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中国互联网大会的热议中,人工智能(AI)再度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360创始人周鸿祎在与多家媒体交流时,深入探讨了AI智能体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尤其是智能体如何成为大模型落地的关键。
周鸿祎指出,尽管大模型如DeepSeek等已取得了显著突破,但在此前的应用中,它们更多被视为一种聊天工具,尚未充分发挥其作为新生产力工具的潜力。他强调,智能体的出现,正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将大模型的能力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智能体被视为大模型进化的新阶段,其中大模型扮演大脑角色,而智能体则如同身体、手脚,负责执行任务。周鸿祎表示,智能体不仅能够使用各种工具,如编程、浏览器等,还能借助大模型的规划能力,从头至尾完成复杂任务,成为用户的数字伙伴。
在智能体的发展路径上,周鸿祎认为存在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是由大模型厂商直接开发,如OpenAI推出的ChatGPT Agent;另一种则是由产品应用公司基于现有大模型进行开发,如Manus。他指出,尽管OpenAI的智能体在功能上有所增强,但与Manus和360的纳米AI相比,其能力仍显得相对单薄。
然而,周鸿祎也承认,智能体在国内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他提到,由于AI运营成本高昂,广告模式难以为继,而国内用户付费习惯尚未形成,这导致智能体在国内面临商业模式上的挑战。他特别指出,Manus近期放弃国内市场转向海外,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尽管如此,周鸿祎对中国在智能体领域的发展仍充满信心。他认为,中国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智能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预测,未来企业市场将更倾向于采用专业智能体,以满足不同行业和业务领域的需求。
在谈到DeepSeek时,周鸿祎表示,尽管其官网流量有所下降,但DeepSeek对中国大模型产业的贡献不容忽视。他认为,DeepSeek通过开源开放,消除了百模大战的重复劳动,并为中国大模型产业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他也透露,包括360在内的多家公司正在使用DeepSeek模型开发智能体。
周鸿祎还谈到了国产芯片在AI领域的发展机遇。他表示,尽管国产芯片与英伟达等国际巨头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国产芯片在推理芯片上的发力,有望缩小这一差距。他强调,只有通过实际应用和不断改进,才能推动国产芯片的发展。
在个人层面,周鸿祎也积极拥抱AI时代的变化。他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打造个人IP,为360的产品带货。他透露,接下来计划用AI打造几个智能体,以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