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英国诗人拜伦之女、英国女数学家埃达·洛夫莱斯为一篇关于分析机的论文进行翻译,并在注释中给出了计算伯努利数的运算方法——人类历史上第一段计算机程序由此在一位女性笔下诞生。
182年后的今天,当人工智能已经可以代替人类编写代码,女性在科技产业中又将何去何从?
7月27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AI女性菁英论坛在上海举办,以“AI向善她向新:数智女性的未来”为主题。业界、学界专家对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女性在科研等职业领域遇到的瓶颈与机遇等进行了深入讨论,为数智时代女性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截止到2022年,全球女性科技人员的占比已经增长至41%,但也存在几个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用一组数据,直观地展现了当前女性在科研领域受到的结构性挑战。一方面,学科分布失衡,在物理、数学和工程领域,女性占比明显偏低,比如物理领域,女性研究者仅占33%。其次,从国家及地区来看,日本、印度、埃及等国女性科研人员占比更低,尤其在日本,比例仅为22%。另外,女性获取科研资助的比例仅为37%,相较男性更为困难。
中国的女性科研人员占比则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达到了45.8%。“这是一个既让我们男同胞感到振奋,又能鞭策到我们的好消息。”薛其坤认为,中国女性如今已成为科技教育人才的主力担当,未来应当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破除瓶颈,将女性科技力量打造成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驱动力。
如何为女性打破瓶颈呢?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全国妇联第十三届执委王晓梅提出了具体的观点:投资于人。
“如果你投资了一个女孩的教育,就等于投资了一个家庭。”王晓梅表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通过教育、健康、技能的培训来提升个体的生产力,将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如果一个社区、一个国家将资金和资源投资于女性教育培训,将推动社会平等,带动社会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从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数智时代或将为女性带来更广阔的发展机会。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认为,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从软件系统到科学研究等领域,都将对女性更为友好。他快人快语地表示,自己经常使用AI辅助工作:“我现在也懒得写代码,经常使用大语言模型,告诉它我需要怎样的功能,让它帮我写一个算法。目前的成功率已经达到90%以上。”
一些行业、企业已经拿出实际行动来支持女性职业发展。南科大通过实行“教研系列女教师在准聘期内,每休一次产假,可申请延期一年的长聘评估一次”的政策,来降低孕哺期对女性教研人员的影响。蚂蚁集团在2012年就发起了“蚂上就业”AI就业平台,通过科技能力帮助了5万多名女性在家通过云上兼职服务获得收入。据有关报告统计,在中国的电商和直播等领域,数字经济已经创造了5700万个女性的就业岗位。
论坛现场还宣布成立全球数字赋能妇女发展交流合作中心。上海市副市长解冬出席论坛并致辞。
原标题:《数智时代下女性力量崛起,中国数字经济已创造5700万个女性就业岗位》
栏目主编:李晔
作者:解放日报 叶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