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大硅谷片区企业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28岁的飞控工程师廖辉正专注地盯着屏幕上的代码。他的工作,是赋予飞行器“思考”的能力——设计并优化飞行控制系统,让飞行器自主完成起飞、巡航、降落等一系列动作。
“如果说无人机飞手是‘驾驶员’,那我们飞控工程师就是设计、制造并不断优化飞行器‘大脑’和‘神经系统’的人。”廖辉笑着解释。这位95后工程师如今已是公司飞控室副主任,其参与研发的飞行器控制系统,正成为低空经济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
飞控工程师廖辉
廖辉与飞行器的缘分始于童年。小时候,他痴迷于“捣鼓”遥控飞行器,“玩坏了就自己修,甚至尝试改装”。高考前,他特意研究了无人机行业的发展前景,最终选择将爱好变为职业。
如今,他的日常工作充满“硬核”科技:搭建飞行器的数学模型、设计控制算法、编写代码并部署到硬件中,再通过仿真测试和试飞不断优化系统。“每一次试飞成功,都是理论照进现实的时刻。”廖辉回忆,团队曾为T6缩比机的全状态试飞紧张筹备数月,当飞行器按照预设程序平稳完成飞行模式转换,以固定翼模式进入高速巡航状态时,现场爆发的欢呼声让他至今难忘。
飞控工程师廖辉和同事在工作中
随着低空经济崛起,飞控工程师应运而生。科大硅谷片区聚集了合肥这座“低空之城”约50%的空天技术企业,廖辉所在的零重力飞机工业正是其中之一。
然而,这一职业的门槛并不低。“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强大的工程实践能力、系统思维与工程素养,甚至得有点‘物理直觉’。”廖辉说,飞控系统还涉及安全性保障,任何细微差错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我们必须对每一行代码负责”。
尽管压力巨大,廖辉认为这份工作的价值感无可比拟:“看到自己写的代码让飞行器稳稳升空,那种成就感难以形容。”他提到,低空经济将重塑未来交通生态,而飞控技术正是核心驱动力之一。
多旋翼eVTOL ZG-ONE鹊飞
倾转旋翼eVTOL ZG-T6
在廖辉看来,飞控工程师的职业前景极为广阔。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物流无人机、通航飞机智能化改造等领域都急需飞控人才,而相关技术还可迁移至机器人、自动驾驶等行业。
“飞控工程师所需的知识深度、技能复合度和对安全性的极致要求,形成了较高的职业壁垒,这是一个能长期保持高价值的领域。”他说。
对于有志加入的年轻人,廖辉的建议很直接:“如果你热爱挑战,享受将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飞控工程师会是一个充满惊喜的选择。”(记者 张毅璞)
飞控工程师:
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角色,主要负责设计、开发和测试飞行器的控制系统,确保飞行稳定性、安全性和性能优化。具体工作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设计:根据真实的飞行器搭建精确的数学模型,并设计复杂的控制律,包括姿态控制、高度/速度控制、导航制导等;
仿真测试:进行SITL(软件在环)仿真,测试控制律的具体控制效果,通过后再把设计好的控制算法通过编程部署到飞控计算机硬件里,然后进行HITL(硬件在环)仿真;
外场实验:在扎实的理论计算与仿真验证的基础上,进行上机试验试飞,分析飞行表现,与预期模型和仿真结果进行对比;
迭代升级:试飞暴露的问题会反馈到前面的建模、控制设计和代码环节,形成一个不断优化完善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