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套了宁德时代,知名车企缩水435亿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柳晴雪 投资家 时间:2025-07-19 22:09:38



估值腰斩,车企何去何从?

作者 |余寒

来源 |投资家(ID:touzijias)

不到两年半时间,极氪的估值神话轰然崩塌。

从A轮融资的130亿美元的巅峰,到如今私有化估值不足70亿美元,极氪的市值缩水超60亿美元(约435亿人民币),经历了近乎“腰斩”的断崖式下跌。

7月15日,吉利汽车一纸公告震动资本市场:以23.99亿美元代价全资收购极氪,完成中国新能源历史上最激进的战略回调。而这距离极氪登陆纽交所仅仅过去70天,这场闪电私有化的背后,是吉利对极氪业务掌控野心的集中释放——持股比例将从62.8%升至100%。私有化的决绝姿态,揭示了吉利在新能源战场上的战略急转弯。

这场震惊新能源汽车圈举动,从表面上看是吉利集团内部的整合,更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估值体系的重塑,传统车企的生存法则正在被改写。

时间拨回2023年2月,那是极氪的高光时刻。完成7.5亿美元A轮融资后,其估值一举站上130亿美元。宁德时代、越秀产业基金等明星资本纷纷入局,荣耀时刻至今仍然被标记在极氪的官网,这一场高点接盘也正宣示着彼时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狂热追捧。

然而,蜜月期转瞬即逝。

2024年5月,极氪以21美元发行价登陆纽交所,仅筹资4.41亿美元,开局便显疲态。截至7月17日,其股价报收29.76美元,总市值约76.24亿美元。若按私有化每股26.87美元的价格计算,市值进一步缩水至约68.8亿美元,相比A轮高点蒸发近半。

为何在短短两年半内,吉利对极氪的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弯?

有证券从业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私有化的核心目标在于“消除少数股东的决策障碍”。吉利在公告中坦陈:“部分持股可能导致优先事项不一致,阻碍产品组合优化。”当外部资本与母公司战略方向产生摩擦时,吉利选择了“收权”而非妥协。

实际上,此次私有化行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吉利汽车近年来对资源整合的迫切需求。

回顾过去十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剧烈的变革:新势力造车企业的涌入、传统车企的业务拆分、互联网巨头的跨界参与,用“百舸争流”形容车圈的繁荣再不为过。

当市场渗透率突破破50%、竞争进入“存量争夺”阶段时,这种过度分散的品牌战略布局也就间接成为发展掣肘。研发资源分散、供应链协同的效率降低,品牌认知也极度分散,这正是吉利提出“回归一个吉利”战略的底层逻辑:真正的竞争力来自核心能力的极致沉淀,而非品牌数量的简单叠加。

整合战略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早有铺垫:2024年11月,吉利汽车宣布优化极氪与领克的股权结构,正式拉开"聚焦核心"战略的序幕;2025年2月,领克正式成为极氪的非全资子公司,被视为吉利《台州宣言》落地的关键一步;而从5月提交私有化要约到7月签署合并协议,则将整合推向更深层次。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完成合并后,吉利汽车的战略执行力、创新动能及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尤其在“智能新能源”核心赛道上,资源整合将形成更强的聚焦效应。

作为吉利高端智能新能源板块的标杆,极氪承载着换电技术、浩瀚架构、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极氪累计销量达90,740辆,仅用44个月便达成豪华纯电领域50万台量产下线,刷新行业速度。

吉利汽车作为集团最成熟的上市平台,通过全资控股极氪,不仅能消除内部资源内耗,更可实现“科技创新能力”与“制造体系优势”的深度融合——前者提供智能化、电动化的前端创新,后者输出成本控制、规模化生产及全球化的后端支撑。这种“1+1>2”的协同效应,正是资本市场最看重的“战略确定性”。

同时,统一的服务网络和品牌策略,也能够提升整体作战效率,减少内耗,避免重复的研发投入。合并后,吉利汽车将完成对燃油、纯电、插电混动、醇氢电动等多动力形式的完整布局,同时覆盖主流、中高端及豪华汽车市场,全方位提升综合竞争力与企业价值。

从现实来看,这场私有化举动,更像是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一场聚焦战力的“紧急手术”,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已进入深水区,企业需要更敏捷地整合资源。上市公司的透明度要求可能成为战略包袱,私有化则提供了“关起门来练内功”的空间。

有受益者,就有失意者。

在这场私有化方案里,最尴尬的莫过于A轮投资者。宁德时代、越秀产业基金等机构在130亿美元估值高点入场,如今却面临私有化价格(26.87美元/ADS)与成本线的巨大落差。如果以2023年2月认购价计算,这些投资者账面浮亏可能接近40%。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重要股东的具体持股变动情况,在相关公司的公开报告中均未明确披露。高位接盘的投资者,正默默吞咽着估值泡沫破裂的苦果。他们的沉默,是市场对极氪乃至中高端电动车赛道信心波动的真实写照。

极氪估值的剧烈波动,向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投下一枚深水炸弹:

曾经依赖融资输血、追求估值膨胀的模式早已难以为继。而2023年的130亿估值的高光时刻,如今看起来更像是一场透支预期的资本盛宴。

即便相关数据显示,极氪在2024年实现了46.9%的总收入增长,(达759.13亿元),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高达64.24亿元的净亏损,侧面也暴露了疯狂的规模扩张下盈利能力存在严重失衡,市场已从“看故事”转向“算利润”。

这场私有化的战争实际上从侧面也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在如今的价值重估的市场环境下,单打独斗的战略难以存活,只有通过资源整合降本增效,打造一个协同的生态,才是成为头部车企战略的必然选择。当新能源汽车混战的潮水退去,集团作战能力才将成为新能源车企新的护城河。

极氪的私有化,是吉利在新能源棋局中的一步险棋。它既是对过去估值泡沫的修正,也是对未来残酷竞争的未雨绸缪。

目前,中国汽车行业呈现品牌分散化特征。据行业统计,市场存在超过100家整车制造商及上千个汽车品牌。2024年销售数据显示,国内销量领先企业年销量达427万辆,约为全球头部车企销量的50%。行业平均单车利润维持在1.5万元水平,较国际领先企业存在提升空间。这种市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链议价能力的提升。

在技术研发领域,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深入,行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值得关注的是,智能驾驶等前沿技术领域存在研发方向趋同现象,行业估算重复研发投入年规模达百亿元级,可能影响技术突破效率。

市场竞争层面,2016至2019年间在售乘用车型数量增长55%,新能源汽车新品上市频率显著提升。多品牌竞争环境下,价格策略成为重要竞争手段。

如今,极氪私有化或许能解决当前的盈利困局,但彻底解决顽疾仍是未知数。市场的最终审判,只取决于产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真枪实弹”。

对于吉利而言,将极氪彻底纳入怀中只是开始。如何高效整合技术资源、优化产品矩阵、实现领克、银河与极氪的错位竞争与协同增效,并在全球市场杀出血路,才是真正的生死考验。

极氪的估值过山车,为所有新能源玩家敲响了警钟:当资本的光环逐渐暗淡,唯有实打实的创新、效率和盈利能力,才能支撑企业穿越周期,赢得终局。私有化只是手段,能否在整合中重生,才是极氪与吉利新能源未来的真正谜题。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