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数字人占领直播间,真风口还是伪需求?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唐云泽 TechWeb 时间:2025-07-27 18:09:49

今年618期间,罗永浩的“数字人”形象在百度优选进行了长达7小时的直播带货。据百度电商官方数据,这场直播的观看人次超过130万人,GMV突破5500万,其中,有1/3的产品销量超过了罗永浩5月底的直播。

直播结束后,后续的影响力仍在发酵,不少人对数字人直播的模式寄予厚望,甚至认为这有可能成为AI的下一个大规模落地场景。

事实上,早在三四年前,数字人直播就已经开始在市场上涌现,根据艾媒咨询,2022年一年,虚拟主播(数字人)企业注册增加数就高达948家,增速为68%,相当于2024年店播增速的三分之二。

但需要注意的是,罗永浩的数字人,在某种程度上是行业里的一个例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数字人的直播数据其实是远低于真人主播的。

典型的例子,2022年,虚拟主播“我不是白吃”连续三个月带货,GMV才突破千万,低于市面上大多数腰部主播;而23年抖音推出的虚拟形象令颜欢,也在上线9个多月后,悄无踪迹,目前的粉丝量逐年下降。

造成这种落差的原因,主要是技术瓶颈与商业逻辑的差距。当前数字人虽能实现基本话术输出,但在互动应变上仍显僵硬。真人主播能根据弹幕实时调整讲解节奏、回应突发问题,而数字人面对复杂提问时往往答非所问,难以建立真实的情感连接。

罗永浩数字人直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其真人IP的积累与成熟的选品体系,并非数字人技术本身的普适性胜利。

从多年前企业扎堆涌入,到如今多数数字人黯然退场,直播里的数字人,就像当年的虚拟主播风口一样,正在经历从概念狂欢到现实落地的阵痛。

01

数字人直播间涌现

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所谓“数字人”主播,是指那些参考人类外貌、心智等特征,所创造出的虚拟人物形象。除了像罗永浩这样基于名人打造的数字分身外,还有一些是基于定制化需求,打造的原创虚拟角色,比如欧莱雅和花西子的虚拟形象代言人“M姐”和“花西子”。

就目前来说,市面上大多数的数字人直播产品都属于后者,这种定制化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商家只需要花费数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就可以获得一个定制款的数字人。根据百度智能云的案例显示,某餐饮企业使用数字人进行了6个小时的直播,但成本仅为真人直播的15%。

与真人主播每次都需要重新支付费用不同,数字人往往意味着一次性投入后,后续几乎不需要额外支出,从而大大节省了成本。

除此之外,数字人在直播稳定性上也具有一定优势。相比于真人主播最多能够维持七八个小时,数字人则能够不知疲倦的持续工作,而数字人稳定的“人设”,也为商家规避了主播频繁塌房的风险。

尤其在店播需求逐渐上升的背景下,消费者对主播的流量、直播节奏等要求明显降低,转而更关注主播对于产品性能、功效等信息的精准度。在本地生活、服装、酒企、财税、仓储等领域,许多主播甚至不需要与用户进行过多的互动,而数字人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市场需求。

除此之外,AI技术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数字人的应用。

早在2023年,B站UP主@-LKs-就尝试克隆自己的数字人,但由于人物动作僵硬、画面卡顿等,受到了不少网友诟病。而在此次罗永浩的直播中,这种问题显然得到了不少解决,部分网友在观看完直播后,表示数字人在动作、语调上都表现得非常自然。

正是以上种种“好处”的叠加,使得过去一段时间,商家们开始先后涌入数字人直播,而数字人也确实在部分领域给商家带来了增长。京东官方数据显示,数字人的平均转化率为10%,尤其表现在闲时直播转化率上,比之前提升了30%。

02

数字人能代替真人吗?

事实上,一项新兴技术的出现,往往在初期伴随着市场的短期空白,给人以行业发展潜力巨大的错觉。

现实情况是,数字人在直播效果、情绪带动、与用户互动等方面,依然无法与真人主播相媲美。而商家在使用数字人直播过程中,还会面临平台管控、技术维护等多重问题。

典型的例子,今年上半年,就有不少商家表示,自己花费数万元购买的数字人产品,在开播不到一个月之后,就因为“直播违规”被平台封禁了好几次。

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平台在对数字人的推广中,显得较为谨慎,对平台注册、有真人驱动等规则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数字人产品上的不成熟,导致直播平凡出现内容长时间重复,直播形象没有辨识度等问题,难免被平台判定为是录播或者撞脸。

这也意味着,并非所有商家都能复刻罗永浩直播间的技术效果,商家在生成数字人时,仍然面临一定的技术门槛,而且数字人也并非一劳永逸的生意,商家在购买之后仍需持续更新和维护。

与此同时,从用户角度,数字人直播还远不能达到真人直播的效果,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数字人产品,依然存在面无表情、动作僵硬、声音和口型不对齐等问题。而数字人翻车卡bug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前段时间就有网友发现,在直播间发送有“开发者模式”的评论后,不管多么离谱的要求,数字人竟然都会按照指令执行,一度造成了直播场面的失控。

除了核心业务能力的缺失,数字人在直播时的情绪互动,产品的信任度上也大打折扣,离开了名人效应的加持,其在黄金时段的用户转化率,还是要低于真人主播。

以去年美腕推出独立数字人“一一”为例,虽然在反应和互动能力上,“一一”已经优于市面上绝大多数产品,但其流量数据仍然不到李佳琦直播间的十分之一。

而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数字人,只在人流量少的非核心时段开播,并且也只作为维持直播间活跃度、提供产品讲解的辅助角色,在流量号召力上仍不具备明显优势。

03

市场资源的再分配

尽管数字人直播目前的适用领域还较为有限,但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直播电商的资源分配。

最先受到影响的,是那些有着直接利益相关,且可取代性强的中小主播们。根据百度优选的618数据显示,平台头部商家主要采用真人与数字人混播的方式,而中小商家则更多采用纯数字人直播模式,这意味着,过去曾服务于中小商家的部分主播,已经被数字人取代。

相比之下,对于头部主播来说,数字人高在线时长、强内容垂直以及选品单一的特征,本身与他们的优势存在分异,因此目前并没有受到太大波及。

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像李佳琦、辛巴这样的顶级主播,是否有必要效仿罗永浩,推出自己的数字分身?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目前来看,除了罗永浩、刘强东等并非以直播带货为主营业务的人推出了数字分身外,尚未有头部主播涉足这一领域。

原因在于,这些主播在已经具备强大流量优势的情况下,转而使用数字分身,反而会降低自身的IP独特性,失去直播效果、情绪带动力强的核心优势,从而使得流量被分散化。

另一个原因在于,目前数字分身作为一个新兴产品,还没有足够完善的市场监管手段,如果头部主播将自己的数字分身授权给其他账号使用,很有可能会损害自身口碑,从而引发用户的信任危机。

切片授权就是一个典型的前车之鉴。近年来,许多头部主播通过切片授权,将视频录播的所有权转交给其他账户,但由于无法控制切片授权账号发布的内容,导致他们经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带货虚假产品,陷入虚假营销的舆论危机。

也就是说,数字人的涌现,实际上是在为商家节省开支的同时,将部分资金从腰部和中小主播,流向了提供数字人生成服务的大模型厂商。

目前来看,对于像阿里和字节这样以内容电商为主要模式的公司来说,数字人生成技术只是手段,如何利用数字人技术拓展面向商家的业务,持续扩充自身的商家底盘,才是他们推出这项业务的目的。

而对于京东和百度这样在内容电商上较为滞后的厂商来说,数字人则是借机打出差异化特色的潜在路径,也正因如此,两者在推广数字人上都表现的较为活跃。今年4月,刘强东就曾经以自己的数字分身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直播,而这次出圈的罗永浩直播,就是来自于百度优选。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月过去,关于罗永浩数字人直播的热议仍停留在搜索页面,而实际的热度和推广效果依然有限。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数字人直播的风还没刮起来,似乎就要退潮了”。

显然,尽管数字人直播确实有自身的应用场景,但对于商家而言,真人直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盘,如何将节省下来的成本有效投入到提升产品质量,才是构建产品护城河的关键。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