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北京老板造镜片,估值5个亿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江紫萱 21财闻汇 时间:2025-07-21 22:14:17


21世纪商业评论

作者:何己派

图源:明灏科技

全国近视人群7.6亿,很多人刚配眼镜,一戴上会头晕。

“研究指出,人眼的极限分辨率约4.8度,以目前25度的验光梯度和加工误差,镜片精度不够。”

明灏科技创始人朱晓向《21CBR》记者解释,由于传统验光器具精度不够,镜片度数欠矫/过矫现象普遍存在,进而引发视疲劳、头晕。很多时候,是人在适应眼镜,而非眼镜在匹配人。

他的创业之路,始于此。

其创办的明灏科技,致力于解决传统25度验配精度不足导致的矫正偏差问题,2023年获源码资本领投A轮融资,去年企业估值突破5亿元,功能性镜片产能升至行业前三。

今年下半年,明灏计划启动新一轮融资。其已进驻约300家公立医院,2025年开启消费市场扩张,即将落地眼镜的“自动贩卖机”。


朱晓

精准验配系统、设备,加上光学镜片产品,明灏打造“20秒验光+20分钟制镜+眼镜至少带20个月”模式。基于AI自动验光仪,整个验光流程无人工干预,误差大幅降低。

创业前,朱晓自2006年入行起,就深耕眼科领域。后来,他离职创业,又一次扎进眼健康市场。

“中国人做了全球80%左右的镜片,但国内市场,五个进口大品牌,用11%的销售额,拿走90%的利润。”采访中,朱晓不讳谈及抄袭、虚标、价格战等行业问题。

“行业需要有人研究新技术,市场需要真正懂用户的产品。”他说。

以下为朱晓自述,经编辑整理:

1

入局镜片

自2006年一入行,我就在干眼科,从销售做起,运营、研发和生产都管过,医学设备这块也很熟。

2018年,我从前公司出来,想创业,没想好干什么,只立了一条规矩:不做医保支付类产品。

我回了趟家,准备休息两三年再说。记得那是7月的某一天,正在公园里跑步,我接到了北京同仁医院教授的电话。

“我们有个重大专项,研究人眼到底能识别多大的分辨率,找不到测试用的工具,能不能帮个忙?”

我答应下来。

全国眼镜,基本由江苏生产,我们前去找了一大圈,发现教授要的这种高精度设备,根本没有。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联系上老祝(祝建军,明灏科技创始合伙人),他在眼镜制造行业非常资深,属于祖师爷级别。刚开始,他也说做不了,这事没人干过。

我说,我们试试吧。


这一试,花了近50万元成本,做了一套价值1万块/片的验光插片。加上,在清华大学进行的人眼光路模拟,我们最终得出结论,人眼的极限分辨率在4.8°左右。

现行的25度间隔验光,是1905年的技术标准。临床研究发现,将镜片的递增幅度,从25度缩小至5度,能使验光准确度大幅提升,延缓近视发展进程,离焦镜近控效果达到83%。

这个研究成果,参加北京市科技创新大赛,拿到一等奖。我们意识到,这个方向有戏。

理论基础有了,我拉上老祝以及之前的一批老部下,组建起20多人的初创团队。


做高精度镜片,难度有二。

一是完全没人做过,没有可参考的经验。

更小的光度间隔,意味着在制造环节,难度呈几何倍数增长,团队改造硬件设备,使得明灏在国标允许的生产误差(球镜度数±12°)上,将5度镜片的生产允差控制在±2度以内,提升四五倍。

要是没有以前打的底子,没有高端精密制造和先进加硬镀膜工艺的支撑,这事想都不敢想。

其二,是个更复杂的问题:拿着5度镜片,能干什么?学完屠龙术,不能找不到龙。

打个比方,挑选女鞋,36码和37码之间,多一个36.5码,缩短间隔,意味着能买到合脚的产品,感受很直观。

5度跟25度的镜片相比,提高精度究竟能带来哪些好处,找落脚点是难点,毕竟正规专业的配镜,属于医疗行为。

2

先切医院

有了理论基础之后,围绕“5度精准验配技术”,我们遵照医疗市场的规则,寻找用途。

临床小试花了12个月,中试又花了24个月。我们发现,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成人视力精准矫正、老年人近视老花综合矫正、特殊眼科疾病患者这四个场景,5度镜片均有很大价值。

在制造维度,明灏努力降低镜片的物料成本。唯有成本数量级的下降,实验室技术才能真正走向商业化。


镜片的综合性能方面,我敢说,能比肩海外顶尖品牌。明灏的镜片透光率高达99.6%,表面硬度7拜耳值以上。国产镜片进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儿童医院的,我们是第一家。

2022年下半年,明灏正式进入市场,拓展公立医院等核心客户群,速度很快,从2023年初的十来家,发展到现在的约300家,最终目标是1000家左右。

先切入医院,在于高精度的产品,需要匹配高精度的测量、规范化的流程,否则难以发挥效用,配镜的过程是严谨、复杂的。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验光师队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很多眼镜店的验光师,不具备资质。

沿着这个思路来思考,怎么突破?刚开始,我们想通过高精度数据来反推,让测量设备更准确,发现行不通,设备本身需要变革。

明灏推出的AI自动验光仪,搭载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的AI智能算法,可实现验光、配镜一体化。

传统的配镜验光,依靠验光仪+插片试戴,最终的度数判定,主要靠人工推断。验光师每确定一次度数,大概需要换3-5次插片,整个过程下来,需要耗费半小时、1小时。

试到最后,你麻了,验光师也麻了。

相较之下,AI自动验光仪用机器代替人工,进行1.3亿次插片模拟计算,结合深度学习算法,自动筛选最优矫正方案。


验光时长仅为20-30秒/人,耗时缩短98%。

它的底层逻辑是颠覆性的。不再是测量度数,而是AI演算,直接把人的眼睛当成一个光学镜头,对人眼整体像差进行精密测量。

这一设备带来的革新是什么?

公司统计过,医生花在验光上的时间,占比达98%,只剩下2%时间与患者沟通。

这98%的时间,本该用来做更专业的验配服务,而不是做重复且易出错的体力劳动;自动验光仪用在医院里,是让专业的医疗人员干专业的事。

3

走向大众

打市场,很多同行会先选家门口眼镜店,明灏则是先打最难的,从金字塔尖的眼科医院,再到医疗机构、C端渠道,由上往下捋。

前端的设备铺设,AI验光设备使用权可免费,但需要捆绑销售一定金额的镜片;后端的价值变现,通过镜片销售以及会员服务,构建利润池。

面对公立医院和私立眼科机构,我们有个不一样的点,公私立一个价格系统,采购和销售价格拉平。


2025年,明灏将加大力度,扩展消费市场,这块会是以后的主战场。过去两年,明灏的销售增速保持在65%~70%左右,今年切入消费市场,预计增速将提升,明年可能翻上几倍。

我们会把自动售货的环节嫁接上去,让配镜的整个流程全自动闭环。用户脑袋放上去、验光、扫码付款,第二天新眼镜就能寄到家。

精准验配系统、设备,加上光学镜片产品,我们有个“202020”的提法,即20秒验光、20分钟制镜、至少能带20个月。

这种自动售货机一样的设备,会先在深圳龙岗进行区域性试点,投放大学和人流密集处,让消费者花不到400块钱,买到头部品牌售价3000多元的产品。

明灏想给眼镜行业带来改变。


这个行业,痛点很明显。一个成熟行业,核心的成本投入,应是产品,但眼镜行业核心的却是运营。

验光能力参差不齐,专业的人没有研究新技术,而是抄完低价做出来。同样的产品,有的公司卖三四千元,有的标价一两万元,追求超额利润和过度宣传。

目前,外资品牌占据85%的份额,垄断高端市场。行业缺的是,能用原创能力构建产品力的玩家。

若能站稳脚跟,发展空间广阔。业内估算,纯粹眼镜市场,不算周边产业集群,至少2700亿~3000亿元的规模。

之于明灏,最大的挑战在于,做的是集成化创新,部门板块多,做研发的、搞医工结合的、生产的、销售的等,全凑在一起,内部协同和管理难度大。

这个问题可能一直存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当下在每个点上,将根扎深。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