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那个从大城市打工回来的发小,现在自称主理人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周琳 贝塔商业 时间:2025-07-25 12:25:10
那个从大城市打工回来的发小,现在自称主理人

贝塔商业

最近,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主理人。

说不上哪里不对劲,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主理人这个词,已经不是在潮流品牌、艺术展或咖啡节上才会出现的身份了。它已经下沉到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尤其是那些从一线城市退场的县城创业青年。

主理人,不只是一个称谓,它成了一种姿态。和一层体面滤镜,也是一种还没彻底放弃折腾的证明。

可惜,这种证明,正迅速变成网络上的笑柄。

手机刷了一圈,才发现主理人这词早成了社交平台上人人调侃的对象。有人说是个体户披着高贵人设,也有人说主理人就是爱涨价的代名词,甚至还出现了整顿县城主理人的段子。

可要真说起来,那些在县城做咖啡、开服装店的年轻人,未必就是装模作样。他们可能只是没能留在一线,也不想就此认命,用主理人这个词,给自己的选择留点体面。

我们习惯了用调侃的语气看待这些人,但或许也可以试着换个视角去理解:他们到底在坚持点什么?

当主理人逃离北上广县城接住了他

你好,我是菜鸟驿站主理人。这句梗已经成了全网笑话。

从前,主理人是城市潮流语境里的身份标识,往往和买手店黑胶唱片风格酒馆这些名词一起出现,是某种审美自信和独立品位的象征。而现在,在县城的朋友圈、文旅宣传、甚至家政门店里,主理人突然成了一种人人都能套用的称呼:听起来有点洋气,也不那么落地。

于是,全网开始群嘲:开奶茶店也叫主理人,做气球布置的也叫派对主理人,县城的小咖啡馆动辄写上请提前预约,限量供应的标语,不说卖的是咖啡,还以为是搞行为艺术。更别说那些短视频里经常出现的情节:冷脸接客、规则繁多、价格离谱,还要附赠一堂关于生活方式的教育课。

但有时候,调侃背后也藏着现实。

主理人这三个字,有时候不是为了显得高级,而是为了不那么掉价。

它不是什么身份标签,更像是一块遮羞布,挡住那点在城市没混出来的体面,也遮住回到县城时不甘心就此认命的自我怀疑。

对很多人来说,主理人不是一种身份升级,而是一种过渡姿态。既不愿彻底躺平,也还想在生活里留下一点讲究。

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75%的县域主理人是90后,多数有城市工作或留学背景。他们不是没见过更高的审美,只是没能继续留在更贵的地方。县城,是他们退回来的选择,也是他们重新试图表达自己的空间。

而一些地方政府其实也看得很清楚。

比如佛山就曾评选500名掌门人,文件里虽然不用主理人这个词,但意图类似:希望这些熟悉本地又懂点设计的人,带动一批不那么传统的县城生意。

他们也许不是在推动什么消费升级,但确实让县城生活有了些许不同。比如过去没人喝的咖啡,现在有人开始点一杯了;没人拍照的街道,也开始有了些打卡的年轻人。

不是精致生活的下沉,也不是什么新消费的起点。

只是那些没法在北上广继续打拼的年轻人,回到老家,还想保留一点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而已。

有些人看不起这群主理人,但他们至少没有完全放弃自己。

嘲笑主理人之前,不如看看他们在做什么

我们当然能一眼识破那些蹭热度的主理人。

视频里的健康生活主理人,其实是卖轻食外卖的;派对主理人,不过是气球布置工;有的三家主理人,看起来像创业奇才,其实就是爸妈家纺店的接班人。

他们的共同点是:标签写得很文艺,现实里累成狗:骑三轮送货、自己进货、拆快递、搞促销,朋友圈发的可能是生活方式,但抖音视频里全是打工日记。

甚至可以说,他们所谓的主理人身份,根本就只是一个账号简介里的噱头。

但反过来看,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自我要求?

在社交媒体人设即生意的环境里,谁不在打标签?我们习惯了互联网赋予一切意义,主理人这个词,也只是其中一种包装方式而已。

更何况,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比一线城市更复杂的县域逻辑:熟人社会、人情账单、性价比主义、文化滞后县城的生活节奏、消费者习惯、对调性的反应,都和大城市完全不同。主理人们一开始也试图复制一线玩法,但很快发现那一套并不好使。

比如我看到有一家咖啡店,原本也搞预约制、低消门槛,还印着精致的豆种介绍,结果被骂拿捏人,最后改成谁来都能坐下,边喝咖啡边打印材料,顺便给学生复印作业。

一个原本要卖生活方式的店,最终成了社区服务站。却也意外活了下来。

这不是投降,而是适应。

你会发现,真正能在县城活下来的主理人,不靠规矩立人设,也不靠价格显高端。他们没把主理人当标签,而是当一门手艺在做。

他们不解释自己,不讨好评论区,也不介意被误解。

因为在县城这个语境里,能留下来的,从来不是最潮的,而是最能改良和适应的那批人。

真正活下来的,不是最懂生活方式的人,而是那些最早放下身段、重新理解生活的人。

主理人不重要,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我们处在一个特别容易解构的时代。

曾经红极一时的新中产品牌,如今变成库存清仓;那些讲求审美、生活方式的消费主张,被便宜又大碗击溃。人们不再愿意为姿态买单,甚至会下意识地攻击一切看起来太装的存在。

主理人就撞上了这个风口。它成了人设崩塌、生活贬值、消费理性回潮的集体出气筒。

但如果我们能抽离嘲笑的情绪,去看那些真正扎根在县城里的年轻创业者,会发现他们其实在悄悄重塑一个更真实的商业图景。

比起传统夫妻老婆店,他们更关注细节:装修干净、细节讲究。他们不再一味靠亲戚朋友撑场子,而是用社交平台、短视频引流,在同城打造私域。不盲目追求规模,但对产品和体验有自己的坚持。

他们虽然叫主理人,但干的是自己又当设计师又当采购的苦活儿。他们虽然模仿城市逻辑,但知道县城只有人情和性价比才是王道。

更重要的是,他们能留下来。

数据显示,2024年主理人创业的平均启动成本仅12.7万元,是县域最主流的轻资产创业方式。返乡青年的项目留存率,甚至已经高于一线城市的初创公司。

如果说老板这个词强调的是身份地位,那么主理人至少代表一种态度:愿意亲自打理、亲自负责,有点追求,也不怕辛苦。

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正是县域商业正在经历的基因重组。

不是每一个主理人都能翻身,不是每一间店铺都能撑过三年。但比起那些默默关掉卷帘门的门店,这些自称主理人的返乡青年,至少在努力让这片土壤重新生长出点什么。

据人社部发布的《2024年返乡创业发展报告》,过去三年,全国返乡创业人员累计超过1220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占比超过六成。他们中绝大多数来自新一线或一线城市,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专业经验,最终却选择回到县城、小镇,开启主理人式的创业尝试。

这些年轻人有很大一部分,并非混不下去才回家,更多时候,是在权衡生活成本、家庭责任和人生节奏之后,主动做出的选择。

毕竟,一线城市给得起远方的梦想,但未必给得起踏实的日子。而县城虽然慢,却能让人亲手抓住一点成就的实感。

说到底,如果县城老家能承载一个人的梦想,谁又真的愿意去远方呢?

结语:褪去滤镜之后主理人只是一个起点

我也有问发小,为什么不直接叫老板,他笑着说:老板太土了。

我懂他的意思,也许主理人听上去像是装腔作势的一种说法,但在他嘴里,它是一种自我提醒:对这门生意要负责,要亲力亲为,要有点讲究。

县城主理人真正难的,不是端着姿态,而是怎么在讲究和接地气之间找平衡。

一方面,他们想把在大城市学到的审美、品味带回来;另一方面,又得面对本地人的实际需求:讲性价比、讲熟人关系、讲实用。

主理人这个词,也许有一天会被别的说法替代,也许在热潮散去之后,真正能留下来的,不是那些把风格挂嘴边的人,而是那些愿意弯腰刷杯子、认真听顾客讲需求的店主。

他们的店可能不大,牌子也不响,但该讲究还是要有点讲究的。

你说叫老板也行,叫主理人也好,说到底,他们就是那种:还想认真做点事的人。

就这一个心气,已经不容易了。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