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胡志丁 | AI能打通地缘研究“任督二脉”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陆辰风 文汇报 时间:2025-07-25 22:18:58


AI能打通地缘研究“任督二脉”

——访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地缘环境智能计算实验室主任胡志丁

人工智能这一新兴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为区域国别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志丁长期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主要聚焦世界地理与区域地理领域,特别关注国家地缘政治维度。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他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谈了对人工智能赋能区域国别学的学术理解。


突破现代学术分科体系的局限

胡志丁说,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首先是学科背景与研究范式转型。在人文地理的具体研究实践中,胡志丁曾对缅甸、日本等国进行过系统考察。传统意义上的世界地理研究,要求学者全面掌握研究对象国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结构、产业布局等人文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更深层次的城市体系、工业基础、交通网络、对外经贸关系乃至政党政治动态。这种综合性研究天然具有跨学科属性,需要融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出现前,这类研究完全依赖于学者的人工积累:通过研读各国档案文献、学术专著、研究报告等纸质材料,逐步构建知识体系。这种研究模式导致学界形成了特定的学术分工。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员多具有西欧北美留学背景,该校形成了欧美区域的研究优势;浙江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则基于各自历史积累、学科传统,在非洲研究方面具有特色。这种“术业有专攻”的现象,本质上源于研究者难以在短期内消化多国别、多领域的海量信息。

胡志丁表示,当前学术研究面临结构性矛盾。历史学与地理学本为姊妹学科,但在现代学术分科体系下,不仅两个学科渐行渐远,即便在人文地理学内部,也分化出城市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等细分领域。更为严重的是研究要素的割裂。在传统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下,学者往往只关注特定要素,如国际关系学者研究权力博弈,经济学者分析贸易数据,如此细分则难以形成对国家或区域的整体性认知。

他的研究课题“从世界地理到国别地理环境研究”,正试图突破这些局限。以中美关系为例,传统研究或聚焦贸易争端、科技竞争、军事等因素,但实际上的有用研究需要构建能整合自然地理基底、产业发展阶段、政治制度特征、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维要素的分析框架,特别是,要在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理解全球地缘环境变迁对国家行为的复合影响。

“人类智能+人工智能”的协同

在人工智能辅助研究方法层面,胡志丁表示,必须建立及时、准确、有效的知识库,对本地部署的模型进行训练。

他选择缅甸作为首个案例,源于团队对该国十余年的研究积累。通过与历史学者的合作,系统整合了以下几类材料:缅甸通史、重要历史档案等基础文献,近二十年相关论文、研究报告等学术成果,新闻媒体报道、政府公报等动态信息,经济统计、社会调查等原始专项数据资料。这些资料过去需要人工阅读整理,费时费力。如今,都可进行智能处理,比如,开发文档解析工具,将扫描版文献暂时去掉图表和图片,大幅“瘦身”,转化为可检索的轻量化文本;再如,建立自动爬虫系统,实时抓取指定媒体的缅甸相关报道,设计知识关联算法,实现多源信息的交叉验证。

基于上述准确及时的资料库,团队就可以开展应用研究,开发分析模型。比如地缘风险评估模型,量化分析政治稳定性、外交关系等指标;关系网络模型,可视化监测国家间互动关系;趋势预测模型,可以基于历史数据的动态推演。相较于传统研究方式,新方法显现出显著优势。重要政策变动或突发事件发生后,知识库能在24小时内完成基础分析。原本需要团队分工跟踪的领域,现在可通过智能监测实现。

在技术应用过程中,胡志丁也发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比如,信息茧房提醒我们,算法可能强化已有认知偏见;网络可获取信息与实际社会状况存在偏差,由此会产生数据代表性问题;如何界定自动生成的“知识”的学术责任,引发学术伦理边界的讨论。胡志丁强调,这些挑战提示我们:智能技术是研究工具而非替代者,学者的专业判断仍是核心。他们的研究实践表明,理想的研究模式应该是“人类智能+人工智能”的协同体系——机器负责信息处理的基础工作,研究者专注于价值判断和理论创新。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