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商业观察
7月22日,诺泰生物()的股票简称正式变更为ST诺泰。开盘后股价应声下跌,午间报收39.28元/股,跌幅4.15%。而它的保荐机构南京证券()同样未能幸免,股价同步下行。
这场风波的源头直指诺泰生物2021年年报的虚假记载。根据证监会调查,2021年12月,诺泰生物向浙江华贝药业转让药品技术,确认3000万元收入。然而浙江华贝既无支付能力,也不具备应用该技术的实力。更关键的是,浙江华贝支付的技术转让款最终竟来自诺泰生物对其的增资款。这场左右手互倒的把戏,导致诺泰生物2021年虚增营收3000万元,虚增利润2595.16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20.64%。
虚假的报表,真实的融资
当这些造假数据被写入2023年可转债发行的《募集说明书》时,问题性质进一步升级。诺泰生物通过这份包含虚假财务信息的文件,成功发行4.34亿元可转债。这种将虚假年报数据直接导入融资文件的行为,被证监会定性为公开发行文件编造重大虚假内容。
监管重拳随之落下:公司被罚4740万元,实控人赵德中个人被罚1300万元,多名高管也分别领罚。这纸罚单不仅让诺泰生物戴帽,更让市场开始重新审视其保荐机构南京证券的责任。
保荐人的点金术与瑕疵
南京证券在诺泰生物项目中收获颇丰。2021年IPO时获得6638.54万元承销保荐费,2023年可转债发行又入账566万元保荐费。然而当诺泰生物因财务造假被重罚时,人们发现南京证券的保荐项目瑕疵远不止这一单。
近十年间,南京证券保荐的公司频频爆雷:奥联电子董事长履历造假、新开普定增信披违规、昊志机电高管操纵市场、神雾节能财务造假这张长长的名单背后,是南京证券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职责的屡次失守。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南京证券自身的业绩却如过山车般起伏。2024年归母净利润创下10.02亿元新高,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上升5.3%。但亮眼业绩背后,公司及分支机构近年收到十多张监管罚单,原董事长步国旬更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监管与收益的钟摆在南京证券身上划出令人深思的轨迹。
造假企业的两面人生
而处于风暴中心的诺泰生物,正展现着矛盾的两面。一方面因财务造假被ST,另一方面却交出了亮丽的业绩单:2024年营收增长57.19%至16.25亿元,净利润飙升145.94%;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预计增长32%-45%。
公司所处的赛道确实炙手可热作为多肽药物原料供应商,它踩中了GLP-1减肥药爆发的风口。其制剂业务中,奥司他韦胶囊单品种2023年就贡献1.8亿元收入。诺泰生物在公告中强调: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均在正常有序地开展。
但这份岁月静好难以掩盖法律风险。去年10月,诺泰生物及实控人赵德中因涉嫌信披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尽管公司自查称可能涉及2021年度技术转让事宜,但四季度以来始终未见调查进展披露。目前已有法律界人士明确表示,符合条件(2022年4月28日至2024年10月23日期间买入且2024年10月24日仍持有)的投资者可依法索赔。
当诺泰生物在ST首日股价下挫时,南京证券8.35元/股的午盘价同样泛着绿意。这两家企业的命运在资本市场的监督体系中形成微妙共振一家因造假被罚没4740万元,另一家却从其问题项目中获得超7200万元收入。
诺泰生物在公告中承诺:将不断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信息披露质量。而南京证券2024年年报中的风控宣言仍墨迹未干。资本市场的信任重建远比造假复杂,当ST诺泰的投资者计算着索赔金额,当南京证券的股东看着业绩报表,他们都在等待下一个监督周期的答案。 毕竟在金融市场的天平上,4740万的罚单与7200万的保荐费,衡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