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大行全面退出网贷的说法甚嚣尘上。
相关讯息的发酵,始于金融监管总局今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助贷新规”)中,银行必须对合作平台进行名单制管理的规定。
依照要求,银行应在官网、APP等渠道公示合作的互联网助贷平台名单,且不得与白名单外的机构开展合作。
该新规将于今年10月正式生效,如今国有大行仍空空如也的公示栏,被视作头部机构退出网贷业务的无声宣告。
不过对于网贷市场而言,自2023年起已大幅收缩的国有大行资金,即便真的退出,也未必会构成“洗牌”式的变化;
未被市场注视的角落里,助贷新规催生的资金方轮动,或许正在中小银行,以及消金、信托等非银机构间悄然发生。
大行再收紧
助贷新规10月即将正式生效,距今仅有2个多月的调整时间。
新规虽要求银行在官网公示合作助贷平台名单,但未统一栏目、位置等具体信息,而大行目前尚未有更多合作信息出炉。
由于网贷平台大多并非持牌金融机构,因此金融监管总局更多仅能从限制银行、消金、信托等持牌资金方来强化这一领域的监管。
助贷新规要求银行形成名单制管理,明确“权益费”计入综合融资成本,禁止变相将费率抬高至24%以上;
同时提出将助贷业务收归总行,由总行明确主责部门,并对不同平台、不同产品的规模、增速、集中度、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形成率、代偿赔付率等指标实施严格管理。
严监管导向加之内部的层层审批,网贷在国有大行内已近乎绝迹。
多位大行人士向信风证实,如今助贷业务“确实已经很少参与。”
一名国有大行华南分支的工作者透露,该行在业绩压力下曾申请与网贷平台合作,但未获批准。
据其描述,所在地区分支机构曾向地方监管局递交申请,希望与一家旗下有自营小贷公司的头部网贷平台合作,得到的回复是程序上应先上报总行,再由总行报总局审批;
后续申报过程中,上述合作事项被总行领导与上级监管机构“口头拒绝”,网贷业务的期待随之破灭。
与头部平台的合作尚且石沉大海,又更遑论不良率更高、隐忧更大的中小平台。
从更长的时间线回溯,国有大行对网贷业务的收紧不是骤然发生的。
2023年以来,大行已在风控要求下已主动收缩网贷业务。
例如工行2023年缩减与高风险平台的合作。
一名国有大行华北分支机构的员工对信风表示“这两年基本没听过网贷,行内也没有提过这方面的业绩要求。”
风控压力下的大势所趋,叠加助贷新规的从严引导,大行对于网贷的退意已成定局。
不过网贷规模已大幅缩减的大行,即便未来全面退出,对网贷市场的影响也已有限。
一头部网贷平台向信风表示“目前大行全面退出网贷的说法意义不大,因为近三年来大行已经不是网贷的主要资金源了。”
据该平台透露,如今网贷市场的资金源主要仍由银行构成,但国股行参与比例较少,“就像我们平台,也是和中小银行合作为主。”
如此看来,新规对网贷业务的影响,或许更多发生在中小银行与消金、信托等金融机构之间。
中小行的抉择
中小银行似乎并不会轻易放弃网贷这个资产端出口。
信风不完全统计发现,4月助贷新规发布后,已有广州银行、承德银行、华润银行等多家银行公示合作平台名单,但入局者多以中小银行为主。
例如,广州银行公示17家互联网贷款业务合作机构名单,包括乐信、奇富科技等6家头部网贷平台、7家融担公司,以及微众银行、网商银行;
承德银行透露,其数字信贷业务将与蚂蚁集团旗下部分公司、京东集团旗下部分公司等展开合作;
徽商银行则披露了39家网贷合作方,涵盖获客机构、联合放贷机构、支付机构、融担机构和催收机构,包括蚂蚁、京东、抖音、分期乐等平台。
中小银行与大行对于网贷的不同态度,绝非是不在意风控要求;
因为和规模大、业务多元、资本“安全垫”厚实的大行相比,中小银行消化不良的能力要脆弱得多。
2020年末至2025年一季度,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的净息差降幅,分别为72个、51个、63个、91个基点,农商行降幅为各类银行之最。
但净息差下探的过程中,收入高度依赖信贷的中小银行因业务单一、场景有限,不存在类似国股行以轻资产业务或中间收入,对冲负债端刚兑的可能性;
以致其只能被动转向“高收益-高风险”的产品,迟迟无法戒断网贷业务,在走钢丝的同时尽力维持平衡。
可以观察到的是,网贷融资利率的整体变化,与LPR的关联性并不强。
例如2020年至今,五年期以上LPR利率已由接近5%降至3.5%左右,但市场中受法律保护的网贷产品,融资利率仍常年维持在24%左右的法定临界值。
不过这24%的整体利率中,属于中小银行的部分仍然有限。
有市场人士指出,如今中小银行参与网贷的资金报价约在7.5%左右;今年一季度银行3年期定存的平均利率约在2.2%,据此推算,扣除资金成本后的网贷收益约为5%。
与此同时,银行通过网贷平台获客的成本,也在持续增加。
最头部的网贷机构,往往体现为依托抖音等广义流量入口、小贷牌照于一身的平台。
这种业态不仅可引流获客,将客户分级对接给不同资金方,更可将不符合平台自身风控要求的次级贷款客户,通过API渠道转给下沉助贷平台,收取流量费用。
不止一家网贷机构对信风指出,如今掌握了流量的头部平台,即便面对中小银行,仍有强势议价权。
信风了解到,网贷平台的诸多资金方中,银行仍期待较优质、坏账风险小的客户资源,对合作方仍有严格要求。
一家曾试图冲击港股IPO的腰部网贷平台对信风表示,“银行非常看重资质,客户和平台都是,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增信,上市是盘算后的最快方式。”
对风控的要求,导致看似庞大的4000余家网贷市场中,可供银行选择的仍只有兼具流量和资质的少数头部选手。
但掌握低成本流量的网贷平台可对客户资质进行初步筛选,对低风险的优质客户定以高价。
曾有银行高管表示,遭遇过平台恶意诱导银行间竞争推高流量成本,导致件均百元的获客成本走向千元量级。
助贷新规落地,一方面可引导银行规范业务,强化信息披露与市场透明度,有助于遏制头部平台利用流量优势哄抬合作价格的现象;
另一方面,不合规尾部网贷平台难觅资金方、逐步消亡的同时,头部平台也将集中更多市场份额,中小银行能否如愿建立起“反流量价格内卷”的同盟,仍是未知。
有业内人士指出,未来中小银行或将重心转向“自营+网贷”,通过业务场景、形态的突破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但离开平台客源后,如何突破当下有限的自营场景,将信贷产品有效触达更多客户,仍是有待突破的问题。
谁的机会
受居民主动降杠杆、增加存款、监管强化因素影响,我国消费类贷款发展呈现出分化。
截至2024年末,银行业“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达21.01万亿元,同比增长6.2%;
消金公司成为资金规模增长的重要力量,资产规模、贷款余额分别为1.38万亿元、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8%、16.66%。
若未来在助贷新规的严监管下,部分银行萌生退意,那么如今仍在高速增长的消金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或将迎来更多机会。
目前,消金公司的融资成本已创下历史新低。
金融债方面,7家消金公司上半年新债发行利率普遍在2.2%以下,已全员低于上年同期的行业最低水平。
新发ABS利率同样降至2%左右,例如,中原消金ABS由2024年的2.5%降至2.04%,该公司表示募资将用于覆盖更广泛客群,尤其是传统金融难以触达的“长尾”用户。
消金公司之外,消费类信托业务也在迎来机会。
一直以来,不少信托公司通过发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募集资金投向网贷产品。
例如爱建信托的“普惠鑫安”系列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就与信也科技、分众传媒旗下网贷平台合作,由后者负责获客、信托公司赚取息差;
山西信托则与嘉银金科旗下的极融云科合作,推出茂悦1号、2号、3号等多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提供网贷资金。
这些信托资产还有望通过ABS标准化。
上半年,已有大量以消费贷、小额贷为基础资产,信托公司作为原始权益人的ABS获批发行;
这意味着,未来或有更多消费信托资金成为网贷资金的加入网贷资金的供给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