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月话费怎么又超了?”“为什么平白多了个没订过的增值服务?”手机用户每天念叨的这些疑问,早成了日常。
最近,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先后表态,说要做到“业务订购需客户确认、精简套餐、公示在售套餐”,本以为能让大家松口气,可社交媒体上全是质疑:“等看到实在变化再说”“真能落实?”
也别怪这些网友,这不信的劲儿,很大程度上是被资费乱象反复“教训”出来的。
北京的王先生去年就遇过糟心事。工作变动后,他想把工作号改成便宜的保号套餐。查了下,中国移动线上客服能办。可真联系上客服,对方却开始推诿:最低套餐20多元,没有更便宜的,而且这业务不能线上改,得本人带证件去营业厅。王先生一咬牙说要携号转网,客服立马变了态度,当场就在线上给他办了9元的套餐。
被“升级套餐”坑的人也不少。小苏的联通副卡用了好几年,19.9元的大王卡套餐一直挺顺手。可她好几次接到联通电话,对方说回馈老客户,要给她升级套餐,还反复保证“资费不变”。小苏一听就同意了,可收到确认短信才发现,套餐费用比原来高了不少。她赶紧联系客服,对方还说资费没变化。等她登录APP一看,号码资费已经变成65元一个月。再打电话,客服才说19.9元的大王卡套餐下架了,要换只能选49.9元的。
还有人被“免费体验”套牢。小未的父亲60多岁,电信客服给他打电话,说有“0.1元送20G流量”的福利,只要回复短信就能开通,却压根没提这是36个月的合约套餐。今年小未想给父亲取消套餐或者降档宽带,才被告知不管是取消还是降档,都得交违约金。
选套餐也能让人头大。山西的小陈想换个通话少、流量多的套餐,登录运营商APP一看,光4G、5G套餐就有20多种,不少都标着“流量王”,资费从19元到599元不等,条款密密麻麻得让人眼花。他找客服推荐,一听他想选便宜的,客服就一个劲说“不划算”。小陈听着就犯怵,干脆放弃。
退订难更是老问题。有消费者总结出“退订三关”:客服用话术拖着,层层转接来回审核,到了线下核验还可能被刁难。有人为了退一个每月10元的增值业务,打了3次客服电话,最后还是跑了趟营业厅才成功。
这些乱象的根子,在于运营商长期攥着定价主导权。这么干,看着赚了钱,其实把行业信誉一点点败光了。这些年工信部公布的电信投诉里,资费争议、套餐更换难之类的问题一直没断过。现在运营商用户增长快到顶了,存量用户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次三大运营商一起表态,既是监管在施压,也是行业到了该转型的时候——再不重建信任,用户就留不住了。
看消费者的留言就知道,大家最关心三件事:一是承诺能不能真落地,有人直说“听太多了,就想看真动作”;二是套餐能不能真精简,不是从100种减到80种,而是留几种实用的基础套餐,让人能轻松选;三是违规了能不能真追责,要是再被套路,不光要退钱,能不能有惩罚性赔偿?
说到底,大家想要的不过是“平等交易”。就像消费者所说的:“不怕花钱,就怕花冤枉钱;不怕选择多,就怕选得糊里糊涂。”(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