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凯 北京报道
7月21日,广汽能源科技(重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法定代表人刘志辉,经营范围涵盖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领域。在业内看来,这是广汽集团在新能源赛道加速布局的重要信号。然而,这家新公司的诞生,却笼罩在母公司前所未有的阴霾之中。
“当前,汽车产业变革已踏进深水区,广汽集团已全面进入‘战时状态’。”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的表态,更是背水一战的宣言。
半年报预警,巨亏26亿的断崖式坠落
2025年7月11日,广汽集团发布的半年度业绩预告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汽车行业掀起巨大波澜。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汽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亏损18.2亿至26亿元,与去年同期盈利15.16亿元相比,利润落差超过33亿元。这一惨淡的业绩不仅终结了广汽集团连续十年的盈利神话,更将其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暴露无遗。
从数据来看,销量大幅下滑是导致广汽业绩暴雷的直接原因。上半年,广汽集团总销量为75.53万辆,同比下滑12.48%。曾经支撑起集团利润的“三驾马车”此次集体失速,广汽本田销量暴跌25.63%,仅售出15.46万辆,这一跌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曾以“技术本田”形象深入人心的雅阁、飞度等车型,在新能源浪潮中逐渐边缘化。尽管广汽本田推出e:NP1极湃1等纯电车型,但市场认可度低迷,单月销量常不足百辆。
广汽传祺也未能幸免,销量下滑22.55%,达到14.63万辆。传祺向往S7虽标配华为智驾系统,但35.99万元的起售价较同级燃油车高出7万元,市场反响冷淡。同时,新产品开发周期过长、成本控制失效等问题,在比亚迪垂直整合模式的对比下愈发突出。
新能源主力广汽埃安虽保有10.87万辆的销量,但同比仍下降13.97%。曾以“网约车之王”身份快速崛起的市场策略,如今成为品牌向上的桎梏。主力车型AION S在B端市场饱和后,C端私人用户接受度不足,导致2025年推出的埃安UT车型月销量始终徘徊在5000辆以下,仅及预期的三分之一。
唯一稍显亮色的广汽丰田也仅实现2.58%的微增,但34.47万辆的销量背后是“以价换量”的无奈。凯美瑞、雷凌等主力车型终端优惠普遍超过3万元,这种透支品牌价值的做法,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的今天,注定难以持续。
值得一提的是,渠道错配的问题也使广汽集团营销效率低下。在造车新势力纷纷布局直营店、商超展厅的浪潮中,广汽集团仍重度依赖传统的4S店体系。广汽集团公告坦承:“销售渠道以原有4S店为主导,直营、代理等新渠道建设落后于同行业”。这种渠道滞后直接导致用户触达能力薄弱,营销效率低下。
此外,广汽集团的自主品牌(传祺、埃安、昊铂)各自为战,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导致资源分散、新产品开发周期过长、成本控制不力。与此同时,海外市场拓展严重滞后,上半年海外销量仅占总量7%,远低于比亚迪、奇瑞等竞争对手。在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广汽仍未建立有效的本地化生产与销售体系。反观比亚迪,已在泰国、巴西建设工厂,奇瑞则通过收购海外品牌快速扩张。在国内市场白热化竞争下,这一短板成为制约广汽集团发展的关键瓶颈。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广汽集团亟待进行深刻的战略调整和改革,以重塑竞争力,走出盈利困境。
汽车分析师王坤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广汽的案例暴露了传统车企的通病。随着行业的发展,传统车企需建立更灵活的“技术-产品-渠道”联动机制,例如吉利通过整合几何、极氪等品牌形成协同效应,而广汽的“番禺行动”若能真正实现自主品牌一体化运营,或能成为行业转型的范本。但时间窗口已非常紧迫,在技术的发展下,市场将进一步出清,广汽必须在这之前完成自我革命。”
三大战役与华为变量的赌局
为解决当前困境,在202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峰会上,冯兴亚正式发布“三核驱动”转型战略,通过技术路线重构、产品价值升维、渠道生态革新三大核心举措,开启企业变革新征程。
技术维度上,广汽集团打破原有技术路径依赖,确立“纯电+增程”双轨并行策略。首款战略车型昊铂HL增程版将于8月正式交付,标志着企业正式补全新能源技术拼图。同步构建的“星灵安全守护体系”通过双冗余架构设计,将新能源安全标准提升至行业新高度。在智能化领域,广汽不仅实现城区NDA功能跨品牌覆盖,更计划年内量产搭载L4级自动驾驶系统的前装车型,构建从辅助驾驶到高度自动驾驶的完整技术矩阵。
产品价值重构方面,广汽推出“星灵安全守护体系”,通过关键系统双冗余设计重塑安全标准。智能化领域加速突破,城区NDA功能实现多品牌覆盖,并计划年内下线首款前装量产L4车型。
渠道革命则聚焦效率提升,年内计划新增200家轻量化“埃安驿站”,运营成本较传统4S店降低67%,同时建立覆盖93%区域的2小时响应机制,构建敏捷型服务网络。
值得关注的是,广汽与华为联合打造的高端品牌“华望汽车”或成关键变量。双方此次合作采用创新的HI PLUS合作模式,既保持广汽主导权,又深度整合华为乾崑智驾与鸿蒙座舱技术。据透露,华为技术团队已主导三电系统与底盘调校,目标实现智能化配置成本较竞品低15%。规划中的两款车型涵盖纯电与增程动力,预计2026年上市。
在王坤看来,广汽与华为的合作模式更接近于“技术联姻+品牌独立”,这也使广汽能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智能化跃进。但挑战在于,广汽需在保持品牌独立性的同时,构建自有用户运营体系。“关键要看2026年华望首款车型上市后,能否在30万—50万元价格带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王坤表示。
面对2026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政策拐点,广汽已进入战略决战期。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退补后的12个月将是行业洗牌关键期,规模效应将成为生存门槛。”
尽管设定“2027年自主品牌200万辆”的宏伟目标,但广汽转型窗口正在收窄。这场涉及技术重构、生态重塑、品牌向上的立体战役,不仅考验着广汽的体系化变革能力,更将验证传统车企转型创新的可能性边界。在海外市场的节奏调整与华为合作模式的创新,将成为决定这家汽车巨头未来命运的关键变量。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