

展览分为三大板块“天机启卷”“神兵破界”“星石有音”三大板块,将陨石的微观之美呈于视觉,宇宙的共鸣之声现于听觉,外星的异质之感流于触觉,从现代科学、神话传说、历史记录等多角度揭秘星石之美。

展览最重磅的两件展品诞生自同一块母体陨石。其中,全球首套陨石编磬“万籁寂”由20片精选陨铁切片历时5年锻成,音域可跨越三个八度,演奏时或铿锵如星体碰撞,或缥缈似星际尘埃。陨石收藏家张勃说:“宇宙本无声,我们用中国古代打击乐器来展现它的声音。此声一起,万籁俱寂,故得名‘万籁寂’。”作为编磬载体,20只来自《山海经》传说故事中的上古神兽首次亮相,以四余、七政、九天的阵型演绎天人共鸣之声,让观众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宇宙科学的环抱。


“万籁寂”编磬(金奕伶/摄)

与编磬遥相呼应的,是全球首根1:1还原的纯陨铁金箍棒,以苏工云纹雕刻,重13.5千克。观众戴好馆方提供的手套即可亲手握棒,触发“天兵天将”光影特效,感受宇宙星石的质感。上海科技馆天文研究中心陨石研究室主任杜芝茂介绍,将陨铁制成金箍棒,既是对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致敬,也是从材质角度重新解读其由来。


纯陨铁金箍棒(金奕伶/摄)

除两大“明星”展品外,展览还集结了来自全球最大石陨石雨的吉林石陨石、记录明朝陨石雨降落事件的800千克南丹铁陨石、公认最美的波兰260千克莫拉斯科铁陨石,以及单体坠落最大的隆德石陨石等珍贵陨石样本。湖北省博物馆更出借了战国时期江陵纪南城彩绘石编磬、乾隆御制玉磬等国家一级文物。

用天文重构经典故事

展览缘起2019年。杜芝茂回忆,团队在山西参观青铜器时忽生一念:“礼器乐器多为青铜材质,能不能换成陨石?”团队遂锁定一块新近发现的大型铁陨石,将其分割打磨制成磬片和金箍棒,并以两大“重器”为核,重构经典故事。

女娲补天是否源于小行星撞击?金箍棒是否由陨铁打造?循着展览的故事线,观众心中的这些问题都可在神话与科学拼接的想象中,找到新的解读。


陨石微观之美(金奕伶/摄)

杜芝茂说,过去的陨石展多以展柜陈列为主,“大器星成”则尝试颠覆传统,以互动体验激发好奇。比如,观众可亲手敲击陨石特磬,领取专属“演奏证明”,在光影与声波中感知天文。在张勃看来,“科学往往自带门槛,我们把天外来石装进大众耳熟能详的旋律和故事里,让科学与日常产生连接。”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刚认为,展览以陨石为样本,串联天体的起源与演化、中国古代天象故事和传统文化,让大众在敲磬、举棒时萌发科学奇想。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