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985、211和双一流掌控的高等教育的“饭桌”,被掀翻了!
掀桌者,是深圳、杭州、宁波、福州、东莞等地的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学,甚至是一批职业技术大学。
近日,2025年度高考投档线公布。大家惊讶地发现:传统的座次,被一批“新面孔”颠覆了。
广东的情况最为典型:
1、创校时间不长的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物理类的投档线继续力压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2、深圳两所职业技术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的物理类投档线,竟然超过了广州的三所“双一流”大学。
请看具体数据:
南方科技大学于2012年9月在深圳南山区设立。从筹备之初,就确定要借鉴香港科技大学的成功经验,通过高投入、引进一流人才,用15年时间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武书连2025中国大学毕业生质量排名(排名依据的指标权重为:国内升学率占比60%、出国留学率占比10%、薪酬占比30%)显示,南方科技大学毕业生质量位居全国第一,超过了北大、清华。
深圳理工大学,由深圳市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办学。目前,中科院深度参与设立的大学有四所——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未来还将有空天信息大学(济南)。
今年是深圳理工大学第二年招收本科生。从去年第一次招生开始,招分就超过了华南理工大学、逼平中山大学,可谓出道即巅峰。
不过,最令人惊讶的还是深圳的两所职业大学——2023年才更名为大学的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今年才更名为大学的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它们的物理类招分,竟然都超过了广州的三所双一流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新办大学逆袭传统名校不仅仅发生在深圳,还出现在杭州、宁波、福州、东莞等多个东南沿海城市。
今年首次招收本科生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在浙江省的分数线为656分,录取位次8518。这个招分,直逼本省的985名校——浙江大学。
根据公开资料:浙江大学各专业中,最高的工科试验班(竺可桢学院图灵班)分数线695分,录取位次202;最低的应用生物科学(农学,含竺可桢学院新农科实验班)专业分数线为658分,录取位次7462。
东方理工大学是企业家虞仁荣捐资兴建的,今年6月这所大学才拿到准生证。东方理工大学校长是陈十一院士,他此前曾担任过北京大学副校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今年第一年招生的,设立在东莞的大湾区大学,招分也逼近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大湾区大学,是由广东省政府举办,东莞市政府投入保障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组成部分。
大湾区大学是今年6月,跟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一起拿到的教育部准生证,今年第一年招生。大湾区大学校长是田刚院士,也曾担任过北京大学副校长。
福耀科技大学是福耀集团董事局主席曹德旺发起,与福州市政府合作创办的民办公助大学,2014年拿到准生证,今年第一次招收本科生。福耀科技大学校长是王树国,曾担任过哈工大、西安交大的校长。
从目前媒体披露的情况看,福耀科技大学招生也非常成功,比如在广西的招分超过或接近很多老牌985名校。
为什么这些新办的大学能一炮打响,甚至改写高校排行榜?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这批逆袭的新大学往往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经费充裕、老师待遇高,学生生活条件优良。
近年来,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学出现了,它们跟传统的、动辄拥有数万学生的大学不同,不追求规模大,而是追求高精尖。拥有这一定位的大学如下:
这类大学都“不差钱”,教授、副教授的薪资动辄是传统985名校的数倍,甚至10倍以上。
今年夏天酷热,很多北方大学宿舍没有空调引发了全网关注。大家看了学生宿舍后才惊讶地发现,不少大学的条件跟80年代中期没有什么区别,简陋得令人胆寒。甚至有新入选的学生看到宿舍条件后,流着眼泪直接办理退学手续,回家复读。
新型研究型大学都是新建校舍,住宿、生活、科研条件比传统高校好了几个层次,而且奖学金比例高。
第二,“新型研究型大学”专业比较新,更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求。很多传统大学的老师知识老化,还停留在10年甚至20年前,只剩下了一个名气的“空壳”。
以深圳理工大学为例,专业设置上聚焦“新工科”交叉领域,拒绝传统学科分割。学校设立了多个前沿学院,比如合成生物学院、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学院、生物医药学院、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
在专业方向高度交叉,比如生物医药学院开设 “智能医学工程” (生物+AI+临床),材料学院开设 “储能材料与器件” (材料+物理+电化学)。大部分专业对接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承担的国家级项目。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实用性更强,企业、科研机构更欢迎。
第三,新设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为了一炮打响,拉高招生分数,往往提供本硕博连读的通道或便利,或者在“保就业”方面有所承诺,再加上初期招生人数不多,比较容易维持较分数线。
第四,新型研究型大学往往地处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民营经济活跃、有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学生、家长愿意报考这类学校,主要是看重这些城市的发展潜力。
对于高校来说,最重要的发展要素有三个:第一,老师水平的高低,有没有一批真正的大师;第二,生源素质如何;第三是经费投入是否充足。
这批逆袭的大学,三大因素齐备。他们缺少的只是名气的积淀、校友的资源,而这些会逐步齐备。所以,高等教育的未来很大程度掌控在这些新型高校手中。
深圳、宁波、福州、杭州、东莞等地的新高校逆袭,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了新趋势:
在就业难度加大的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更重视未来的就业机会、发展空间。所以,首选城市,其次选好专业,至于大学“姓甚名谁”反而放在了第三位。
深圳两所刚刚晋级为“大学”的“职业技术学院”,竟然能打败广州的三所双一流,更是把“重就业”、“重未来”的心态发挥到了极致。
广州近年来发展有点慢,但毕竟是一线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发展机遇远超内地普通省会城市。
即便如此,还是出现了中国高教史极为罕见的一幕:一线城市的双一流,批量被另外一线城市的职业技术大学击败!
这背后的原因,令人唏嘘,发人深省。
这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变局正在到来。如果一个城市发展势头不好,大学获得的经费不足,或者专业设置老化,将迅速衰落。
过去40多年,我们已经见证了一批老牌名校的衰落。未来,我们将见证更多、更戏剧性的场面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