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冰冰
编辑 | 阿至
36氪获悉,北京矽瓷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矽瓷新能」)近期完成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金桥基金、水木创投、尚势资本、产业投资人持股平台溪瓷众友联合投资,资金将主要用于补充合成石英砂量产线流动资金。
「矽瓷新能」成立于2019年,专注于平台级第三/四代半导体关键粉体材料制备技术,布局了氮化铝、碳化硅、合成石英砂等多个产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衬底、芯片热管理、特种结构件等领域。创始人丁溪锋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一直从事化学工程相关工作。
目前,「矽瓷新能」已建成百吨级合成石英砂量产线,以及碳化硅、氮化铝粉体中试线,产品向头部客户供货,待客户一致性验证结束后,预计2025年下半年进入放量阶段。
一、首创有机-无机聚合凝胶法,自研高纯度低成本合成石英砂
合成石英砂、碳化硅等高端粉体材料同属第三/四代半导体产业链上游。其中,合成石英砂是制造石英坩埚、石英型材的关键原料,石英坩埚作为单晶硅生长的“容器”,决定着硅片质量;石英型材则应用于芯片制造的各个环节,保障工艺精度。
长期以来,高品质的半导体用合成石英砂依赖进口,日本三菱化学在全球处于垄断地位。「矽瓷新能」创始人丁溪锋博士介绍,日本三菱化学生产工艺为水热法,采用有机硅在高温高压下进行水解。这种方式产品纯度高,颗粒均匀性强。但面临的问题是成本太高,所以合成石英砂售价一直居高不下。
“十四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将高纯石英原料列为鼓励类产品进行重点突破。国内企业也尝试采用多种技术路线实现合成石英砂的国产替代,包括溶胶凝胶法、气相沉积法、水玻璃离子交换法等,但由于上述技术路线无法兼顾品质与成本,或难以实现批量化生产,因此应用于高端领域的石英砂一直以来未能实现国产替代。
“我们把有机高分子中的聚合物技术,跨界应用到无机粉体材料上,研发了聚合凝胶法,对纯度、品质、成本等因素进行统筹兼顾。”丁溪锋进一步介绍,「矽瓷新能」聚合凝胶法采用比较廉价的含硅工业副产品作为原料,在水溶液中聚合,在常温常压下聚合成聚合物前驱体,再经过高温处理,得到高纯合成石英砂产品。
聚合凝胶法一方面降低了原材料和整体设备投资成本,另一方面,聚合过程中,聚合单元能够和原材料中的杂质形成低沸点络合物,在高温煅烧阶段去除,从而解决粉体纯度问题。
「矽瓷新能」高纯度合成石英砂产品
「矽瓷新能」目前已量产两种纯度规格的高纯合成石英砂,分别是用于部分替代进口天然石英砂的5N8级产品,和用于替代进口合成石英砂的7N级产品;产品颗粒粒度分布可75μm-200μm之间调节;同时成本显著降低。
工艺放大过程中,「矽瓷新能」从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两方面入手,解决从小试、中试到量产放大中的品质不均等问题。一方面团队基于加成聚合、脱水缩合等工艺核心机理的理解,解决底层问题;另一方面借助团队工程经验,解决化工放大过程中的传热传质等工程问题。
二、合成石英砂放量在即,推动硅系列产品走向量产
通过聚合凝胶法粉体合成平台级技术,「矽瓷新能」现已布局硅和铝两条产品线。其中,硅系列包含高纯合成石英砂、半导体级4H-碳化硅粉体、陶瓷级3C-碳化硅粉体;铝系列为第三/四代半导体导热材料氮化铝粉体,可以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光纤通信、光伏产业、精密光学器件等领域。
“我们的粉体材料是产业链上游的基础材料,在不同行业的应用中,对粉体的要求是相似的。例如,在碳化硅行业中,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特高压输变电,使用的碳化硅器件多种多样,但对碳化硅材料本身的要求几乎是一致的。”丁溪锋分析,目前半导体行业整体行情处于上行阶段,「矽瓷新能」未来3-4年会重点面向半导体行业进行客户拓展。
作为主打国产替代的产品,客户重点考量的因素在于稳定性和性价比。“性价比这个确实比较有把握。现在我们刚刚进入客户的供应链,客户对于我们产品的稳定性肯定需要一段时间来考察,每个批次都能保持性能稳定,才会开始大规模进行替代。”丁溪锋相信,聚合凝胶法结合了传统成熟的化工工艺,工艺成熟度相对较好,同时保持连续化生产进行品质管控,将确保整个产品稳定性通过市场验证。
「矽瓷新能」量产线
在此过程中,「矽瓷新能」也在持续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巩固竞争优势。产业链上游,与龙头企业合作,稳定原料供应;产业链下游,在量产阶段引入产投方,拓展市场应用并绑定大客户。
目前,「矽瓷新能」已向行业头部一级供应商送样,拿到小批量测试订单,开始向部分头部客户供货。丁溪锋预计,大量的稳定采购订单会在客户一致性验证结束之后开启,2025年下半年将进入放量阶段,2026年整体收入预计将达到千万级别,2027年随着碳化硅和氮化铝产品投产,收入将进一步提高。
未来规划方面,「矽瓷新能」将扩大在国内半导体行业的市场份额,绑定重要客户,力争明年现有生产线达到满负荷生产;另一方面推动碳化硅从中试走向量产线,争取明年建成碳化硅量产线,转入试生产阶段。
36氪未来
「36氪未来产业」持续关注城市发展、产业转型和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寻求报道可邮箱联系wangfengzhi@36kr.com或扫码联系作者。
此外,今年36氪正式推出《36氪企业投资指南内参》,依托在经济圈产业群、区域重点推进规划与招商领域的深厚积累,36氪通过提供深入详细、更为及时、独家专有的全面信息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高效、精准的产业项目内参;助力项目方匹配产业资金、链接关键人脉、快速融入新的产业生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36氪未来产业”,作者:张冰冰,阿至,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