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第四届CCF量子计算大会在成都开幕,14项代表性成果发布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青青 红星新闻 时间:2025-07-21 18:20:53

7月21日,第四届CCF量子计算大会(CQCC2025)在成都开幕。逾14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政企相关人员和高校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等到蓉参会。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本次大会为期三天,以“量子计算融合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为主题,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应用、标准制定等多维度全方位探索量子计算与量子科技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未来产业,呈现学术、技术和产业等方面精彩内容,促进我国量子计算与计算机学科的协同发展。开幕式上发布了CQCC2025量子计算优秀成果案例,14项代表性成果脱颖而出。


▲大会现场

来自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

14项代表性成果集中亮相

大会集中展现了量子计算产业化的前沿探索方向,CQCC2025量子计算优秀成果案例在开幕式上集中亮相,14项成果分别来自企业、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

其中企业产品4项,包括成都中微达信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常温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据介绍,该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核心测控单元,适配多种量子体系,支持数千比特规模扩展,具备高性能、小型化及可扩展优势,为突破量子纠错阈值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中微达信研制的低温量子计算测控芯片。据了解,低温测控芯片是规模化量子计算的关键解决方案,公司系列产品连续三年被行业领域顶会录用。低温低噪声放大器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核心器件的自主可控。

本源科仪(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本源坤元系列量子芯片设计工业软件。据介绍,该软件提供全流程工具支持,覆盖从器件制作、参数规划、拓扑规划到版图设计全环节,支持多格式输出与批量仿真,显著提升设计效率,加速量子计算产业化。

合肥幺正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第二代高通光离子阱量子计算机。据了解,该产品整合光学、电子、测控和温控系统,搭配量子算法库,构建“硬件-软件-应用”一体化解决方案。该产品采用模块化紧凑设计,具备快速部署和强扩展性,适用于量子计算各个应用领域。


▲优秀成果案例发布

科技奖励1项:由本源量子计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元匠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获得的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相关研究:量子−经典混合计算在金融数据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

发明专利1项:由电子科技大学申请,基于量子交互的单目标检测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终端相关研究。

此外还有论文成果8项,包括中南大学石金晶等发表的论文:《基于纠缠引导的量子神经网络系统测试》,以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时运豪等发表的论文:《自旋流体力学的超导量子模拟》等。

推动量子科技产业发展

成都已建成4个研发中心和平台

2025年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是对量子力学诞生百年的历史性纪念。在这一时间节点上,CQCC2025搭建起高水平交流平台,汇聚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推动产业发展。

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赵志钦在致辞中介绍,作为本次大会承办方,2016年学校在郭光灿院士的指导下成立了量子信息研究中心,汇聚了一批量子青年学者。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学校于2023年获批了量子物理与光量子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也是该校首个数理领域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赵志钦介绍,面对“第二次量子革命”与人工智能浪潮的叠加冲击,学校从基础科研、工程技术等不同层面制定了攻关计划,希望以量子信息技术拓展电子信息学科的发展空间,也以电子工程技术赋能量子信息研究。学校今年也向教育部申请新设“量子信息科学”本科专业,希望依托该专业,培养更多兼具传统电子技术与新兴量子技术的青年人才,更好服务国家量子科技重大战略。

同时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成都市近年来不断加强产学融合与研用协同,不断夯实量子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技术根基,围绕原始创新策源、企业孵化培育、产业融合发展、场景开放试点和要素支撑保障等5个方面,加快推动量子科技产业成形成势。

据了解,通过“政策+科研+产业”的协同模式,成都已初步形成“创新平台−产业载体−市场主体”的创新生态,建成电子科大信息与量子实验室、天府绛溪实验室量子互联网前沿研究中心等4个研发中心和平台,打造锦江量子产业园等产业载体,培育了中微达信、中创为等8家量子科技先锋企业。接下来,成都将力争在三年内规划并实施5至10个量子科技应用场景试点,启动3至5个融合创新示范项目,推动量子科技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红星新闻记者 王俊峰 摄影报道

编辑 欧鹏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