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从适航认证到试飞,载人eVTOL离大众还有多远?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陆辰风 澎湃新闻 时间:2025-07-24 20:12:53

“低空经济以及低空新型装备已经广泛深入到日常生产过程,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也是除了汽车之外第二种点到点的通行工具,给大众出行带来很大的想象力。在传统民航领域,对新技术的应用非常谨慎,会对新技术的要求限制在10%以内。而像eVTOL,要做到有极高的安全性又有大量的待验证新技术,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在上海举办的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论坛,上海御风未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谢陵在论坛演讲中作出上述表述。

从技术验证到商业运营,从适航攻坚到全域覆盖,eVTOL正一步步将低空载人出行的想象,转化为可触摸的未来。


2025年7月23日,观众在2025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上观看沃飞长空的AE200飞行汽车。视觉中国 图

低空载人出行离我们还有多远?

谢陵在论坛现场介绍,距离低空载人出行真正落地,需要包括获得官方安全背书,成本足够经济的载人eVTOL;载人eVTOL运行人员资质和训练标准,载人eVTOL运营规则,起降点、充电桩通信、导航等基础设施,维护低空交通秩序、保障飞行安全的法律法规,低空空域管理系统,各地低空空域行政管理部门,能给予社会安全信心的飞行数据等。

“唯有实现高安全性和高效经济的平衡,eVTOL才有机会开启低空出行的规模化时代。”谢陵指出,实现商业飞行,确保产品被市场接受,关键前提是高频次飞行下的安全性,飞机航程以及商载能力有用,以及制造成本和运行成本可接受。

沃飞长空首席市场官(CMO)费岚表示,沃飞首批eVTOL商业化运营将定位“高端专车2-3倍定价”市场,是预测大规模运营后的一个成本,不过随着未来运营规模扩大,加上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以及供应链体系的持续优化,有信心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摊薄成本,让低空出行更加普惠,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基于需求后,一定要研发高性价比的产品,让每一个环节都能源源不断地盈利,才能真正打开市场。”上海时的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蒋俊在论坛圆桌上指出,eVTOL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保障整个产业链,包括主机厂、上游供应链、下游运营商等每一个环节都赚到该赚到的钱。

不过谢陵也指出,共性挑战是新行业,无成熟案例参考,需要在技术创新中排除干扰,找准路径。在推动产业合作及推动经济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谢嘉表示,需秉持创新精神,通过模式与制度创新加速应用场景的商业化闭环。

文旅商业化进程加速:从试飞到售票的倒计时

合翼航空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目前合翼航空正在做前期的市场化商业运营筹备工作,还在持续做演示飞行测试,距离正式售票还有一段时间,将根据测试和运营的筹备情况,合法合规地开放运营。

此前,早在2025年3月,亿航智能(Nasdaq:EH)旗下全资子公司广东亿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及其在合肥的合资运营公司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收到了由中国民航局(CAAC)颁发的全国第一批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意味着中国无人驾驶“载人时代”正式开启,标志着低空载人服务可以正式开启商业化进程,逐步走向大众消费的普及阶段。

亿航智能在今年5月底的一季度电话会上表示,获得运营合格证的两家运营公司将采取从载荷试运营到载人试运营,再到载人常态化运营的“三步走”方案,确保安全、稳定、流畅地过渡至常态化商业运营模式。目前这两家运营商在广州穗港码头和合肥骆岗公园的eVTOL运营场地已进入到载人试运营的阶段。首先面向内部员工及外部定向邀约的乘客,通过购票平台进行乘机体验,在积累足够的安全运营经验后,运营商将对外公开售票。

合翼航空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记者强调,安全始终是首要考量。虽然所有飞手都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但实战经验和应急处理能力需要通过实际飞行来不断积累和提升。负责人也坦言,作为新兴产业,低空经济面临着人才短缺等发展瓶颈,尤其是专业飞手和类似的管控运营管理人才都很紧缺。

“我们正在通过常态化的演示飞行测试和应急演练,不断完善运营流程和服务标准。”合翼航空相关负责人介绍,测试内容包括航空器性能验证、地面服务衔接、游客体验优化等多个方面,为未来的商业化运营做好充分准备。

与传统直升机观光相比,亿航的载人eVTOL在文旅领域具有多重优势。合翼航空相关负责人介绍,尤其在运营效率方面,无人驾驶技术实现了突破性创新,“一组地面操作人员可以同时控制多台航空器,可以实现集群调度,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为未来大规模商业化运营奠定了技术基础。”

合翼航空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合翼航空将首先聚焦文旅市场,具体价格将根据航线特色和飞行场景进行调整。公司也将采取稳步扩张策略,现阶段以合肥为重要试点基地,未来面向全球。她强调,新航线的开拓需要与各地政府密切配合,共同解决空域管理、起降点规划等关键问题。公司计划在未来,逐步在更多的试点推广该项目,拓展向更多城市。

亿航智能高管还指出亿航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让现有客户的城市先飞起来,打造样板城市样板场景,逐步打开OC运行限制,把旅游观光作为首个运行场景,再逐步转化到UAM城市空中交通的场景,逐步落地并扩大无人驾驶载人飞行器的商业运营蓝图。

理性发展中的破局:行业趋于冷静,头部eVTOL聚焦适航认证

在载人eVTOL方面,亿航EH216-S型eVTOL已于2023年获颁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eVTOL型号合格证。标志着具备载人运营安全能力的同时,也具备了无人驾驶航空器载人商业运营的资格。目前,中国从事载人eVTOL研发并最早实现首飞的5家公司,有4家诞生于上海,包括峰飞航空、时的科技、御风未来和沃兰特,也在加快适航进展。

“行业可以有一点泡沫,但泡沫不能太大,还是要脚踏实地地研发飞行器。”蒋俊还指出,去年行业泡沫比今年要大一点,今年企业们整体把精力聚焦在适航取证的进展上,时的科技也希望能在2027年左右能真正完成适航取证,进入商业化。

多家头部eVTOL企业去年迎来适航的关键节点,预计未来两三年将会迎来国内eVTOL落地的新阶段。多家eVTOL企业高管透露,公司载人eVTOL型号计划在2026年底获得适航取证,最快有望2027年开始实现商业化运营。谢嘉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也指出,峰飞正加速推进载人机型取证,并计划在一两年内完成全部认证工作。

沃飞长空首席市场官(CMO)费岚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去年,沃飞完成了全倾转过渡飞行试验所有科目,目前正在载人试飞的最后准备冲刺阶段,同时,在国内交通接驳类eVTOL适航审定进程中,AE200率先进入第四阶段(共五阶段),预计2026年取证。后续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完成产品研发和TC取证,2025年会进入载人飞行的试验,力争成为国内首个完成载人飞行试验的6座eVTOL产品。

费岚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经历实践的检验,今年市场回归理性后,作为企业能更专注于产品本身,比如适航取证、安全性能提升等核心环节,避免被短期热度干扰节奏,“不过,今年虽然外界的声音小了,但是从政策、空域等方面都给到了企业很多切实的支持,让我们在场景落地时有了更清晰的路径,少了很多不确定性。”

关于行业发展节奏,谢陵此前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低空载人出行真正迎来“元年”可能还需三到五年时间。他表示,2028年实现适航取证是有可能的,御风未来也可能在这一时间节点取得关键进展,但真正实现大规模安全运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对于未来规划,上海沃兰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黄小飞在论坛现场展望:“到2030年,沃兰特计划让大众在30至40个城市看到我们提供的航空器,享受到空中出行服务;到2035年,希望在中国三百多个县级市及三百多个市级行政单元,实现eVTOL的广泛飞行,让这一新兴交通工具真正融入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这一蓝图,将在未来十年逐步照进现实。”

至于行业是否会出现技术互补或市场协同的并购案例、向头部集中,谢陵此前告诉澎湃新闻,行业还处于培育阶段,目前的头部企业不一定是最后的赢家,就像新能源汽车行业一样,最终还是要靠产品、技术来为客户创造价值。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