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营业厅办的新手机号,却不断收到催债短信、电话,甚至在注册应用时被提示“已占用”,出现这些情况的基本就是遇上了运营商的“二次放号”。
所谓“二次放号”就是当一个手机号被弃用90天后,会被运营商重新启用、投入市场。由于手机号资源紧张,早在多年前,这一模式就已存在,但前号主信息的解绑难问题也一直存在。最近,就有市民向我们反映,自己因前任号主留下的“烂摊子”饱受困扰。
市民谢女士反映,她的手机号经常会接到向前机主讨债的人,打来的骚扰电话和发来的短信,这样的情况断断续续的已有7年时间。今年催债电话多了起来,谢女士经常一接电话,对方就厉声质问:“你是不是这个人,快还钱。”
谢女士的这个号码是7年前在营业厅正常申请的,她也曾多次联系过移动方面,希望能彻底斩断该号码的“前缘”,但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无解。中国移动客户服务热线建议:“很多人因为这种情况来电咨询,没法解决,你自己去销号,办个新号”。谢女士感到十分委屈:“我用了这么多年的号码,凭什么要换?这又不是我的错!”
在社交平台上,全国各地用户的类似吐槽铺天盖地,几家运营商都有涉及。大家都是手机号有过前机主,但被“二次放号”后,新机主有的频繁接到催债短信、电话,有的则是在一些平台注册账号时,因号码已被前机主占用而无法注册。
那么,在办理新号时,消费者是否会被告知,号码是“二次放号”呢?记者在7月7日前往营业厅试着办了一个新号。没想到,刚启用的新号第二天就接到证券公司找前机主的电话;记者在注册百度网盘时也失败,被告知需先解绑;甚至在58同城APP上,竟能直接登录前号主账号,隐私信息一览无余。一查之下,这个新号在25款常用APP中有14款存有历史绑定记录,而整个办号过程,营业厅对该号码属于“二次放号”只字不提。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数字化治理中心主任彭嘉昊介绍,回收号段时,运营商实际上会把号段放在一个大池子里面,而不会把这些账号做一个是否使用过的区分。
那么,如果机主事后发现号码为“二次放号”,有没有办法能一次性解绑之前绑定的应用呢?记者走访了多个营业厅,但都无法解决。一位移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支付宝微信都不是移动的东西,我们只是给你个号码而已,你要是想解决就是换号码。”
除了从官方途径开的新号外,在一些营业厅或是通讯城里,还会遇上有人专门兜售二手“靓号”,并表示凭身份证就可当场过户交接。私下交易的“靓号”有标价10.8万的“四个6”或天价“六个8”,而“靓号”贩子都声称“注册过没事,验证码在你手上”。
今年5月,工信部指导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联合提供“二次号码焕新”服务,可一键解绑历史互联网账号,目前已覆盖超200款主流互联网应用。但不少用户反馈,实际使用中,还有大量需要解绑的APP并未在列。至于私下自行过户的号码,运营商表示,哪怕是官方渠道的二次焕新功能,也无法操作解绑任何平台。
事实上,我国用户基数庞大且增长迅猛,手机号资源紧张的情况早已显现。1999年,手机号升位至11位,但很快又达到饱和。到今年5月,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及中国广电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8.07亿户。因此号码回收再利用的操作并不是新鲜事。
问题在于,手机号早已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更关联着一个人的“互联网生命”。业内专家建议,运营商应该在发新号时做好明确提示风险,同时需要更新技术手段,完善对手机号“过往痕迹”的追溯管理,协同互联网平台打通解绑壁垒,既保护前机主的隐私,也减少对新号主的影响。
号码资源确实有限,但“重启”若缺乏彻底清理和足够的冷静期,新用户便可能被迫为前机主的数字足迹买单。如何建立更严格的号码回收注销和“二次放号”告知机制,并联合互联网平台全面打通解绑渠道,确保号码重生时干干净净,值得监管部门和运营企业思考。
看看新闻记者: 张艺宁,刘奕宁
编辑: 吕艳,张予洋
责编: 顾怡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