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才凤艳 | 借一双AI慧眼洞悉人的行为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陆辰风 文汇报 时间:2025-07-25 22:17:54


AI为理解行为机制提供新路径

——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数字化管理决策实验室副主任才凤艳

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中,AI已经悄然嵌入进了许多决策过程。

打开手机,它会为你推荐电影、推送新闻、匹配朋友,甚至提示你该运动了。它是谁?是AI。

接下来,重点来了:请问你是否真的会看它推荐的电影、读它推送的新闻、添加它为你匹配的朋友,甚至换上跑鞋夺门而去?

在才凤艳教授看来,“这个问题,不仅关乎技术发展,更关乎我们如何重新理解‘人’的行为”。


当AI成为洞察人性的新助手

那么,AI真地理解人类吗?又或者,它只是学会了“预测”人们下一步会做些什么?作为消费者心理、行为与决策研究领域的专家,才凤艳认为,当人们发现AI不再只是技术工具,而开始成为洞察人性的新助手时,我们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视角——AI与人的行为机制。

何为行为机制?请不要被这个看似“高冷”的学术名词吓退,它描述的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情境反应与社会影响。比如说,我们为什么更容易在朋友的影响下购买某件产品?为什么面对可能的损失时,我们反而更容易做出冲动的选择?这些“看似随机”的行为,背后往往藏匿着可被解释的模式。

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理解行为机制一直是个核心问题。在十几年的研究工作中,才凤艳也和前辈一样埋头于问卷、访谈和控制实验,然后一层层揭开人的决策逻辑。虽然这些方法精准,但才凤艳并不否认其样本小、成本高、情境控制有限的弊端。

AI的应用,能为她的行为机制研究带来新突破吗?如果确有突破,又何从谈起呢?

才凤艳的回答简洁明了,“人工智能并不能取代人文科学的思考,但它提供了新的‘眼睛’和‘工具’——它帮助我们看到更广的数据、更细的行为、更复杂的系统”。

AI能从大量数据中识别出隐藏其后的模式。购物平台可以根据你浏览的商品、停留时长,猜测你更可能购买哪款商品;社交媒体能通过你的点赞与评论习惯,判断你偏好的情绪内容;甚至AI招聘系统会尝试评估你的性格倾向与稳定性。

然而,很快才凤艳发现,虽然这些系统能预测你“会做什么”,却未必理解你“为什么这样做”。它们擅长模式识别,却不一定看得见背后的情感、动机、价值观。在她看来,这恰是社会科学可以与AI形成互补的地方。在关于客服选择的研究中,才凤艳带领团队做了一系列实验来探索其背后机制。

提供三个全新的探索路径

AI能否以及如何帮助研究者探索行为机制呢?综合AI技术在消费领域的运用实例,才凤艳认为,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AI为其提供了三个全新的行为机制探索路径:

首先,AI可以从用户的微表情、语音语调、行为路径等非结构化数据中,挖掘出更微观的、传统研究难以捕捉的“细节变量”,为行为机制研究提出全新的假设线索。

其次,要理解行为机制,仅发现模式还不够,更需要探索因果关系。AI正逐渐参与到行为实验的设计与动态调控中。以健康行为干预为例,才凤艳团队在研究中利用AI对慢性病高风险人群进行不同风格的提醒,进而比较哪种风格的提醒更为有效,并检验“情绪调节”和“社会规范”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他们发现,这种“数据驱动的实验设计”不仅更加高效,也更具个性化,有助于在真实世界中验证理论的适用性。

最后,在个体研究层面,AI可以帮助构建用户“数字画像”,动态追踪其行为反应,用于模拟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可能行为路径,从而测试行为反应机制。在群体研究层面,才凤艳团队利用AI构建虚拟的个体代理,赋予其行为规则,在模拟环境中观察群体行为如何涌现出宏观机制。

当被问及“社会科学研究当以何种姿势拥抱人工智能”时,才凤艳说:“社会科学拥有理解人性的深度,AI能提供观察人性的广度。当两者携手,我们不再仅仅是在预测行为,而是在共同探索人之所以为人的机制。”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