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赛场,胜出的都是全能选手!
近年来,生成式AI的狂飙突进,使得华为、阿里巴巴这样的科技巨头、野心勃勃的初创企业都在发力加码AI布局,激烈角逐。
而在这场比拼中,AI算力真正的胜负手,往往藏在芯片、服务器和存储这里。
毕竟芯片的算子、服务器的吞吐和存储的带宽,三者缺一,大模型就跑不动。所以说,若企业能把这铁三角实现协同,或许就能在AI时代抢到先手!
放眼国内,同时落子这三处的厂商屈指可数。
而中科曙光,就是国内最早在AI领域实现“芯-端-云-算”全链路打通的企业之一!
具体来看,中科曙光的产品囊括通用服务器、高性能计算机、机房冷却设施和存储产品等硬件设备,也涉及到云计算平台、城市云等软件层面。
其中,硬件设备是中科曙光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24年其IT设备业务的营收实现117.1亿元,收入比例也达到89.04%。
但是,这一布局在财务数据上却露出耐人寻味的一面。
2020-2023年,中科曙光的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不过增速却在2022年以后明显放缓。
到2024年,中科曙光的营收更是出现了近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实现131.5亿元,同比下降了8.4%;净利润实现19.11亿元,同比增长了4.1%,业绩落入了不增收、却增利的区间。
2025年一季报显示,中科曙光的业绩整体出现反弹迹象,营收实现25.86亿元,同比增长了4.34%,而净利润同比增速高达30.79%,远快于营收增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从收入端来看:
据统计,2024年随着AI算力需求膨胀,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约增至198万台,同比增长了46%。
这一背景下,各大服务器厂商被带动受益,像同样做服务器的浪潮信息,2024年的营收增速高达74.24%。
反观中科曙光,营收在这轮需求增长中是下滑的。这或许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公司没有充分享受到AI算力扩张的红利,出货主力还是通用服务器。
分行业来看,2024年,中科曙光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学校、医院等公共事业领域,这些领域基本都是通用服务器的采购主力。
可是,当前国内服务器的市场需求是两头分化的,一边是AI服务器需求蹿升,另一边就是通用服务器库存高企,供过于求。
这一背景下,2024年中科曙光在公共事业领域的收入实现71.56亿元,同比减少了14.43%,远高于营收的降幅(-8.4%)。
那么,主力市场遇到了需求走弱,中科曙光的营收增长动能便难免受到制约。
从利润端来看:
中科曙光的利润构成中,除了主营业务的贡献之外,还有不菲的投资收益,可以说让中科曙光躺着都在赚钱!
具体来看,截至目前中科曙光总共投资了曙光数创、中科星图和海光信息三家上市公司。
其中,曙光数创让中科曙光在浸没相变液冷等高端服务器产品上实现突破;中科星图让其业务延伸至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领域;海光信息则为其装上芯片,让算力底座实现自主。
2024年,中科曙光确认投资收益5.6亿元,同比大增了56.15%,占净利润近三成,而这当中有5.4亿都是海光信息带来的。
海光信息我们都不陌生,是国产CPU和DCU(数据计算单元)的龙头,2024年在国产服务器CPU领域的市占率超过53%,稳居第一。
而且,海光信息设计的芯片瞄准的都是AI加速DCU、x86架构高性能处理器这些高附加值的领域,直接抬高了公司的盈利天花板,2024年其毛利率达到63.72%。
回看时间线,早在2014年,中科曙光便战略入股了海光信息,并且长期保持着第一大股东的身份,为的便是把芯片这一关键的上游节点握在手中。
近年来在AI浪潮的推动下,海光信息的业绩一路狂奔,净利润从2020年-0.39亿元的亏损状态一路跃升至2024年的19.31亿元,源源不断的投资收益便得以注入中科曙光的报表。
由此可见,中科曙光净利润得以蹿升的背后,离不开海光信息的关键助推。
但远不止于此,产业链协同才是海光信息带给中科曙光的深层价值。
通过入股海光信息,中科曙光得以占据主动,掌握上游芯片的供应节奏,也自此实现了芯片到整机再到解决方案的全链条掌控。
而且中科曙光从海光信息处采购芯片,还能一定程度上规避英特尔等国际巨头的芯片溢价。
这种协同效应直接体现在中科曙光的毛利率上,2025年一季度,其毛利率达到26.07%,远超同行浪潮信息和紫光股份,盈利能力可以说是一枝独秀的存在。
然而,戏剧性转折来了!
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的故事在2025年5月陡然转向,海光信息公告拟通过换股吸收合并的方式反吞中科曙光,交易金额高达1159.67亿元,创下国内首例“子并母”的并购纪录。
交易完成后,海光信息作为存续公司将一次性承接中科曙光的全部资产、合同等,且通过换股增发使总股本扩充至约31.28亿股,催生出一家市值约4000亿元的半导体巨头!
要知道,过去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虽然也在股权关系上血脉相连,但由于各自独立运营,合作更多停留在芯片采购和服务器配套的层面。
合并之后,海光信息的芯片会和中科曙光的服务器、算力服务深度融合,或许就能彻底打通从微架构、加速库到液冷交付的全栈技术生态。
这不禁叫人联想到英伟达用GPU + CUDA + NVlink打造的生态高墙,其产生的生态黏性塑造了英伟达难以撼动的护城河。
而此番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合体之后,同样有望做大做强,构建出一个有我国特色的,也能和国际巨头掰腕子的完整技术生态。
总之,与其等待火炬,不如自己点燃火种。
新生的海光信息或许就将是我国实现高端芯片和服务器国产替代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