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
2021年被业内视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一词搜索量飙升,全球 VR/AR 初创公司融资也屡创新高。四年过去,行业热点已从“元宇宙”叙事转向终端载体。当前,业界普遍聚焦智能眼镜,认为其在软硬件升级与生态瓶颈突破后,将迎来产量拐点。IDC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达到1451.8万台,同比增长42.5%。在此背景下,芯片等核心技术突破与场景生态成熟,成为国内XR(扩展现实,涵盖VR、AR、MR)产业能否抓住机遇的关键。在第三届链博会上,记者与业内两家代表性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探寻中国XR产业的突围路径。
“芯片作为XR设备的核心组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设备的显示效果、交互体验及续航能力。”万有引力(宁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万有引力”)市场营销总监张武龙指出。这家成立之初便定位为自主研发芯片厂商的企业,目标直指填补国内XR产业链在专用芯片领域的空白。
“我们希望通过芯片技术,提升产业链内核心头显制造商的产品能力,超越行业标准,同时降低成本,促进整个XR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张武龙表示,该公司研发的新型芯片已经取得关键突破,并将攻坚重点聚焦于两大核心方向:低延迟和低功耗。
所谓低延迟,就是头显设备捕捉、处理现实世界画面并传递到用户眼睛的时间。张武龙进一步解释称,延迟控制在20毫秒以内,用户不会产生晕眩的感觉。目前,苹果Vision Pro凭借自研芯片,已将混合现实延迟降至12毫秒。而据万有引力介绍,该公司的目标是将延迟压到10毫秒以下。
低功耗则意味着在支撑同等性能(高清显示、复杂交互)时,芯片的能耗更低,从而延长设备续航。据介绍,万有引力新一代MR芯片在支持8K高清显示、裸眼3D及数字人表情驱动等高算力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低功耗设计。此外,其AI/AR芯片也让AI/AR眼镜续航从8小时提升至16小时。
“未来,采用我们芯片的头显制造商,还能够将设备重量进一步降低。”张武龙展望行业前景时指出,下一代头显不应是偶尔使用的科技玩具,而是能替代手机的日常伙伴,满足拍照、观影、办公和娱乐全场景需求。
硬件性能的突破为XR普及奠定了基础,但如何让技术真正融入生活、创造价值?内容生态与场景落地成为不可回避的挑战。安吉飞天云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天云动)公共关系经理杨洋点出了当前XR企业发展的核心痛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技术上,内容生产效率低;市场上,商业化场景落地碎片化;生态上,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弱、行业标准不统一加剧资源内耗。”
成立于2008年(前身为掌中飞天)、并于2015年抓住虚拟现实机遇转型的飞天云动,如今已成为国内AR/VR内容服务的主要厂商。该公司选择聚焦文旅、教育、营销、娱乐等垂直领域破局。
杨洋告诉记者,其服务模式在于整合上游硬件厂商(如VR设备商)和下游行业客户需求,提供从内容制作到运营的全链路服务,并积极参与《数字人指标要求及评估方法》《元宇宙参考架构》等国家标准制定,推动行业规范化。
对于未来3-5年可能爆发的XR场景,飞天云动给出了四个方向。在数字化文旅场景,高精度三维重建技术将推动文旅场景数字化的普及。在沉浸式演艺场景,虚实融合的剧场演出将会打破物理空间限制,提升游客停留时长与消费频次。在虚拟店铺与体验营销场景,品牌虚拟代言人及虚拟店铺的交互体验将是影响 Z 世代消费决策关键因素。在线下场景数字化方面,商场、店铺的AR购物体验升级将成为品牌年轻化的核心策略。
从芯片底层到内容生态,中国XR产业链的协同进化,为行业预测的智能眼镜“产量拐点”积蓄动能。同时,产业多元化进程也在加速,随着手机巨头入局XR设备制造,进一步拓宽了市场渠道。
此外,技术的融合更带来无限想象力,AI大模型与XR结合或开辟新的赛道。张武龙透露,该公司研发的芯片结合AI大模型,已在机器人交互中与真人表情的精准匹配。这不仅拓展了芯片的应用边界,比如智慧养老、展览展示机器人,也为XR核心设备提供了更人性化交互的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