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外卖“价格战”战火绵延 中小商户“夹缝”求生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钟景轩 看看新闻Knews 时间:2025-07-22 12:23:36

外卖平台三国杀,每到周末就烽烟四起,上周五,市场监管总局又一次约谈了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外卖平台,要求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约谈之后,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补贴大战却仍在悄然继续。跌宕起伏的价格战下,餐饮小商户们忙到飞起,却又有苦难言。


“192、191、188抓紧做一下。”

三家外卖平台被约谈后的这个周末,补贴大战的战火稍有降温,但并未就此止歇。

消费者有人欢喜有人忧:“省钱当然好!”,也有人失落发现“今天券突然没了”。

有人沉浸在大额优惠的狂欢中,有人在为0元奶茶的消失而遗憾,那么忙于接单的中小商户实际体感如何呢?


奉贤宝龙广场的这家茶饮店,刚开张不久,就撞上了这场大战,加入平台接单,让他们的曝光量迅猛增长,各种大额优惠券让周末订单量激增,全员忙到手痛,甚至十个小时没空吃喝。到这个周末,他们直接放弃了一个平台的活动。就是柠(奉贤)宝龙店主理人韩丽心疼道:“所有的柠檬茶,都是要靠人工去捶打出来。真的太累,员工都吃不消。”


然而,订单量增长,却未必就带来盈利的增长。长寿路上的这家咖啡店算了算,参与平台活动以来,平均每10个外卖单里,就有一单要倒贴。TP人人咖啡主理人张女士算了一笔账:平均每10单外卖,就有一单要倒贴钱。顾客付5.5元,平台抽成后,商家竟要倒贴0.58元。“不卖影响排名,卖了就是贴钱送咖啡。”


卷入价格战之后的进退两难,是当下很多小店的真实写照。对于原先主打堂食的商户来说,影响更大。韩村路上这家精品咖啡店的店堂里,始终只有一两位堂食顾客,有客人进了店,还会选择打开外卖平台领取补贴下单。


店里的一杯拿铁,堂食价格在25-28元不等,而领取平台券后,顾客实际支付在11-12元,但其中十多元的差价,70% 是要靠门店自己补贴。Tab咖啡店品牌主理人李凯强坦言:“平台需要我们做一个红包的补贴,而我们还需要补贴用户的配送费。和之前比,利润整体缩减近30%。但不做活动,我们在平台就彻底‘消失’了。”

头部连锁也许还能和平台有点议价能力,但对于大量中小商户来说,平台的优惠券,少说有一半,就是商家自己掏口袋。今年5月,五部门就约谈过几家外卖平台,要求公平有序竞争;这次,市场监管总局又再次约谈了三大平台,美团方面的负责人也公开表示“卷没意义、对行业是伤害”,但平台之间的较量显然仍在继续。


外卖小哥陈先生道出另一重压力:“系统配送时间卡得死死的,商家出餐慢我们就超时扣钱。”

这场平台为抢占市场占有率的圈地之争,从短期看,似乎顾客薅到了“羊毛”、骑手增加了收入、商家赚到了人气。但骑手高收入的背后,靠的是工作强度的大幅增加,而激增的订单让商家也担心,出品质量影响顾客体验,反而赶客。

有家川味麻辣烫负责人蔡梦直言:“外卖看着热闹,其实赚不到钱。”李凯强更担心价格战的后遗症:“长期低价后,顾客还能接受正常价格吗?我们只希望给实体店留一丝生机。”


如果中小商家普遍“增收不增利”甚至“赔本赚吆喝”、顾客“越便宜越浪费”成为餐饮行业的常态,那么平台间的这场疯狂圈地战,对于实体经济来说,就不可能有赢家。

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教授一针见血:“线上热背后是线下冷。我们需要在消费者、商家、骑手和行业间找到平衡,而非平台单方面的‘最优解’。”

外卖平台圈地之争未见终点,中小商户却已在悬崖边挣扎:不参与活动就没有流量,参与则补贴的一半以上由商家自掏腰包,线下门店里客流也同步下滑。表面的订单狂欢,透支的却是街头巷尾小店的生存根基,平台若继续只顾流量厮杀,漠视商户健康生态,最终动摇的也许就是整个实体餐饮行业,外卖平台的低价比拼三国杀,急需平台与监管共同校准方向,让生态回归良性,方能长远。

看看新闻记者: 赵颖文

编辑: 陶余鑫,张予洋

责编: 李吟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