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上海的这场科技盛会,为什么一票难求|上观时评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柳晴雪 上观新闻 时间:2025-07-26 22:13:42



01

在这个没有任何演唱会要召开的周六,上海浦东新区世博展览馆附近,又“堵”上了。

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这个看起来很硬核、很不接地气的顶级科技盛会,却引起了一阵观展热潮:社交平台上,观展通票已经一票难求,不少提前买到票的观众,高兴地晒出了自己的入场资格。还有人说,自己的投资人朋友,到现在还没有票。

一个科技展会,为什么会吸引这么多人,甚至在普通市民中也一票难求?我决定亲自去看看。

26日下午两点,我来到世博展览馆准备入场时,即使已经有所预料,但依然被排队入场的阵势惊到了:场馆外已蜿蜒近百米的进场队伍。旁边的观众忍不住嘀咕:“是这样进场吗?算了,这么多人,跟着人流走吧!”

一进场,就看到不少采购团,举着标志牌,在展台前仔细逗留。不少热门品牌的展台前,也已经排起了队伍。

“大会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吸引了800余家企业参展,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展会”这样的官方信息,有了真切的实感。

来到现场的观众,除了体验前沿的科技外,不少人还提到了一个共同的名字:Geoffrey Hinton(杰弗里·辛顿)。熟悉一点AI发展历程的人,应该对这个名字不陌生。他是AI领域开创者之一、2018年图灵奖得主、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被誉为“AI教父”。

有人说,自己就是冲着他要发表主旨演讲来的。辛顿因为身体原因,公开露面的次数已经在减少。这次来上海,是他首次来到中国。


而就在开幕前一天,一张Hinton和全球顶级AI专家的合影在AI圈广泛传播。

这张照片拍摄于《AI安全国际对话上海共识》的签署现场。Hinton与姚期智等20余位全球顶级AI专家共同发布了这份共识。共识呼吁各国加强在AI对齐与安全方向的基础研究投入。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Hinton就已经看到人工智能发展可能性。而在AI发展到如此规模的今天,人们同样好奇这位“盗火者”教父,会对未来有怎样的预视。

02

这次Hinton来到上海参会,主要的关切聚焦在人工智能的风险和安全上。

AI风险其实并不是个新鲜的议题,甚至在技术诞生之前,各种讨论乃至衍生的科幻电影就没断过,数据安全、算法偏见、深度伪造等词汇,人们早就不陌生了。

但仔细看完Hinton的发言,我觉得我可能想简单了。从他极其严肃和认真的描述来看,AI的潜在风险,可能比我们之前所认知的严重得多。这种风险,不是简单的内容创作层面的,也不是个体权利或社会道德层面的,而已经上升到关乎整个人类生存的高度。

这绝非杞人忧天。作为行业内的专家,Hinton非常清楚地知道,人类很快就能创造出比人类自身更聪明的AI,这只是时间问题。一旦AI能够自主思维和行动,它就会想要更多生存,获得更多控制权,极有可能会反向控制人类,甚至会说服或操控人类不要“关闭”它们。

真到了地球上的顶级智能体不再是人类那一天,那人的处境会怎样呢?Hinton的答案是:不妨问问鸡的生存体验。


让很多人不解的是,虽被称为AI“教父”,Hinton似乎一直对AI的未来持有某种悲观态度,比起技术带来的发展红利,他更多的担心在于技术失控。早在十年前,他就警告,人工智能的学习速度将超越人类。2022年,他悲观地表示,人类可能无法阻止AGI(通用人工智能)。

但显然,所有人都知道,真正彻底的“关闭”AI是不可能的,它越是发展,就越能为几乎所有行业提供帮助并进一步提升人类的生产力。如果想要破解这组悖论,如果人类想要生存,就必须找到办法训练AI,而不是让AI消灭人类。

说到底,这是一个如何“既要发展,又要安全”的问题。用Hinton的话说就是:如何找到办法,让比人类更加聪明的AI能稳定地“站在人类一边”?

他的建议是,全球应该像上世纪防止核战争那样,建立一个全球性的AI安全研究机构,各国共同参与,研究如何训练已经非常聪明的AI,让它们不想统治世界,而是乐于担任辅助角色。

这是一种技术与伦理分离的发展路径。也就是说,向善与向智应当是独立的两件事。用个形象的比喻:教孩子做好人与教孩子考高分,应该由不同的老师分开训练。

这既符合各国共同利益,也可能是人类留给自己的最现实的出路。

再说两句题外话。虽然Hinton此番是首次来到中国,但他的家族其实早就和中国渊源颇深。他本人对人类社会的强烈现实关怀,很大程度上也受其家族影响。只不过,他深耕了大半辈子的专业领域是在人工智能。

Hinton来自一个“五世科学不衰”的学术世家,他的曾曾祖父是布尔逻辑和代数学的创始人、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布尔逻辑后来成为现代计算机的数学基础。

布尔有个曾外孙叫韩丁,写过反映中国土改的纪实文学《翻身》,被周恩来称为“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老朋友”。韩丁的妹妹寒春(也就是Hinton的姑妈),则是一位核物理学家,是极少数参与过曼哈顿计划的女性之一。

冷战前,寒春来到中国,第一站就是上海。后来,她和丈夫长期定居中国,干脆入了中国籍,帮助中国改造提升农业技术,夫妻俩在中国育有两儿一女,长子任教于对外经贸大学,说一口流利的中文。

03

而Hinton在这个时间来到上海,天时地利人和,无一不合。

在ChatGPT、DeepSeek接连发布、升级后,大语言通用模型已经越来越深入普通人的生活,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感知,前所未有的现实和强烈。

通用模型之外,AI对工业生产领域的影响,也在空前地加深。根据Bizwit数据,2023年人工智能在中国制造业应用的市场规模约为56亿元,从2019年起,市场规模增长率将持续保持在40%以上,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41亿元。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讨论AI、研究AI、感受AI的迫切性,也同样地在提高。

而上海,则已经为世界人工智能的领先者们,做好了准备。


不妨来看组数据:今年一季度,上海市规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180亿元,同比增长29%,利润增长65%。在大模型垂类应用方面,上海目前累计有82款大模型通过备案,数量全国居前。

在这些优势条件加持之下,企业更容易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应用,在迭代快速的AI江湖中杀出血路,抢占先机。

这个技术转化的过程,虽发生在上海,但并不局限于此。

人工智能是一项全球的事业,需要汇聚全球的人才和智慧力量。这恰恰也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连续在上海举办8年的深意所在。

上海是深度链接全球的都市,具有汇聚全球资源要素的优势。今天的上海,全市AI人才规模近30万人,约占全国的1/3,徐汇有“模速空间”聚焦大模型,浦东有“模力社区”瞄准具身智能,已形成“一西一东、一软一硬”的差异化格局,这都为人才等要素集聚提供了条件。

到2025年底,上海力争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建设3至5个大模型创新加速孵化器,建成一批上下游协同的赋能中心和垂直模型训练场。这必将吸引更多有志于此的国内国际人才进驻。

仅有技术研发优势和丰富的产业生态,还不够。如前所述,AI治理是当前业界十分关注和极为紧迫的议题,这恰恰也是上海的另一重优势所在。

上海向来以出色的城市治理能力著称,在AI领域,这表现为精细化的应用风险管控。而上海丰富的产业应用,也为AI治理提供了更多的测试场景,积累了更多经验。

事实上,重视治理一直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特色。从第二届起,治理主题论坛成为固定环节,去年大会还发布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今年开幕式上,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启动成立,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合作倡议发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发布。

从理念到行动,层层递进,上海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就在26日,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这是推动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促进人工智能向善普惠发展的重要实践。初步考虑该组织总部设在上海。

我想,这也是Hinton愿意选择在上海表达关切,发出呼吁的原因之一。

原标题:《上海的这场科技盛会,为什么一票难求|上观时评》

栏目主编:简工博 题图上观题图

作者:解放日报 顾杰 林子璐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