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巾江湖风云又起,辛巴自创品牌卫生巾被指检出高含量致癌物,消费者信任再度崩塌!
“神秘”的卫生巾芯片到底是什么?“塌房”不断,卫生巾界的“恐怖故事”为何一再上演?
卖坚果的、做直播的、当明星的为什么都开始抢着做卫生巾?
一边是女性用户为卫生巾的质量焦虑买单,另一边却是流量狂欢。
虚假宣传、利润高、以次充好、质量参差不齐……卫生巾要“晋升”电商“黑五类”了吗?
大象新闻记者 史蓓蓓 成书丽
“棉密码”被指检出致癌物,平台仍在销售
客服回复:产品没问题!
今天,曾经的快手带货一哥、辛选集团创始人辛巴和他的自创卫生巾品牌“棉密码”一起,因为致癌物超标冲上了热搜。
据新京报7月24日报道,消费者曝光顶流主播辛巴(辛有志)自创品牌“棉密码”卫生巾添加致癌物硫脲,超30人自诉患有甲状腺癌。
消费者集体送检的检测报告显示,从2019年9月到2025年1月,多个批次的棉密码茶氧夜用卫生巾、茶氧日用卫生巾等品类均检出超高含量的硫脲,其中一款棉密码樱花·舒缓型卫生巾的硫脲含量甚至高达16653.4679μg/g。
什么是硫脲?硫脲是一种化学物质,在工业上常用于橡胶硫化、医药合成等领域。硫脲被国际癌症研究联盟列为第3类致癌物,可通过皮肤接触渗透人体,干扰甲状腺激素合成,长期接触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肝损伤及生殖毒性。
这次致癌物超标事件爆出,网上一片哗然。
“各行各业都想要女人的命……”
“你不要吓我,上次买的才用了两盒,现在家里还有满满一箱子,现在你给我说有致癌物。”
“辛巴不是说棉密码是他的孩子吗,怎么也会出事……请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我的天塌了。”
据了解,“棉密码”是辛巴在2017年自创的电商品牌,高调宣称向护肤品行业借鉴研发逻辑,不仅号称“用心臻选每一种材料”,还摒弃传统木浆、绒毛浆,改用“全新吸水因子”,并推出初代核心产品茶氧系列。
凭借精准的营销定位,棉密码卫生巾一路从快手直播间走向全网货架电商平台,被捧成了新锐国货品牌。据《信息时报》援引业内人士消息,“棉密码”仅用8年时间,累计销售额就高达33.3亿元。
但其火爆也伴随着争议。从2022年至2025年,不断有用户在黑猫投诉平台反馈,在辛选直播间购买的棉密码卫生巾中发现异物,遭遇维权难的窘境。消费者们普遍反映,直播间里的承诺天花乱坠,实际售后却形同虚设。
大象新闻记者查询发现,在拥有二十多万粉丝的抖音、快手等平台上,棉密码相关旗舰店还在正常运营,抖音账号第一条置顶视频,是发布于2024年11月24日的各种检测报告合辑。
在这个时长只有15秒的视频中,各种眼花缭乱的检测报告一闪而过,其中还有医护级产品认证证书等。配文称“棉密码这次掏出来了一大波真心实意的检测报告!”
记者就此事尝试联系平台客服,在等待一个多小时后,客服回复说:“产品没有问题可以放心使用”。
据了解,这不是辛巴售卖产品第一次出现问题。早在2020年11月,他直播售卖的某品牌燕窝就被证实夸大宣传。涉事公司因虚假宣传被罚90万元,后续又被吊销营业执照至今。
“神秘”的卫生巾芯片
小众并缺乏监管
记者查询“棉密码”卫生巾官网显示,“棉密码”采用的是一款号称99%抑菌的天然茶多酚芯片专利。而根据检测结果,硫脲超标的源头,就与卫生巾里的这一块小小的芯片有关。
卫生巾芯片是近年来女性护理用品领域的技术创新,主要分为功能型芯片(抑菌、保健)和智能监测芯片(健康数据采集)两类。
卫生巾芯片本质是一种含有添加物的无纺布材料,在生产的过程中进行分切置于卫生巾的面料之下或者导流层之下。
相比商超大品牌,卫生巾芯片更受直销、微商、电商品牌青睐。目前市面上的芯片有艾草、当归、川芎、茶多酚、硅藻等净味、祛味、温经、暖宫等概念。
“棉密码”官方账号中曾发布过“总有人问,茶多酚芯片有什么神奇的?”的实验短视频,主播将一张粉红色的茶多酚芯片放入盛有黄色碘伏溶液的烧杯中,几秒后,烧杯内的黄色液体变得清澈透明,并据此佐证茶多酚芯片的“抗氧化、抑菌祛异味”功能。
但据知情人士分析,芯片之所以会添加硫脲,或许正是与这类褪色实验有关,因为“茶多酚本身是有这个(褪色)效果的,但单单茶多酚还不够”,硫脲的褪色效果更为明显。
据新京报报道,茶多酚芯片成本需40-60元/公斤,而硫脲仅10元/公斤,“由于硫脲本身就有一定的还原性和抗氧化性,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常被用作·OH清除剂/抗氧化剂,并且价格低廉,不排除可能人为添加以替代较昂贵的抗氧化剂。”专家说。
通过专利号检索发现,天然茶多酚芯片专利来自佛山市顺德区州福慈鑫无纺布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是刘洲福。除州福慈鑫无纺布有限公司之外,刘洲福名下还有一家深圳市前海州福科技有限公司。
刘洲福告诉新京报记者,“我们都是按照国家要求生产。”刘洲福透露,“棉密码”以前的确是从他公司采购芯片,但近两年已没有再供货,他只是将专利长期授权给“棉密码”。对于记者提到2019年的批次已经查出硫脲,刘洲福回复,“国标也没有要求,所以我们对一些物质也没有去做一个太大的管控。”
记者查询卫生巾国标GB/T 8939-2018《卫生巾(护垫)》和GB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发现,的确没有针对卫生巾芯片的单独标准,添加了卫生巾芯片的卫生巾也是作为一个整体成品,再接受第三方检测,检测的重点是细菌、荧光剂、pH值等指标。如果检测的是非芯片部分,国标中的毒理测试结果未必会出现反应。
“塌房”不断
卫生巾离电商“黑五类”越来越近?
在电商等领域,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减肥产品、丰胸产品、增高产品等因为利润高、价格不透明、易出现品质问题且可能以次充好的产品,因此被称为“黑五类”。
如今频频塌房的卫生巾似乎离“黑五类”越来越近,一再挑战消费者的底线。
2024年11月,多个品牌被爆出标长实短、ph值超标、使用黑心棉等质量问题,七度空间、苏菲、高洁丝、护舒宝、洁婷等知名品牌,无一幸免。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一些品牌的残次品被翻新后二次销售。此后,不少明星、网红、MCN 布局,凡客诚品创始人陈年、演员安悦溪、东方甄选先后发布入局卫生巾行业的消息。
今年5月21日,三只松鼠宣布推出卫生巾品牌她至美,正式进军卫生巾市场;演员黄子韬做卫生巾一场直播卖了几千万……他们的初衷真的是为了服务女性消费者吗?这是在卖产品?还是在蹭热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等要求。若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生产者应承担赔偿责任,销售者在一定情形下也需担责。
“棉密码”卫生巾事件,不仅关乎众多消费者的健康与权益,也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一片卫生巾背后
到底藏着怎样的生意经?
我们来粗略算一笔账:一个女性从15岁到50岁,以大约会经历35年经期时间,以每月30片估算,每年使用约360片卫生巾,35年要用掉12600片。这种使用频率、用户粘性,从商业角度来看,是典型的高频刚需消费品。
但真正吸引资本入局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高毛利率。
财报数据显示,恒安国际旗下七度空间毛利率高达63.7%。这意味着一片出厂价0.3元的卫生巾,可以1元的价格卖给消费者,中间有近40%的利润空间;而且,这个行业几乎没有技术壁垒,对很多跨界玩家来说,低门槛、高回报,妥妥的快速印钞机。
再加上频频爆出的安全事件,大品牌无一幸免,信任真空出现,给新玩家入场带来机会。他们提出的“女性为女性创造”的口号,精准地击中了消费者对传统品牌的不信任,也在短时间内成功塑造了“新国货”的形象。
但明星、主播入局,他们又会给本来就暗流汹涌的卫生巾行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因为他们更习惯于“流量”的打法。
短视频平台的产品推荐机制,高度依赖数据表现:点击率、转化率、复购率、停留时长……平台算法本质上在奖励“卖得多”的品牌,而不是“做得好”的品牌。
目前来看,这场由流量推动的行业洗牌,并没有快速带来本质上的品质升级。
写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监管部门去哪儿了?
据了解,我国对卫生巾的监管在今年7月之前主要依赖《GB/T 8939》这一国家标准,以及市场监管总局每年组织的抽检行动。但问题是:从线上到线下,市场那么大,企业那么多,监管节奏永远赶不上市场变化,标准更新也跟不上消费者的投诉需求。
就比如这次疑似致癌物超标的卫生巾芯片,就几乎处在监管的真空。如果不是消费者要求针对芯片位置做单独检测,恐怕还不会发现。
虽然新版《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要求》已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明确禁止添加化妆品禁用物质,但此前生产的产品仍可销售至保质期结束。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卫生巾相关投诉量激增240%,但仅12%的消费者成功维权。
再加上监管执行周期长,很多品牌出了问题后只是下架整改,过不了多久,换个“马甲”又可以重新上线。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监管拦不住“底线竞争”。企业知道即便违规,处罚力度也很轻;消费者又难以追溯,于是,就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所以,到底是谁在为行业乱象买单?目前来看,这个无奈的答案似乎只有一个:消费者。
“建议消费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优先选购标注‘GB 15979-2024’的新国标产品。”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医疗物资与医疗合作分会秘书长陈红彦说。
本原创稿件版权归大象新闻所有。转载或合作,请联系:0371-65888889;邮箱daxiangcaif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