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从哈尔滨到上海,从北京到杭州,带有“熊”“哈拉少”等俄罗斯元素、以蓝底白字招牌和俄语歌曲吸引眼球的俄罗斯商品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一道突兀的商业景观。
今年以来,多地俄罗斯商品馆迎来闭店潮。
据,来自长沙、杭州、广州、重庆、苏州等多地的消费者向记者反馈,家附近开的各类俄罗斯商品馆接连闭店。相关门店的经营时长大多不超过半年,一些门店甚至不到3个月便已闭店。
加盟商老季表示:“自己去年12月初开店前三个月日均营业额能达到7万,巅峰时期月营业额高达60万,而现在一天都不到2000元。算上人工、水电、装修,总体是亏损的。”
另有加盟商称,去年年底投资的店,短短半年时间便亏损超过百万。
一位长沙消费者表示,“去年12月刚开业那会儿,店里挤得连转身都困难,收银台前的队伍一直排到店门外,等结账至少要半小时。但春节过后,明显感觉顾客一天比一天少,到三月份已经门可罗雀,上周经过时发现已经关门了。”
据潮新闻,7月21日,在杭州武林路,武林凤起城的外墙上仍然悬挂着俄罗斯商品馆的巨型横幅,上面写着鲜明的“正品俄货”等标语,但原本开设俄罗斯商品馆的位置,已经换了新的店铺。
此外,位于杭州新天地购物中心负一层的俄罗斯商品馆也已闭店,目前门店大门紧闭,店内货架和商品已经全部清空。商场工作人员说,这家店大约是6月底关门的,之前的销量还好,今年以来生意下滑,慢慢可能就开不太下去了,因此合同没到期就关了。
21日,在杭州大悦城的俄罗斯商品馆,店内只有一名店员,没有顾客。原本主推的烘焙区域已经清空,门口的展板上挂出3.5折起的促销活动。据了解,目前,杭州仍有数家俄罗斯商品馆在营业,不过几乎都是大力促销清仓的状态。
从遍地开花到大规模闭店,前后还不到一年,为何在如此短时间内,俄货热潮就已经退去?
“挂羊头卖狗肉”的俄罗斯商品馆因此一度站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家已闭店的俄罗斯商品馆的店长称,去年年底以来,网上关于俄罗斯商品的评价一边倒地指向负面,严重影响店里的生意,这是闭店的主因。
一名俄罗斯游客在探店视频中直呼“从未见过这些商品”。相关话题播放量迅速超过亿次,引发舆论哗然。
许多路人受吸引进店,却发现商品的“含俄量”很低,大多是被“包装”成俄罗斯进口货的中国本土商品,热销的“俄罗斯大列巴”产自黑龙江哈尔滨,执行的是中国生产标准GB/T 209811,“俄罗斯风味牛筋肠”同样来自哈尔滨生产线,奶粉则由齐齐哈尔工厂代工。更离谱的是,“俄罗斯榴莲糖”“骆驼奶”等品类在俄罗斯根本不存在。
轻信了商户宣传的消费者将商品买回家后,才通过查看标签发现了猫腻。当时,12345市民热线收到的涉及“俄罗斯商品馆”的投诉举报数量增长较快。
今年1月17日,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发布提醒,目前俄罗斯国家馆在中国的官方地址仅限于在俄罗斯出口中心支持下开设的场馆。
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称,一些商店打着俄罗斯产品的幌子销售假冒产品或非我国生产的产品。这些产品往往不符合质量的要求,与俄罗斯生产的同类产品不同,但在包装上却使用俄文来模仿俄罗斯原产地。我们呼吁买家在购买产品时多加留意,检查产品的生产地和有效期,以免买到失望的产品。
除信任危机之外,离谱的定价加速了消费者流失。同类商品线下售价普遍是线上的2~3倍。一款喀秋莎巧克力线下标价为49元,而电商平台同款仅售25元;部分商品进货价仅3.3元,门店却要卖15元。
也有消费者说,俄罗斯商品馆一时间开得太多。“刚开始买可能是觉得新鲜,越来越多之后,大家已经不觉得新鲜了,热度就降下来了。”杭州的郭女士说。还有消费者觉得,俄罗斯商品馆内的商品售价普遍过高,“感觉自己被割韭菜了。”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则认为,不少俄罗斯商品馆走的是高利润、赚一波快钱就走的商业模式,但随着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等问题频出,市场逐渐回归理性。这类门店要长久经营下去,最终还是要落到品质上。
据南风窗报道,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昕曾表示:“中俄双边贸易在过去十几年内一直在提升,近两三年尤为明显,而且伴随着一些结构上的变化。”
在张昕看来,俄货店在各城市的忽然冒头,恰好反映了国家关系总体提升的大趋势,“原来我们跟俄罗斯交往比较多的地区,现在一定程度上在向全国蔓延。比如江浙华南一带,在地缘上曾经一度是与俄罗斯联系比较少的。”
不过,张昕并不太看好这类店铺的长期发展。比如店铺里能买到的肉制品,诸如牛筋肠,极有可能是中国生产,贴上了俄罗斯的标签。“但也不能说它们是假货”,张昕提醒,“它们只是用了某些与俄罗斯相关的符号做营销,而商品背后的生产地,都符合法律规定。只不过是否涉嫌虚假宣传,这个是可以追问的。”
就算是广义上的俄罗斯食品、日用品,对中国市场的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中长期吸引力也有限”。在张昕看来,“你可能偶尔尝试一下觉得好玩,但随着好奇心过去之后,见过、吃过,也就这样了。”
编辑 孙志成 综合、潮新闻、南风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