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
2004年1月23日,这天是农历的大年初二,也是一个值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印记的日子。探月的轮廓在一次次缜密的描绘中,一节节浮出水面,就像十月怀胎终于分娩一样,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项目的立项。
随后,国防科工委对外宣布正式启动绕月探测工程——3年内,一颗属于中国自己的卫星将开始绕月飞行;6年内,中国的月球车将在月球上实施软着陆;2020年之前,中国研制的机器人将把月壤样品采回地球。
2004年2月,国防科工委召开绕月探测工程第一次领导小组会,建立组织指挥体系,确定研制总要求,并将一期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
如今,人类知道,在月球这个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上,蕴藏着人类解决日益严峻能源危机的希望。更何况,飞向月球只是人类进军太空的第一步,月球也只是太空中的一粒尘埃。越过这粒尘埃,人类面对的是浩瀚的宇宙——那里,一颗我们现在看来毫不起眼的星星,也许就是人类未来的家园!
2004年2月14日,中国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条新华社发布的《中国启动探月一期工程总投资约14亿元》的消息。
当中国启动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时候,距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实现人类首次登月已经过去了近40年!也就是说,“中国的目光”比起“美国的目光”晚了整整近40年。
“美国都已经登上月球了,我们去绕月球有啥意思?”一时间,互联网上人声鼎沸。
对此,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步人后尘,不等于吃别人嚼过的馍。既然是中国的探月就要有中国特色。别人有的,我们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
高起点,有特色,求创新。这就是中国科学家描画的“嫦娥”探月蓝图。
——世界上无人月球探测,基本经历了掠月、撞月、绕月、落月和挖取月岩样品送回地球等5种方式。苏联发射的月球探测器5种方式都用过,美国用过前4种。中国探月,第一步就要跨越国外的初始阶段,从第三种方式做起。而且,把中国探月分“绕”“落”“回”三步走的计划,一起公布出来。
——嫦娥一号,探测目标基本是填补人类探月成果空白的。制作月球的三维景象图,国外没有做过。美国对月球上5种资源进行过探测,嫦娥一号要探测14种,还要首次探测月壤的厚度。
——美国和苏联早期探月,一般都有五六个备份的星和箭,首次探月均以失败告终。中国探月,最初计划只有一星一箭,工程可靠性要求非常高。
——中国首次探月工程,五大系统使用的都是国内成熟技术,一期工程完全是国产货,全部是“中国制造”。
从流传千载的神话“嫦娥奔月”故事,到敦煌莫高窟美丽的飞天壁画;从500年前的万户飞天,到近代探索遨游太空的航天专家们,华夏子孙从来没有停止过挺进太空的脚步。
20世纪70年代,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体被国际天文联合会命名为“万户”。
如今,他的后人不仅实现了他的梦想,还要将梦想延伸得更远、更远。
当时,确定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规划分三步走。即分为“绕”“落”“回”三期,并提出了每一期工程的科学目标和工程目标。
一期工程为“绕”。即发射月球探测卫星,卫星绕月飞行,并进行遥测,2007年10月发射。主要工程目标为: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二期工程为“落”。即发射一颗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一个“月球车”,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计划在2012年前后发射。主要工程目标为:发射月球软着陆器、试验月球软着陆技术;研制和发射月面巡视车、自动机器人;进行高分辨率摄影;为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环境、月形、月岩的化学与物理性质等数据。
三期工程为“回”。即发射一颗月球软着陆器,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安全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计划在2017年前后发射。主要工程目标为:发展新型月球巡视车;发展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在现场分析取样的基础上,采集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
纵观人类探月活动的发展,各国都离不开“探”“登”“驻(住)”这三个阶段。其中“探”风险比较小,也最容易实现,美国、俄罗斯和欧洲都实现了“探”,而美国和俄罗斯对“探”的这一步做得非常充分。
“嫦娥工程”第一期是研制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它创造了中国航天器史上多个第一的纪录:第一个进入月球轨道的航天器;第一次在飞行中实现9次变轨的航天器;第一次使用紫外敏感器进行姿态确定的航天器和第一次实现远程测控通信的航天器。
从叹月到咏月,从咏月到探月,中国人已把用人文情思和科技践行交织而成的开山天路铺向38万公里之遥的那轮明月。
来源 | 《神剑》2022年第1期
作者 | 杨冰
图片 | 我们的太空
专栏主笔 | 姚杜纯子
组稿编辑 | 刘心继
校对 | 杨阳
主编 | 张文军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