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原财经
水,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做成自来水,在北京第一阶梯大概5元/立方米;做成高频、低价、刚需的包装饮用水,这门生意把钟睒睒、宗庆后两位企业家送上了中国首富的宝座。
而把水凝结成冰后,价格可以再翻三倍。催生出一门更隐秘的暴利生意冰杯。
山姆会员店上新了一款农夫山泉纯透食用冰,2kg的规格售价22.8元,有人称它「智商税结晶体」,有人说这是「点水成冰」,科技造福生活。
而在便利店里,伊利、盒马、711等各色冰杯取代雪糕刺客钟薛高们,稳坐C位。通常一杯160g的冰大概卖到3-5元,价格是同等重量纯净水的5倍,妥妥的「冰块刺客」。
如果买大颗冰球就更贵了,美团小象自营的月球冰,6.9元一个。
相比之下,雪王蜜雪冰城的大杯冰块只卖1块钱,显得良心多了。
卖冰,为何突然风靡?如何成了一门好生意?这玩意儿和自家冰箱的冰到底有啥区别?这篇文章跟你唠唠关于冰的那些事儿。
01高温卷出冰块生意
接近40度的酷夏,从冰箱拿出一杯冰块,倒入汽水饮下,瞬间心飞扬透心凉,一个爽字了得!若再叠加果汁、咖啡、牛奶、伏特加,则会擦出更不一样的火花。
七天不重样,十元喝到爽。从去年开始,社交媒体上的年轻人突然流行分享各种特调饮品的搭配公式,冰杯+果汁DIY冰球+威士忌冰杯+能量饮的组合玩法不断被扩散。
即时DIY的乐趣,让冰杯风靡全国。
小小冰块,不再是简单的商品,更是像Labubu一样具有了社交货币属性。
一天卖出50-60杯不成问题,一位便利店店员告诉我们,冰杯颇受年轻上班族的喜爱,他们喜欢往里面加咖啡和养乐多。
在家制冰不仅要提前准备,还容易有异味,一个月家庭消费1000元冰品的李女士告诉我们,3块钱买下的不只是冰块,更是为便捷和情绪付费,还能选不同口味搭配饮品,解暑又时髦。
冰杯可以简单理解成饮料界的预制菜,这个概念最早是在日韩爆火的。
韩国咖啡店的咖啡售价较高,而便利店袋装咖啡能便宜近一半,叠加一个冰杯自制成冰咖啡,成本也比咖啡店更便宜,于是冰杯火了,还衍生出各种版本。
在日本,冰杯的年销量高达25亿杯,比瓶装水卖得还好,日本百年品牌藏本冰业的冰块,因融化慢、无白雾、零异味的特质风靡美国300余家高端酒吧。
在国内,30分钟速达的即时配送便利性,吸引着更多消费者下单冰杯。天眼查App数据显示,以制冰厂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4320家存续企业,其中而成立时间不满一年的公司有169家,越来越多公司想要在食用冰赛道分一杯羹。
据《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冰杯品类的销量已连续两年保持300%以上增速,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达48杯,比咖啡的消费频次还要高。
一份奥纬咨询与美团闪购联合研究预测,预计2026年,冰品冰饮即时零售销售规模将实现超过四倍增长,有望突破630亿元,冰品冰饮有望成为即时零售的标志性品类。
现代生产线助力冰杯+产业腾飞,直接改变了年轻人的夏季饮用生态。果然,只要擅于发现用户新需求,就能赚到意想不到的钱。
但真想赚这份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02冰块中的黑科技
冰块不就是把水冻起来吗?有消费者吐槽,小时候学校门口的小卖部加2毛钱就能买到冻成冰块的饮料,现在换个名字割韭菜呢?
要是从成本角度讲,便利店卖3元的冰杯,出厂价大约在1元左右,其中水的成本仅占35%,确实贵。
但它贵的确实有理由。
工业冰块的制造是蕴含高科技的。我们以农夫山泉的纯透食用冰为例,除了千岛湖水源比较稀缺外,它还切中了两个逻辑关键词:纯透美观、不易融化。
透亮对于做饮品来说太有价值了。我们家用冰箱制冰是从外面开始结冰,再冻到里面,冰块内层温度往往不够低,水里的气泡也排不出去,所以看起来泛白、杂质多。
而工业制冰是把水一层一层的喷洒到结冰板上,在-8℃至-10℃环境下淬炼48-72小时,流动受冻、逐层冷冻,用到的是流水缓冻和分层结冰技术。这样可以保证冰块密度高、冻得透,所以工业冰块融化速度也比家用冰要慢很多。
如果要制作冰球的话,塑造球体形态则要耗费更多的工序,还需要特定的机器,所以成本会更高。
此外,为保证冰块结晶够纯,做冰块的水源往往不是普通自来水和矿泉水,而是由专业设备生产纯度更高的纯净水,再经特定臭氧杀菌、反渗透膜过滤等处理,电导率在2μS/cm以下,确保纯净无异味。
低温缓冻意味着,耗时长、耗电量大;好的过滤机器动辄几十万元,反渗透膜700多元一张,需每月更换。小厂家还真玩不起。
更有意思的是,一元的冰杯的出厂成本里,除了0.35元的水,还有带盖密封塑料杯占了0.5元,剩下的是杯盖膜、箱子等包材钱。
一个塑料杯,怎么比冰水本身还贵呢?
03冰杯另有乾坤
除却冰块冷冻技术,盛冰的杯子本身比冰块的科技含量还要更高。
杯子需要长久耐受-20℃低温不破裂,同时要耐一定高温,保证滚烫的咖啡液挨到杯壁不会融化,还要确保运输挤压过程中不变形,长期冷冻不析出有害物质。
这类耐冻又耐烫的食品级塑料的成本,比普通PET瓶高出50%以上。
冰杯上面还要配备热收缩膜,且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保证健康安全无毒,可回收可降解。
在美团和盒马等平台上,食用冰冰杯的保质期大多在12个月左右这也是行业通行的一种标准。但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内缺乏相关杯材供给,很多能满足冷冻12个月要求的杯子现在仍需进口。
其实化妆品行业常用的一种材料叫PCTG/PETG塑料(水晶塑料),能在零下40 ℃到80 ℃之间保持稳定,非常适合制作这种杯子。
但早在1982年,PETG就被美国伊士曼公司给垄断了,2002年韩国SK公司凭借另一套技术手段也成功量产了PETG,但人家也进行了技术封锁,于是全世界的PETG市场几乎都被这两家瓜分了,你想用,几乎只能靠进口。
依赖进口成本是非常高的,苦苦寻找包装材料的张韦告诉我们,他最终是在一家国际连锁便利店找到供应商的,一直沿用至今。
冰块的冰冻工艺、杯子的特殊材质,让结水成冰这件事变得昂贵,再加上冷链运输、渠道成本,冰杯变得更贵了。
此外,在冰块的运输过程中还有不少损耗,农夫山泉就曾公开表示,4吨原水制出1吨标准食用冰,损耗高达75%。
于是,消费者们只能一边吐槽冰贵得离谱,一边为晶莹剔透的品质调性买单。
04暑气正浓
气候变化影响消费习惯,从凉感防晒衣到小风扇再到防晒冰袖,高温经济的规模迅速增长。
中国在玩冰这件事上还正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典型玩家有三类:
一是传统制冰领域的老玩家,如冰极限、冰力达等,它们凭借多年的行业经验与技术积累,坐拥整个制冰供应链的生产销售能力;
二是盒马、饿了么、美团等为代表的即时零售平台以及以罗森、711、盒马鲜生、为代表的便利店渠道,它们多采用代工模式;
第三类则是农夫山泉、伊利、蜜雪冰城等跨界玩家,它们通过自产及代工结合的模式,也都做上了冰杯的生意。
其中,盒马冰杯系列商品今年6月同比增长30%,咖啡冰杯同比增幅达60%;蜜雪冰城、古茗、书亦烧仙草等品牌的1元冰杯,成了新茶饮赛道的爆款引流单品。
冰块赛道持续火热,专业制冰企业做规模、饮料巨头做品牌、渠道商做场景、茶饮店做服务。
旅行、露营、逛街、宅家,随时随地来一杯冰杯+饮品,冰杯从夏日顶流变成了「全天候、全场景顶流」。
而商家们看中的,不只是小小冰块,更是「一个永远可以加料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