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京东美团杀入了同一片战场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朱天宇 时间:2025-07-23 00:19:59

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在具身智能的牌桌上,美团一直是那个下注最凶的玩家。它早已将触角伸向了无人配送车、无人机,并以“买下半个赛道”的气势,将宇树科技等一众明星机器人公司揽入怀中。

这个势头在7月21日被打破。京东用真金白银的投资,向市场宣告了新巨头的正式入场。一天之内,连续宣布领投千寻智能、逐际动力和众擎机器人三家顶尖机器人公司。

京东方面对华尔街见闻表示,其还将于7月底举办的WAIC上,宣布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与众多机器人企业的合作。

京东与美团的交锋,只是冰山一角。在这片被视为AI终极形态的“应许之地”上,一场更宏大的牌局早已开场,阿里巴巴、腾讯等科技巨头悉数在列,每一家都根据自身的基因和战略,打着不同的算盘。

巨头们不约而同地涌入,背后是深刻的产业逻辑:电商、外卖、本地生活,这些数字经济的巨轮,最终都要驶入仓储、物流、配送的实体港湾。具身智能,正是掌控这个物理世界的关键钥匙,是驱动效率革命、构建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必争之地。

当资本与战略齐头并进,这场由顶尖科技企业共同驱动的技术革命,也将重塑产业的格局。这场万亿级赛道的争夺战的故事,也刚刚启幕。

京东的“闪电战”

京东的出手,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选择在同一天官宣三笔重磅投资,其背后传递的信号远超资金本身。

7月21日这天,京东的投资公告密集得令人窒息:领投千寻智能(Spirit AI)近6亿元的Pre-A+轮融资;战略领投逐际动力(LimX Dynamics)的新一轮融资;领投众擎机器人(Cothink Robotics)的A1轮融资。

这是一次昭告天下的“肌肉秀”,意图清晰地展示其在具身智能赛道上不容置疑的决心和实力。

如果将这三家公司拆解开来,京东的战略意图便跃然纸上。这更像是一次针对未来机器人所需核心能力的“能力收购”,而非简单的公司组合。

千寻智能被视为赛道中的“学术精英”。创始人韩峰涛曾是工业机器人公司珞石的联合创始人兼CTO,联合创始人高阳则是清华大学的助理教授,是典型的“科学家+产业老兵”黄金组合。

千寻的核心武器是其自研的VLA(视觉-语言-动作)大模型Spirit v1,以及搭载该模型的高性能人形机器人Moz1。投资千寻,是京东在为机器人军团押注最关键的“大脑”,获取让机器实现通用化、完成复杂任务的顶层AI能力。

由学术界大牛、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张巍创立的逐际动力,是运动智能领域的佼佼者。公司聚焦于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和双足机器人,其核心优势在于为机器人提供稳定、灵活、高效的移动能力。其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已准备量产,并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公开销售。

这笔投资,是京东在为机器人装上可靠的“双腿”,确保它能在复杂的物理世界,如京东庞大的仓库和多变的配送路线中稳定穿行。双方的合作公告也明确指出,将“深化在零售、物流和服务等领域的协同合作”。

行业老兵赵同阳领军的众擎机器人,则手握一张王牌——极致的成本控制。其研发的SE01人形机器人,成本已经压缩到10万元人民币以内,远低于市场同类产品。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其对占成本大头的关节模组等核心部件的强大自研能力。投资众擎,是京东在为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铺平“道路”,确保这项前沿技术不仅先进,更在经济上具备可行性,能够真正走向产业化。

众擎方面也表示,随着两轮融资相机完成,众擎将在下半年全面加快发展节奏。产品上,将全力推进规模化试产与交付进程,将现有的生产交付团队规模和能力提升5倍;技术竞争力上,将持续加大具身智能技术的研发投入,加速核心技术的场景化落地与商业化应用。

从这三家机器人公司可以看到,京东的这套组合拳,打的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全栈布局,野心昭然若揭。

正如京东方面回应华尔街见闻时反复强调,投资目的是聚焦供应链场景,推动创新应用。

京东不仅仅是投资者,更是这个赛道最饥渴、最直接的终极客户。这种“既是最大买家,又是不差钱的投资人”的双重身份,让京东在牌桌上拥有极大的议价权和战略主动性。

打造机器人兵团

如果说外部投资是京东构建机器人蓝图的第一步,那么其内部的组织变革和平台战略,则是在为这支“机器人兵团”注入灵魂、明确指挥体系,确保这盘大棋能够走活。

京东内部人士表示,除了京东密集布局机器人的投资外,京东内部也成立了相关业务部门,有多个团队沿不同路线探索落地可能性。

京东在今年7月正式推出了一个名为“JoyInside”的平台。这个名字巧妙地致敬了经典的“Intel Inside”,其野心不言而喻:成为机器人时代的智能核心。

“JoyInside”的核心,是将京东言犀大模型驱动的对话式AI,像一个可插拔的“智能模块”,植入到广泛的第三方硬件中,包括机器人、机器狗、AI玩具等。

该平台的核心任务就是推动“机器人和大模型的深度结合”,并探索新的应用场景。它如同一个指挥中心,将京东散落在各个业务线的资源——言犀大模型的技术积累、京东物流的场景数据、京东商城的销售渠道——进行高效协同和整合。

同时,京东自身也并未放弃硬件能力的积累。在2025年的CVPR机器人双臂操作仿真挑战赛中,京东科技团队就战胜了众多知名企业和高校夺得双冠,展示了其在模型和数据维度的深厚实力。

在JoyInside平台下,京东无需亲自制造每一个“身体”,而是通过提供标准化的“灵魂”(AI能力),迅速构建一个庞大的硬件生态。这极大地降低了硬件厂商的研发门槛,使其产品能更快“好用”起来。目前,京东已与元萝卜、众擎、灵童机器人等超过十家头部机器人品牌达成合作。

此次投资的众擎机器人,其PM01型号就被打上了“京东JoyInside机器人”的标签。这种模式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其AI技术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是一种典型的平台打法。

比平台更具决定性的是组织。今年3月中旬,刘强东现身香港,密集地考察了多个具身智能项目。华尔街见闻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刘强东当时带了两位副总裁级别人员,其中一位是京东物流研发技术总负责人何田,另一位则是具身智能项目负责人沈徽。他们在考察中询问的重点,则是AI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

随后不久,京东零售也成立了“智能机器人业务”部门,旨在全面布局智能机器人这一战略新兴产业。这一举动意义重大,标志着机器人业务在京东内部的战略地位已从过去的探索性项目,升级为核心的战略性业务单元。

至此,京东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完整战略图景已经清晰可见。

通过战略投资,锁定千寻、逐际、众擎等头部公司的前沿硬件技术和核心能力,确保在硬件层面不掉队;以“JoyInside”平台为核心,打造标准化的AI操作系统,赋能广泛的生态伙伴,实现软件和智能的规模化复制;依托新成立的智能机器人业务部门,强力推动技术在京东自身核心业务(物流、零售)中的落地应用,并通过电商渠道将成熟的产品推向市场。

这套打法让京东得以在整个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上卡位。它既是技术提供方,又是平台运营商;既是应用客户,又是销售渠道。

这种全链条通吃的布局,暴露了京东的终极野心:在即将到来的自动化商业时代,不仅要参与其中,更要通过开放合作,快速抢占行业标准的话语权。

万亿赛道的“冰”与“火”

当巨头们挥舞着支票簿冲入赛道,整个具身智能行业呈现出一片“火”热的繁荣景象。在机构的测算中,这会是个到2050年保有量超3亿,上下游产业链高达1.7万亿美金的市场。

然而,在这片喧嚣之下,商业化落地难的“冰”冷现实,却依然是每一位入局者都必须面对的考验。

资本市场的热情,可以用“狂热”来形容。宇树在今年完成股改,并于7月18日正式提交了上市辅导备案。与此同时,智元机器人拟收购上纬新材63.62%股份,巧妙地打通融资通道。其他具身智能公司,也在加速融资步伐,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刺。一场IPO的敲钟竞赛已然打响。

融资的“火”热,并不能融化商业化落地的坚“冰”。高昂的成本、核心技术的瓶颈、以及缺乏大规模、可验证的商业应用场景,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困境。

瑞银证券中国机械行业分析师王斐丽对华尔街见闻直言,未来三到五年甚至五到十年的时间,整机厂商需要花非常多的投入在研发,以及硬件端、软件端、整个生态系统的建立,和下游客户共同开发新的产品等,这对于整机厂商提出比较高的财务要求。

王斐丽表示,目前还是很难判断谁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那么,“生机”在何处?业内普遍认为,在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的梦想实现之前,工业制造,尤其是汽车制造,将是其最先规模化应用的场景。这是一个虽不那么性感,但却能实实在在产生收入、打磨技术的方向。

优必选如今的战略重心已大幅转向工业领域,其Walker S人形机器人已进入比亚迪、蔚来等多家车企的工厂进行实训,执行质检、贴标、搬运等任务。

创业公司们也早已开始了务实的探索。“一切以场景和成本为导向”,灵宝CASBOT联合创始人张淼的这句话道出了关键。他们的策略是通过真实的场景需求“反向推导”技术优化路径,强化机器人在特定工业场景下的优势能力,同时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来压缩成本。

展望未来,具身智能赛道的格局将如何演变?

一种可能是“巨人的游戏”。像京东、美团这样的巨头,凭借其庞大的自有应用场景和雄厚的资本,正在构建垂直整合的“围墙花园”。他们可以内部消化高昂的研发成本,通过提升自身运营效率来证明机器人的价值,而不必急于在公开市场上实现盈利。

京东今年618期间,智能机器人自营销售额同比增长3倍,具身智能机器人销售额更是增长了17倍,这清晰地表明,京东既是技术的应用场,又是产品的销售渠道,这种双重身份赋予了它无可比拟的战略耐心和内部循环能力。

独立创业公司出路又在何方?他们的命运似乎只有两条:要么在合适的时机被巨头收购,成为其生态版图的一部分;要么在巨头们的核心业务之外,找到一个足够垂直、足够深入的利基市场。

所有通往罗马的道路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场万亿级赛道的争夺战才刚刚开始。当巨头们的机器人军团已经集结,创业公司的IPO战鼓也已敲响,但谁能最终穿越融资狂热与商业化困境交织的“冰与火之歌”,走到胜利的终点,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

最终的赢家,必然是那个能最好地弥合资本炒作与明日现实之间巨大鸿沟,在真实场景中迅速找到创造价值机会的玩家。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