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大讲堂数据显示:2025年仅半年,人形机器人领域公开融资突破40起,单笔最高吸金近10亿。资本洪流中,京东、美团、阿里身影频现,但具体来看,三者打法略有不同,京东主要靠“投资+生态+场景”多线出击,美团凭“早布局+重金+场景刚需”先发制人,阿里则以“技术底座+大模型”稳步推进。
这场关乎机器人躯体与智能灵魂的战争,似乎正重塑中国科技巨头的权力版图。
▍京东:单日三连投,重炮轰入机器人圈!
京东的入局,堪称“闪电战”。就在7月21日,千寻智能、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三家顶尖人形机器人企业同时宣布融资,每一家背后,都站着京东的身影,且其中2家京东还作为领投方参与。目前,千寻智能的近6亿Pre-A+轮,众擎机器人总额近10亿的A1轮融资,以及逐际动力的新一轮融资,规模都在业内居于前列。
这还不是京东的投资首秀。早在5月,其实它就已出手智元机器人的B+轮。被投的这几家,个个身怀绝技:智元的灵犀X2-N、众擎的PM01本体性能强悍,千寻的Spirit v1大模型、逐际的LimX VGM在机器人大脑上更是突破连连。这意味着京东的野心,不止砸钱,更要建生态,不仅要造人形机器人的身体,更要掌控具身大模型这一灵魂。
其实就融资数据来看,截至目前,京东系在2025年进行了8笔投资并购,涉及多个行业,被投公司分布在机器人、房地产、金融、物流这四大领域。但京东2025年投资的最大看点就是重金砸入机器人赛道。
因为在其内部,动作同样迅猛,3月就成立具身智能专项部门,多条技术路线并进。有投资者认为,京东选择押注此赛道,像VC资本一样广泛布局,投入多家知名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并非纯财务投资行为,更主要是双方在大模型技术、供应链、应用等业务层面有巨大想象空间。
同时,京东更是祭出大招——推出JoyInside平台,要把自家大模型能力塞进各种机器人、智能硬件里,打造硬件+软件+服务的生态帝国,在即将到来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京东还将宣布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与众多机器人企业的合作,包括近期爆火的AI潮玩和AI教育机器人,据传已经覆盖了市面上的主流头部消费机器人品牌。
据透露,截至目前,京东已经与十余家头部机器人品牌达成合作,其中包括众擎PM01京东JoyInside机器人。值得一提的是,就在7月15日,京东科技还宣布与鲸鱼机器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产品及技术合作、科技助力营销增长、产业模式探索等维度,共同推动AI+教育机器人产业迈向新高度。据介绍,鲸鱼机器人将全面引入京东JoyInside能力,为教育机器人赋予高度专业化的AI大脑,大幅提升交互体验。
可以发现,不仅仅是投资,京东在具身智能领域具备多重角色,也深入了大量场景。首先,京东是机器人销售的重要渠道,数据显示,618期间京东智能机器人自营销售额同比增长3倍,具身智能机器人销售额增长17倍;其次,京东拥有丰富的物流、服务等场景,是具身智能的应用者,且拥有大量应用Know-How;第三,京东自身的产业大模型基于供应链,特别是在以数字人代表交互领域积累了大量专业数据,也有先进而丰富的技术创新应用。
京东表示,高度重视包括具身智能、大模型在内的技术热点,聚焦供应链场景,推动创新应用。京东持续通过内部技术创新和外部投资等方式来构建技术创新生态,让技术为产业和消费者创造价值。目前,京东的具身智能布局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长期的技术积累,尤其是在AI、自动化领域的投入为其提供了算法、感知交互等核心技术;二是用户行为数据与家庭场景的深度洞察,有助于实现产品体验与需求的精准匹配;三是家用场景与京东现有家电、家居业务的协同效应,可依托成熟渠道快速触达目标用户。此外,通过投资头部企业+内部研发的双向驱动模式,京东既能加速技术迭代,又能构建生态壁垒,推动具身智能从技术验证向商业化落地跃迁。
▍美团:低调潜伏?不,是数十亿重仓的隐形霸主!
当京东高调三连投时,其实美团在人形机器人上的布局,起步更早,下手更狠,而且投入堪称恐怖!自2021年至今,美团就投资了宇树科技、普渡科技、非夕机器人、梅卡曼德、高仙机器人、未来机器人、银河通用机器人。今年5月美团战投领投又参与了自变量机器人数亿A轮;今年7月,美团战投又领投了它石智航1.22亿美元天使+轮;今年7月星海图A4+A5轮超1亿美元,美团龙珠、战投轮番领投!
在美团内部,投资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美团自己的战略投资部,另一个是财投基金美团龙珠,美团战投的定位是为美团的业务进行战略投资;美团龙珠前身为美团旗下的产业投资基金,专注大消费领域,在对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的投资中,美团无疑扮演了主要角色。
据不完全统计,美团在该赛道的真金白银投入,早已超过十亿级别!其创始人王兴,甚至被业内封为中国具身智能第一投资人!这个称号,不仅因为钱多,更因为眼光超前——在具身智能这个词还没大火之前,美团就已押注普渡科技、法奥机器人等。如今普渡的PUDU D9、闪电匣Arm等产品已面世,证明美团赌对了未来。
2025年2月末,美团迎来15周年之际,王兴在内部沟通会的表态。在此次会议上,王兴提出在第二个十年他作为CEO会更多关注的三个新方向——食杂零售、国际化和科技。其中,科技方向上王兴提出,美团希望抓住这一次的AI机遇,建设大规模、全品类、有纵深且生态健康的本地商业系统。
美团为何如此疯狂投入科技?答案就在其本地生活帝国的基因里!配送、餐饮、酒店……哪个场景不需要自动化、智能化?投资人形机器人,是美团提升现有业务效率的利器,更是打开未来无限想象的钥匙。
不过,在战略执行的实操层面,相比于阿里、腾讯、百度等同类的互联网公司,美团自身在AI、大模型的进展并不明显。迄今为止,美团既没推出像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线上AI应用,也无类似GPT这样的通用大模型,这也是美团在上一轮AI投资的短板。
为此,除了加大投资之外,美团也成立了自己的机器人研究院,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11月29日,深圳市美团机器人研究院正式成立,美团副总裁、无人机业务负责人毛一年任美团机器人研究院理事长兼院长,领导负责美团机器人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试图以更加理解行业的身份参与到这场角逐中。
▍阿里:模型筑基,具身智能生态投资加速
阿里投资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的意愿也非常强烈。2024年10月16日,阿里参与了星动纪元近3亿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2024年7月15日,阿里参与了通用机器人公司逐际动力的A轮战略融资,金额在数亿元人民币,这也是阿里第一家投资的机器人公司。
同时,阿里旗下的蚂蚁集团则不仅对宇树、星海图、灵心巧手等具身智能产业链多个环节的项目展开股权投资,还躬身入局,成立了专门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的子公司蚂蚁灵波科技。此外,前阿里达摩院机器人实验室负责人陈俊波博士在2023年创建有鹿机器人,同年联合阿里云通义千问共同发布了具身智能大模型LPLM-10B。
作为国内最大的云和AI基础设施供应商,阿里云在具身智能的大模型方面有着颇多沉淀。阿里云智能集团资深产品解决方案总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解决方案负责人魏博文在论坛上指出,阿里云底层平台可以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并拥有数据清洗、数据拆分、数据标注等能力以实现更高效的多模态数据处理分析,也方便了具身智能模型的训练和推理。
外界认为,相较于智能辅助驾驶,具身智能领域的数据体量并不庞大,阿里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在过去几年里已经通过千卡、万卡规模算力集群承载了智能辅助驾驶的端到端大模型数据产线和模型训练,陪伴了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这种能力可以很好地延伸到具身智能产业上。
就具身智能模型而言,阿里云智能集团飞天实验室科学家胡露露就指出:当前大模型本质上是基于对信息的压缩和表达,推理模型的诞生,显著地增强了大模型在代码、数学等问题上的能力,而再将Agent能力叠加到模型上后,会显著地增强模型处理长链路复杂任务的能力。
由于阿里拥有全球领先的通义系列大模型,并逐渐将文本模型、语音模型,以及多模态模型逐渐开源出来,社区也有大量的基于通义大模型的具身模型诞生,这些模型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具身智能领域,成为阿里布局该领域的重要一环。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的一场分论坛上,阿里云通义大模型业务总经理徐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将阿里云发布通义千问Qwen模型家族中新一代端到端多模态旗舰模型Qwen2.5-Omni放到具身智能产业中,让更多的硬件设计更加智能。
据悉,阿里云无影团队在2024年就一直关注具身智能行业,并在今年年初对外发布了基于RTX 5880 ADA显卡的专业工作站。据阿里云智能集团无影事业部产品解决方案总监郑芳友介绍:通过无影专业工作站,具身智能团队可以快速在云端构建可视化开发环境,在这一开发环境下完成数据标注、训练参数调整,并可以与云上训练集群高效互动,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相较于传统开发模式,以往需要两三天的开发工作,基于无影专业工作站的全线上开发流程,现在只需要2-3小时就能实现。
基于全球领先的通义SOTA开源模型能力、智算基础设施的先进技术和规模优势,以及历经智能辅助驾驶磨炼的平台和工程能力,阿里云有望帮助具身智能企业用成本换速度、用品质提速度、用经验赢速度。
▍巨头混战:百亿资本涌入,谁是最终赢家?
京东、美团、阿里等企业的机器人军备竞赛,只是中国科技巨头抢滩人形机器人的一个缩影,目前腾讯、百度、小米、字节跳动等无一不在积极落子,这些企业本质上都是在用互联网时代的积累,豪赌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的下一个十年。
巨头们为何砸下百亿重金?答案很简单:当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线,当具身智能从概念变成日常,人工智能的飞跃,已经让人形机器人不再是科幻,这场始于投资版图的争夺,终将在技术落地的效率与场景渗透的深度中见分晓。
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一旦突破商业化瓶颈,这个市场将大得无法想象,而谁能率先掌握核心技术、打造爆款应用、构建完整生态,最终在配送、服务、家庭等万千场景中建立起新的规则,谁就能在未来智能时代占据制高点,率先叩开 "物理世界智能化" 的大门。
这场关乎未来的钢铁对决,如今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