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浆水、老盐、椒麻…这一批奶茶店狂下“猛料”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冯璃月 餐饮老板内参 时间:2025-07-21 12:29:47





作者 |餐饮老板内参内参君



新一批奶茶店,开下“猛料”

这年头,奶茶不“甜”了?

前两天,喜茶在春熙路的叠院推出限定产品“川椒滇红”,据品牌方介绍,该产品包含汉源花椒、金阳青花椒、云南荜茇三种椒类食材,和凉山黄苦荞等一起,把椒麻香化入茶中。



过于独特的口味引发了不少网友讨论:

“店员把辣椒丝放上去的时候,仿佛大脑褶皱被填平。”
“喜茶已经沉浸在自己的艺术里了,过于猎奇……”
“每个城市来一款限定可以吗?求求了。”

不止椒麻,在奶茶届,如今的商家们卯足了劲儿,要把藏在犄角旮旯的小众美味端到全国消费者面前,酸甜辣咸轮番上阵,热闹得很。

还是以喜茶为例,今年以来,灵感之茶的灵感,就来自地域风格。南姜甘草芭乐、高原牦牛乳、木姜子滇木瓜、小青柑普洱……从潮汕、江门到西双版纳、川藏等,风格显著的地域产品,拉高了品牌调性,让不少人惊叹“曾经的喜茶要回来了”。

乘地域风而起的,还有一批区域性品牌。它们有的已经走出当地市场,成功“杀入”一线市场。

如凭借广西食材打出差异化,被誉为“广西之光”的阿嬷手作,可谓进一城、火一城,多家店都是当地“排队王”;又如成立于无锡、以海南莲雾、潮汕橄榄等小众水果出圈的淡马茶坊,已经在全国开出173家门店,拓店速度极快。

还有的仍然偏安一隅,在当地谋求增长。



如海南的老盐季,就推出了老盐黄皮、老盐凤梨、老盐柠檬水等老盐系列,以“海南老盐,手作鲜果”顺利铺开市场,在海南已经开出130+家门店,并向外拓展至柳州、广西等地,甚至北上到了郑州。其创始人张冬锋曾在采访中表示,老盐季在郑州的首店占地20平左右,单日最高营业额最高3万元。

再如甘肃的放哈,以兰州民俗小吃文化为灵感进行创新,甜醅子、浆水、杏子、软梨……西北传统物产为品牌树立了护城河。据介绍,品牌自2023年起开始加速布局西北市场,目前已在陕甘青宁及新疆地区开出90家+门店。



为什么盯上了“地域元素”?

“要做奶茶,就不能只做奶茶。”

如今的奶茶市场,正将这句话贯彻到底。

走在街上,各种零食周边放在奶茶店里,几乎变成杂货铺;一看菜单,又像极了充满惊喜的杂烩大熔炉:把各种冷门水果、健康蔬菜、调味香料、地方小吃……通通抛进去,搅拌搅拌,随机舀出一个,就是新晋人气大单品。



而此次“地域风”从中脱颖而出,实乃情理之中。

先看市场,奶茶发展到今天,连锁品牌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CCFA联合美团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新茶饮市场连锁化率已经达到62%。大品牌在战场上厮杀,已经进入白热化,在战场边缘的中小品牌,更难出头。

再看品牌,一方面茶饮品类日益细分,如珍珠奶茶、柠檬茶、现制果茶等,均有品牌专门店走出。另一方面,在定位上,市面上的茶饮品牌基本围绕“新鲜”“健康”展开,产品上的同质化问题仍然存在。

面对如此境况,大品牌需要通过产品创新维持“新鲜感”,增强消费粘性;小品牌想在市场中撕开口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曲线救国”——凭借区域特色产品打造差异化,蹚一条新路出来。

简单来说,谁能发现新口味,谁就能凭新鲜感占领制高点,难点在灵感。于是,从地域风味入手就成了更多品牌方的选择。

如贵州小吃冰浆,今年就成了香饽饽。6月底,去茶山上新了冰浆系列,迅速成为品牌热销产品,打出了南京首店排队10小时,日均点单3000+杯的好成绩。乐乐茶、吾饮良品、淡马茶坊等品牌也推出冰浆产品,销量十分可观。



更巧的是,地域灵感与当代消费者对健康、天然的产品诉求不谋而合,实乃双向奔赴

以冰浆为例,将糯米、水果、蔬菜作为原料,配合冰块打成冰沙,使用黄瓜、芒果等产品,口感清爽,还能凸显产品的健康本质;再看老盐果茶,以盐代茶,降低咖啡因影响,在炎炎夏日还能与电解质水一较高下,无外乎有消费者称其”看起来就更健康”。

原产地也能为产品增加一抹“山野”气息,满足当代消费者对“远方”的向往。《2024年咖啡茶饮趋势报告》显示,消费者对不同品类商品的原产地关注度普遍超过88%,并显示出更强烈地购买原产地商品的倾向。



小众变大众,

新鲜感能维持多久?

前段时间,内参君痴迷于看小众水果美食测评,在评论区里,大家反复提到了同一句话——小众水果之所以小众,一定有它的原因。

奶茶,同样如此。

小众口味千千万,一旦有一个能跑出来,对于茶饮这种壁垒不高的品类而言,市场上很快就会掀起新风潮,陷入同质化。几个做得早的、做得好的品牌或许还能跑出来,剩下更多的仍在挣扎。

一旦在口味上丧失了新鲜感,竞争就导向了供应链端。在产品定价基本稳定后,谁能搭建更好的供应链,谁就能够长久盈利。但与之相对的,很多原料之所以小众,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在很长时间里“走不出大山”。

如黄皮、芭乐、沙棘等水果,和大众流行水果相比,往往存在种植区域不足、产量不高、产业链条挖掘不充分的问题。也因此,不少小众水果看上去其貌不扬,算上物流成本,反而成了十足的“奢侈品”。

因此,想靠地域特色取胜,保留食材本真远远不够,更要在供应链上克服小众原料的“水土不服”。而未来,还会有哪些曾经被掩盖的小众味道破局而出,仍然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