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脱颖而出的企业,并非那些对趋势预判最准确的企业,而是那些对变化反应最快的企业。”在7月举办的2025年纽约峰会上,亚马逊云科技Agentic AI副总裁Swami Sivasubramanian的这句话,揭示了当下企业AI部署的核心矛盾——当全球企业累计投入数千亿美元进行AI探索后,如何将技术潜力转化为真实生产力?
《福布斯》的报道直指痛点: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尝试 AI 代理,但由于基础设施限制、安全隐患和运营复杂性,许多企业难以大规模部署。
此次,亚马逊云科技发布的全栈式智能体系统Amazon Bedrock AgentCore,正是瞄准这一产业空白。这套由七大核心模块构建的能力组合希望能够改变企业AI的落地逻辑。AgentCore 的定位是,随着企业从试点项目转向生产部署,亚马逊云科技能够抓住企业需求的机会。
智能体部署的生死线
当企业训练出能处理复杂客诉的智能体,在测试中表现惊艳。但当它要调用CRM系统查询订单时,法务部门立即叫停——谁该为AI的操作授权负责?
这也是当前AI落地的典型困境。当智能体需要跨系统调度资源、执行决策时,企业突然发现一系列程序性问题,包括身份认证体系无法适配非人类操作者,网页操作工具依赖本地浏览器且极不稳定,代码执行可能引发安全漏洞以及多轮对话的记忆管理失控。
“agent的能力并不是靠一个大模型就能实现的,”正如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产品部总经理陈晓建所说:“它需要有执行环境、有工具接入、有上下文记忆、有安全机制、有观测能力。这些通用能力,过去没人系统地打包交付。”
Amazon Bedrock AgentCore的七大模块也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设置,覆盖agent构建、运行、调用、记忆、交互和治理等关键环节:包括AgentCore Runtime 提供持续8小时的任务运行能力,突破传统AI对话15分钟时限;AgentCore Identity 实现细粒度权限控制,让AI操作可审计、可追溯;AgentCore Browser Tool 通过云端浏览器完成网页操作,摆脱本地环境限制;AgentCore Code Interpreter 构筑安全沙箱,隔离高风险代码执行。
更关键的是,AgentCore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不是提供某一个具体agent应用,而是提供企业构建agent系统所需的一整套通用能力底座。过去企业要构建agent,需要自行解决代码执行、权限控制、工具接入、状态监控等一系列“非AI但不可缺”的工程问题。这些工作复杂、重复且容易出错,直接影响agent是否能上线生产环境。
打破智能体扩张的隐形壁垒
当一家物流企业试图将货运调度智能体推广至全球港口时,或将遭遇意料之外的阻击——向量数据库成本飙升几十倍。这揭露了智能体规模化的另一重阻碍:传统架构下,数据存储成本与智能体效能呈指数级矛盾。
此次纽约峰会上,Amazon S3 Vectors的发布直指这一痛点。作为首个原生支持向量处理的云存储服务,其通过创新存储结构:将向量处理成本降低90%,保持亚秒级查询响应,支持千亿级知识图谱存取。
这意味着智能体终于能“记住”更多业务细节。一个agent是否真正“理解”企业语境,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上下文相关的数据能力。以往企业往往因向量存储成本高昂,被迫只保留最新数据或“截断信息”,使agent回答片面、推理薄弱。而Amazon S3 Vectors的发布,使企业可以以更低成本存储更大规模的业务知识图谱,赋予agent“更长的记忆”“更强的推理能力”“更稳定的历史一致性”。
同步推出的Amazon Nova模型定制服务,则解决了智能体的“智力本地化”需求。企业可将行业术语、内部流程等专属知识注入模型,打造“懂业务的AI助手”。这不仅提升了agent系统的决策准确性和内容可信度,也意味着AI能力真正从通用平台“迁入”企业内部系统,成为数字化生产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从碎片组装到即插即用
在本次纽约峰会上,亚马逊云科技宣布正式在亚马逊云科技Marketplace中新增“AI Agents与工具”分类。用户可以通过该渠道集中浏览、采购并部署由合作伙伴提供的各类agent与配套工具。无论是行业定制agent、API工具插件,还是与Amazon Bedrock兼容的执行组件,都可通过Marketplace实现一键获取、按需部署。
这也解决了智能体生态曾陷入的“工具荒”困局,例如,企业为了让智能体读取设备API,耗费两个月开发适配层。这种孤岛状态随着亚马逊云科技Marketplace新上线的“AI Agents与工具”分类被打破。
该平台支持通过MCP和A2A协议实现不同agent之间的组合、工具集成与运行调度。这相当于为智能体搭建了应用商店,开发效率提升的核心在于标准化接口,工程师不再需要为每个客户重写适配代码。
生态协同效应在开发环节更为显著。新型IDE工具Kiro将智能体嵌入全生命周期:从自然语言需求到自动生成测试用例。对企业而言,Kiro的最大价值在于 把agent从产品终端引入到技术体系内部,让agent参与工具链、规范制定与系统构建本身。这不仅提升了研发效率,也让agent变成了“组织级AI助手”而非“个人助手”,是AI赋能软件工程的新起点。
AI投入的价值拐点
可以看到,亚马逊云科技在此次发布中埋藏着更深的业务布局逻辑——四大设计原则(敏捷响应、基础重塑、数据协同、交付导向)构成方法论框架,将技术发布升维为生产力范式变革。
在TechRadar的报道中,亚马逊云科技Agentic AI副总裁Swami Sivasubramanian表示:“这是一场多维度的结构性变革。它颠覆了软件的构建方式,也为部署与运维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关于Amazon Bedrock AgentCore,Swami则表示该产品“提供了将agent投入生产所需的一切”。
这种转变正引发预算流向迁移。根据Gartner预测,到2027年,超过一半的首席数据与分析官(CDAO)将为数据素养和AI素养项目争取到专项预算。Gartner 2024报告显示:80%企业将“智能体能力”纳入采购标准,但仅15%要求独立产品。
Swami在峰会演讲中强调,“它改变了软件与世界的交互方式——也重塑了我们与软件的互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