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电动知家”关注,记得加☆“星标”!
电动知家消息,7月22日,三菱汽车正式宣布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合资合作关系,同步关闭该合资公司的发动机业务运营。至此,这家深耕中国市场40年的日系车企彻底清空生产资产,成为首个全面退出中国的跨国汽车品牌。从1980年代以发动机技术叩开中国市场大门,到2025年在电动化浪潮中黯然退场,三菱的离席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更为外资车企敲响转型警钟。
三菱汽车在中国市场有着长达40年的历史。它最早于1980年代进入中国,最初是通过发动机技术合作进入中国市场 。1997年成立沈阳航天三菱合资公司,该公司在1998年开始生产发动机,曾为国产车提供30%的发动机份额。
三菱汽车在中国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辉煌期(1980-2000年代),转折与滑坡期(2000-2010年代),以及彻底退场期(2020年代)。它在2006年与广汽成立广汽三菱长沙工厂,并在2018年达到销量巅峰(14万辆)。但随后销量急剧下滑,2022年产能利用率仅16%,2023年3月停产整车业务,10月官宣退出整车市场。2024年7月,广汽埃安以1元象征价接盘长沙工厂。沈阳航天三菱合资公司于7月2日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等股东退出,由北京赛苜科技有限公司接盘。
业内人士分析,三菱退出中国的主要原因有三:电动化转型迟缓(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在2024年已近50%,而三菱仍依赖燃油技术);战略摇摆与联盟内耗(在雷诺-日产联盟中处于边缘地位);信任崩塌与技术脱节(多次质量丑闻和发动机技术停滞)。从为国产车装上“心脏”的技术贵族,到被电动化巨浪吞没的退场者,三菱的四十年中国征程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产业变革的残酷与机遇。其败退的核心教训在于:当中国市场从“技术学徒”蜕变为“创新灯塔”,任何傲慢与迟缓都将付出代价。而沈阳工厂的“国擎”新名,正宣告一个属于中国动力技术的新纪元已然开启。
事实上,不止是三菱,2024年,日系车整体在华市场表现不佳,销量集体下滑。丰田、本田、日产三大日系品牌在华销量集体下滑的数据,折射出这个曾经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参数丨图片)的汽车阵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具体来看,丰田以177.6万辆的销量成为日系"销冠",但同比仍下滑6.9%;本田85.2万辆的销量同比暴跌30.9%,创下入华近30年来最大跌幅;日产69.6万辆的业绩更是跌至2008年以来的冰点,同比下滑12.2%。
日系车企的落后主要体现在产品推进速度过于缓慢,消费者购车观念的转变加速了市场快节奏迭代的步伐。这种转变,让习惯于保守求稳的日系品牌有些猝不及防。此外,日系车企在纯电动汽车领域的布局相对滞后,这也是其在2024年市场陷入困境的原因。2024年,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已跌至11.2%,较2023年下降了3.2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