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布局核聚变领域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时间:2025-07-23 22:12:20

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布局核聚变领域:清洁能源新赛道上的科技竞逐

在气候危机与能源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全球科技巨头正将目光投向被誉为“终极能源”的核聚变技术。微软、谷歌、亚马逊等企业近期通过直接投资、技术研发合作或政策倡导等方式,加速布局这一曾被视为“20世纪最大科学挑战”的领域,试图在清洁能源革命中抢占先机。

科技巨头入局: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关键推手

核聚变因其原料丰富(海水中的氘)、零碳排放、能量密度远超核裂变等优势,被视为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圣杯”。然而,技术瓶颈、高昂成本和商业化不确定性长期制约其发展。近年来,随着高温超导材料、人工智能算法和3D打印技术的突破,核聚变研发进入“快车道”,科技巨头的资本与技术注入正成为关键催化剂。

微软2023年宣布与核聚变初创公司Helion Energy签订电力采购协议,约定2028年前从其首个核聚变发电厂购买电力,成为科技行业首个“锁定”核聚变能源的大单。谷歌则通过旗下DeepMind与英国原子能管理局合作,利用人工智能优化核聚变反应堆的等离子体控制模型,将模拟实验效率提升数倍。亚马逊则通过气候承诺基金投资加拿大公司General Fusion,支持其磁化靶聚变技术研发。

“科技公司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是工程化思维和规模化能力。”麻省理工学院核聚变实验室主任丹尼斯·怀特指出,微软等企业将数据中心能源需求与核聚变研发结合,谷歌用AI解决等离子体不稳定性问题,这些跨界合作正在重塑传统能源研发范式。

技术竞赛与地缘博弈交织

当前,全球核聚变领域呈现“公私并进”格局。一方面,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汇聚35国力量,计划2025年首次等离子体放电;另一方面,私营企业已占据全球核聚变专利的60%,其中美国公司占比超70%。科技巨头的加入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双轨竞争”。

中国科技企业亦在加速追赶。2023年,能量奇点公司宣布完成近4亿美元融资,计划2027年建成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星环聚能则与清华大学合作推进紧凑型聚变中子源研发。政策层面,中国将可控核聚变列入“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安徽、四川等地已布局多个国家级实验平台。

“核聚变已从科学问题转变为工程挑战。”欧洲聚变能开发组织(F4E)总干事安布罗吉奥·法索利表示,科技巨头的参与正在缩短技术迭代周期,但商业化仍面临材料耐久性、成本控制等难题。例如,ITER项目预算已从最初的50亿欧元飙升至超220亿欧元,凸显规模化应用的挑战。

清洁能源转型的“核”心变量

若核聚变实现商业化,其影响将远超能源领域。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全球核聚变发电量可能占电力需求的10%-15%,成为基荷能源的重要补充。对于科技巨头而言,掌控清洁能源供应链意味着在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高耗能业务中获得战略优势。

然而,质疑声同样存在。绿色和平组织警告,过度聚焦尚未成熟的技术可能分散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亦有专家指出,核聚变发电成本需降至每千瓦时5美分以下才具备竞争力,这一目标至少需要10-15年。

面对争议,科技巨头选择用行动回应。微软气候创新基金负责人布兰登·米达指出:“我们不是赌一个未来,而是在投资一个必然——当人类需要清洁能源时,核聚变必须准备好。”在这场关乎能源未来的竞赛中,科技巨头正以资本、技术与野心,推动“人造太阳”从科幻走向现实。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