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Manus“撤退”,智能体“退潮”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冯璃月 TechWeb 时间:2025-07-19 12:15:25

近两年,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行业,其迭代速度之快,已经远超我们想象。昨日还是聚光灯下的行业明星,明日可能就不得不黯然退场。

近日,AI智能体明星公司Manus突然清空其国内社交平台的所有内容。有媒体爆料称,Manus将会把总部迁至新加坡,伴随而来的还有中国区的一轮大裁员。

对此,Manus官方回应媒体称:“基于公司自身经营效率考量,我们决定对部分业务团队进行调整。公司将继续专注核心业务发展,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在Manus轻描淡写的回应背后,其创始人肖弘却在社交平台上感慨“多少艰苦不可告人”,他表示,“想要在全球化的市场里做好产品,有很多不是来自业务本身和用户价值本身的烦恼”。

Manus撤出中国市场,或许有算力资源的权衡,有海外融资的考量,也有数据合规性的要求。但Manus没能在国内市场快速打响头炮,也是其无奈转移阵地的原因之一。

不过,这并不只是Manus一家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在AI市场高歌猛进时,能够突围而出的智能体却并不多。人人都说智能体是AI大模型的未来,但到底何时才能真正“开花结果”。

Manus抓不住“风口”

今年3月,Manus凭借一段演示视频一夜成名。在多个演示案例中,Manus能独立完成简历筛选、股票分析、房产研究等复杂任务,许多观众惊呼“AI 真的来了”。

Manus是由华科大毕业的“电脑天才”肖弘所创立,其华人创始团队的背景吸引了不少国内粉丝,邀请码更一度被炒到10 万元左右。

不过,质疑的声音也很快传出。大部分用户还没有正式试用的,Manus就已经被媒体吹捧为“现象级产品”,这让不少观众嗅到了“饥饿营销”的味道。

而且,Manus几乎是“出道即爆红”,但大部分媒体报道均来自于国内媒体,外媒报道则只有寥寥数笔,这也更让人怀疑Manus里面究竟有多少真东西。

其后,Manus AI合伙人张涛公开澄清。他表示,Manus从未投入任何市场推广预算,邀请码“一码难求”只是因为服务器容量有限。

今年3月,Manus宣布与阿里通义千问团队达成战略合作,这也成为了Manus最后的高光时刻。外界曾猜测,有了阿里通义千问的底层模型支撑,还有来自阿里的流量、生态,甚至是资金支持,Manus的落地之路应该会更为顺畅。

然而,事与愿违。今年5月,Manus宣布在海外开放注册,但曾经疯抢Manus邀请码的用户却似乎不再买账。根据Similarweb 数据,Manus的月访问量在今年3月达到顶峰,超2300万人次,但随后便逐月回落,6月访问量约为1700万人次。

仅仅只是过去了两个月的时间,Manus为何就失去“光环”?一方面,AI大模型行业以快取胜,在Manus短暂停下脚步的时间里,Deepseek、腾讯元宝、阿里通义千问等诸多AI产品都在加速迭代和发布新一代产品。

除此以外,还有Manus的直接对手,由前百度高管景鲲和朱凯华所打造的GenSpark,近日CTO朱凯华透露,公司在过去两个多月发布4 款超级代理产品,累计用户突破 500 万,跟Manus相比,在用户增速方面更是后来者居上。

大厂在技术、资本和流量方面都更有优势,一旦Manus错失了打响头炮的机会,就很难再和巨头争抢资本市场仅存不多的市场红利。

另一方面,用户更关心的是产品体验。从理论上来看,Manus只是对大模型和多个小模型进行组合,同时将各种任务进行拆解,再通过整合工具包来完成任务。

Manus就像是一个“大脑”,其会安排最合适的“工具”来完成任务,严格来说只是“缝合”了主流大模型的优点,却并非颠覆性的创新。

Manus创始人肖弘也早已表示,“产品非常简单,没有秘密”。因此,就在Manus发布的第二天,各类复刻Manus功能的开源项目,如OWL、OpenManus等快速上线,同样能够完成网页浏览,文件操作,写代码等操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用户苦等Manus两个月,才发现其只开放了海外版本,其跟通义千问合作打造的版本却并未登场,这也让不少等待中文版本的用户感到失望。

除此以外,19美元、39美元、199美元的付费计划也被用户吐槽收费太贵,比如后来居上的GenSpark同样提供三档订阅,定价分别为每月10美元、25美元、50美元。

在GAIA基准测试中,Genspark在多个级别上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表现甚至优于Manus和OpenAI Deep Research,更重要的是,Genspark还有中文版本。

有业内人士指出,如今市场上同类产品不少,Manus的商业化节奏不够快,其在全量上线后所提供的免费额度少,会员付费价格高,这也进一步拉高了用户的决策成本。

如今,AI行业早已是“神仙打架”,大部分AI产品的用户粘性不高,如果Manus不能自证实力,其所积累的先发优势也会很快耗尽,如果用户发现了更好用的产品,很容易迁移。

大模型“吃掉”智能体

在Manus身后,等待“上位”的智能体还有更多。近两年,智能体开始疯狂“走量”,Grandview Research 预测,2024年全球AI智能体市场规模为 54亿美元。

智能体狂热背后,有市场炒作的原因,风口来临之际,谁都想争抢先机。CB Insights数据显示,2024年智能体初创公司共完成投融资3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倍。

此外,这一趋势也离不开大厂与其他企业的共同推动。“百模大战”之后,大模型企业逐渐意识到,通用大模型的研发本质上是一场“烧钱竞赛”,最终能站稳脚跟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厂。

因此,抢占应用场景、推动产品快速落地显然更为关键。在这样的背景下,搭建成本相对较低,能够快速落地应用的智能体便越来越受到青睐,智能体也成为了新的流量入口。

一批大厂开始加速智能体生态布局,推出面向企业和开发者的智能体开发平台,如阿里的AgentScope、字节跳动的扣子、百度的千帆AppBuilder等,既要TOC,也要TOB。

但智能体市场的狂热也催生出“泡沫”。分析机构Gartner认为,智能体市场在冷静后将会出现一波退潮,到2027年底将会有超40%的智能体项目被取消。

因此,Manus撤出中国市场只是整个智能体行业洗牌的开端,对于更多的智能体创业公司/代理公司,以及开发者来说,它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谁能留下。

一则,智能体整体过剩。智能体开发平台大大降低了智能体的入门难题,开发者一键就能套用模板开发智能体,但大部分产品可能并不具备实用价值;一些企业部门为了赶AI风口,选择找外包商搭建智能体,但大部分“赶任务式”产品名不副实,只能算是数据调用工具。

二则,大模型会吃掉90%的Agent,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近日在社交平台上提到这一观点。

深度思考模型是构建Agent的基础,但随着任务复杂性的增加,智能体跨专业协调不同模型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与之相反,随着大模型能力的增长,其内部协调则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理论上大模型可以做一切,只是他们想不想干。大模型在技术、资源和用户需求上的优势,将能吞噬许多原本由智能体承担的任务和功能,还能以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方式来实现。

近日,马斯克发布了Grok 4大模型,核心创新是“多智能体内生化”,即将Agent能力融入到训练过程中,将多个Agent之间的debate和self-check变成了大模型的内生能力。

在这之前,人们主要通过Manus等Agent工具让大模型处理复杂任务,但多智能体版本Grok 4 Heavy出现之后,其自己就能同时启动多个Agent进行工作并整合出结果。

由此也带出了Agentic AI(代理式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正在从单一任务的执行迈向多代理协作的新范式。

就在今天凌晨,OpenAI 也发布了自己的Agent模式,Sam Altman 和四位 OpenAI 研究员出镜介绍。在演示的视频中,你可以直接对Agent 模式下的ChatGPT 提要求,ChatGPT 会自己打开虚拟机,一步步操作。

智能体还是大模型的未来吗?

尽管智能体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技术迭代,踏入2025年,全球智能体的数量还在疯狂增长,基本上每个月都有国内大模型企业发布新的智能体。

6月,百度智能云推出覆盖金融、电力、交通等多个行业的“场景智能体”解决方案;5月,联想发布法思AI智能体律师助手、想想帮服务智能体等针对不同细分领域的智能体;2月,复星医药发布聚焦医药领域的智PharmAID决策智能体平台。

智能体回归具体业务层面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行业的拐点也悄然而至。接下来,像Manus此类主打“缝合”模式的智能体,其生存空间将会面临来自上下游的进一步“挤压”。

面向“上游”,大模型厂商正不断将智能体能力集成到自己的模型和产品当中,给通用智能体带来降维打击;面向下游,各种垂直领域的AI应用和智能体也在加速涌现,一些企业也会自行开发智能体,垂类产品往往能提供比通用智能体更精准、更深入的服务。

最终,能够留在牌桌上的智能体,都不会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能够基于自身的核心优势和资源禀赋,深度锚定具体业务场景,并持续为用户创造可感知价值的存在,可能会分为几类玩家:

一批是以大厂为代表的“生态玩家”,它们拥有成熟的大模型底座,能够在这一基础上开放智能体的开发工具链和解决方案,同时吸引更多企业和开发者加入。

生态玩家所追求的是AI时代的流量分发权和话语权,这门生意想象空间最大,但难度也最高,既要在技术底座上维持持续迭代的领先性,又要精准平衡创新、商业和用户需求,要求玩家能够持续投入巨大的资源。

另一批是主攻垂直场景的“企业服务玩家”,它们主要靠场景穿透力来立足,特别是在医疗、金融、工业等等专业领域,服务商必须要对行业Know-How和企业架构有着深厚理解,才能打造出能够真正交付于具体场景的智能体。

最后一批是以华为、小米等智能终端厂商为代表的“硬件玩家”,它们将智能体深度集成到产品中,凭借着硬件规模优势,在用户需求采集、产品体验打磨等方面更有优势,“人机交互”也更能发挥智能体的调度能力。

马克·扎克伯格曾预测,未来智能体的数量可能比人类还多。但如何才能抵达这个充满科幻感的未来,行业仍需要持续探索,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充满智能体的未来,或许智能体才算真正走向成熟。

从这个角度看,对于Manus 换道重启业务,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任何一种产品和生态,其要以一种前所未见的形态在市场中落地生根时,经历调整必然是难免的,谁才能笑到最后,不到最后一刻也难见分晓。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