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智友养基
2025年7月22日,招商基金发布公告称,为“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增聘陆文凯为基金经理。一时间,关于原基金经理翟相栋即将离任的猜测,如野火般在圈内蔓延开来。
在2022年之后的公募江湖里,翟相栋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新锐之一。他像一个嗅觉敏锐的猎手,精准地捕捉到了时代情绪与产业风口的交汇点。
截至2025年5月底,他执掌的基金在过去三年里,录得了69.26%的惊人业绩,市场排名前1%,在当时的百亿级基金经理的排行榜上,他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22年4月,翟相栋作为行业新人,接手“招商优势企业混合”时。该基金只是一只资产不足4000万元、在清盘线上挣扎的迷你基金。
然而,在随后的两年,即便是市场持续震荡的2023与2024年,他竟分别斩获了27.25%和30.16%的年度正收益,这在彼时哀鸿遍野的同行中,显得尤为珍贵。
到了2024下半年,这只基金的规模如火箭般蹿升,一举突破百亿大关。
翟相栋的打法,被市场定义为“偏右侧的景气产业趋势投资”。
他似乎对芯片、信创这类高成长赛道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其果断出击的凌厉风格和逆势大涨的表现,引来了机构资金的争相追捧。到2024年底,其机构持有者占比一度高达近七成。
两套马车,同一个方向?
如果说,一份如此优异的成绩单,让增聘一位多一位“老将”显得毫无必要,而新任基金经理陆文凯的履历和风格,则让这次“共管”显得更不合理。
翻开两人的持仓季报,便如同翻开了两本截然不同的投资教科书。
翟相栋是典型的激进派,信奉“高赔率配置”,他的火力密集地集中于TMT等高成长行业,追求的是跟随趋势浪潮起舞。
而陆文凯则像一个古典主义者,以“均值回归”为投资哲学,倾向于在周期底部进行左侧布局,持仓均衡且分散,寻求的是价值被低估后的安全边际。
一个向右,一个向左;一个追风,一个守拙。数据显示,在2024年底和2024年中期的报告中,两位基金经理的十大重仓股,竟然无一重合。
让这两位风格如同冰火的经理去“协同管理”一只基金,这听上去就不像一个追求效率的安排。
更合理的解释或许是,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风格对冲”,其真实目的,是在核心人物离任已成定局的前提下,为基金的平稳过渡做好准备,用一种新的投资逻辑,去承接和挽留那些可能因主帅离去而动摇的投资者。
毕竟,陆文凯近两年的业绩同样出众,是招商基金内部另一位“最能打”的干将。
然而,敏锐的机构资金已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
最新的二季报显示,该基金规模已从一季度末的超百亿骤降至81.32亿元。在市场整体回暖的背景下,规模不增反降近20%,这背后极有可能就是机构资金“抢跑”的结果。
被掏空的堡垒
一座堡垒的失守,往往是从内部开始的。翟相栋的即将离去,是招商基金近年来人事动荡的一个缩影。
在过去的两年里,这家老牌基金公司正经历着一场剧烈的人才失血。根据Wind的数据,从2024年至今,已有超过10位基金经理离任,其中包括固收领域的领军人物马龙,以及贾成东、苏燕青、王岩等一众权益老将。
马龙的离去尤为可惜,他曾管理着超过870亿的庞大资产,他的出走,几乎动摇了招商基金固收业务的根基。
一面是老将的不断流失,另一面则是新人的火线提拔。近一年内,公司新聘了近22位基金经理,其中不乏尚显稚嫩的面孔。
这种“新人换老将”的模式,让外界对其投研文化的传承和业绩的长期稳定性,画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动荡甚至蔓延到了公司的最高管理层。年内总经理换人,并罕见地在一天之内任命三位副总经理。如此密集的顶层调整,折射出公司内部治理与战略方向的某种不确定性。
人事变动下业绩表现也被拖累。
统计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2024年,公司旗下权益类产品累计亏损高达553亿元。其混合权益管理规模,也从2021年底的1336亿元,萎缩至最新的501亿元。公司的非货规模也跌出行业前十。
如何在迷雾中读懂信号
对于基民而言,一个朴素的真理是:买基金,很大程度上就是买基金经理,从个人到投研团队。
尤其是在主动权益基金的赛道上,管理者的能力、投资哲学与选股风格,几乎决定了一切。
那么,普通投资者如何才能提前洞察那些基金经理“分手告别”的先兆?
首先,警惕“增聘基金经理”的公告。
这背后通常藏着三种可能:其一,“以老带新”,增聘的是新人,这是公司在培养后备力量,短期风险不大。
其二,“增派援手”,原经理规模过大,增聘一人分担压力,风险亦相对可控。
其三,也是最危险的信号——“强强联合”或“风格互补”,增聘一位资历、风格与原经理相当或迥异的成熟干将。这几乎是在明示:权力交接的序幕已经拉开。
其次,细读定期报告中的“致投资者信”。 如果一位基金经理过往的文字总是洋洋洒洒、逻辑清晰,近期却突然变得言辞敷衍、套话连篇,这或许表明,他的心思已不在此处,正在规划自己的退路。
最后,关注机构资金的动向。 相比普通人,机构投资者拥有更灵通的消息渠道和更果决的行动力。如果一只基金的机构持有比例在某个季度突然断崖式下跌,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基金经理的来来去去,本是资产行业也是正常的新陈代谢。
读懂那些离职的信号,并非为了在市场中捕风捉影,而是为了校准我们自己的航向,为优化资产配置体系。
真正能够穿越牛熊行情、行稳致远的,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单枪匹马,而是一套能够自我进化、持续把握市场变化的理念体系。
数据Choice,时间截止:2025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