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DRC智库建言丨赵峥:在人工智能时代企业家的作用有何不同?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江紫萱 中国经济时报 时间:2025-07-28 10:19:07



■赵峥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并将其作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202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弘扬企业家精神,专心致志做强做优做大企业”,对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价值内涵和实践要求作出了系统阐释和战略部署。

人工智能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融合的速度不断加快。企业家作为企业的核心决策者与推动者,其角色既延续了传统时代的底层逻辑,又因技术变革被赋予了全新内涵。具体来看,人工智能时代的企业家,其领导决策、资源整合、组织创新等核心职能与传统时代一脉相承,但实现方式、能力要求、关注焦点因人工智能技术发生了深刻变革。企业家既是“战略掌舵人”和“资源整合者”,也是“技术洞察者”和“伦理守门人”,其作用发挥的底层价值逻辑与传统时代存在部分延续性,但技术变革催生了全新的角色定位与功能重心。企业家精神是一系列抽象的精神特质集合,是附着于企业家的“核心标识”。在人工智能时代,伴随着企业家作用的演化升级,也需要在传承传统企业家精神的基础上,将人机协同、科技伦理等持续嵌入企业家精神体系,强化并提升企业家精神的独特价值,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群体在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提升人工智能的驾驭能力

企业家精神的概念大体可凝练为创新、冒险、领导力等关键特质。其中,创新精神是企业家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开拓新市场的重要驱动力;冒险精神则表现为企业家敢于承担风险,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发展可能性的勇气;领导力则是企业家能够有效地组织资源、激励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的能力。在关于企业家精神的众多论述中,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关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的研究影响最大。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既是经济资源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更是一个创新者。经济增长是均衡稳态的,而企业家精神引领的“创造性破坏”,则可以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以及组织创新,打破经济稳态均衡、促进经济向前发展。从历史实践来看,企业家精神是内嵌于人的因素,尽管技术在不断变化,但拥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会充分发挥人性特质,“驾驭”技术并驱动技术为人所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与普及,与之前的技术变革有相同之处。但同时对一般意义上的“生产要素重组”速度更快,市场效率更高,也不断突破传统企业家的认知和能力边界。具体来看,一方面,企业领导者个体认知优势被削弱。当各类大模型对知识和技能信息的掌握,在深度和广度上逼近甚至超越个体时,企业家传统依赖的信息和经验优势将被极大削弱;另一方面,企业决策机制被重构。人工智能工具在实时分析海量市场数据、消费者行为、供应链动态和竞争对手情报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企业家过往依赖“直觉+经验”的决策方式,更容易被“数据+算法”驱动的智能决策所取代。

人工智能时代,重塑企业家精神,关键要充分认识和发挥企业家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学中干”和“干中学”,促使企业家成为终身学习者和技术驾驭者,在“冰冷”的数据、算法中体现企业家精神的决定性作用,将人工智能转化为拓展企业家能力边界的“利器”而非替代物。一是保持学习状态。企业家需要对人工智能技术保持高度敏锐和紧迫感,将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和技能作为终身任务。通过专业培训、技术社群交流、与专家合作等方式,深化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与理解。这一学习的目的,不是使自己成为人工智能技术专家,而是增强与技术对话的能力,准确评估人工智能对自身行业、企业发展的潜力与风险。二是注重培育“数据思维”。充分理解和掌握数据的价值、来源、质量和分析方法,同时避免陷入“数据崇拜”或“算法依赖”,在数据洞察与人类经验和直觉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三是加强非认知能力培养。在增强对人工智能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企业家的批判性思维、创新力和适应力等“软技能”,保持人类对技术的独特优势。

增强人机共生的管理效能

在组织管理理论中,高效的内部管理是企业创新的必要条件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体现。人工智能时代,企业组织管理更加转向扁平化、柔性化、灵活化,督促企业家适应时代需要,在“人机共生”的组织形态中塑造和发挥企业家精神。从当前人工智能对企业组织管理的影响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人工智能驱动的信息流畅通无阻,使得传统的金字塔式层级结构变得更加“扁平”。人工智能赋能一线员工,使其能基于实时数据和算法支持进行快速决策,而中层管理的“信息中转”和“控制”功能被极大削弱,倒逼着企业高层领导者大幅提升决策响应速度和灵活性。另一方面,企业组织管理流程智能化。例如,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智能筛选简历、VR/AR模拟训练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招聘、培训等环节,有效地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人工智能时代,重塑企业家精神,要注重推动企业组织形态进化,积极构建新型企业组织管理网络,加强企业人机协作能力的培养,推动“人机共生”共同提升组织效能。一方面,构建敏捷韧性企业组织网络。企业组织管理结构上,减少管理层级,推行网状或部落制结构。企业组织管理流程上,不断优化、自动化繁琐流程,释放员工精力。企业组织管理机制上,建立跨职能、自组织的项目团队,赋予其充分的决策权和资源,鼓励快速试错和迭代。企业组织管理手段上,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提升内部运作效率,让员工聚焦于创新和价值创造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培育人机协作型的企业人才队伍。着力促进企业用人理念从“雇员—雇主”向“人机—伙伴”转变。同时,重视“增量”人才优化,对人工智能人才进行引进与培养。加强“存量”人才培养,对现有员工进行大规模、持续的数字技能与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培训,增强员工与人工智能协作的能力。此外,领导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员工的情绪。企业家要主动倡导企业文化适配,以身作则鼓励员工在“人机伙伴”框架下开展工作,将人工智能视为“智能同事”,营造拥抱技术、人机协作的企业文化。

培育创新向善的生态土壤

文化是企业家精神培育和发展的根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舆论氛围、风险偏好等文化因素,深刻影响着企业家创业的意愿、创新的勇气和承担失败的韧性。从历史发展实践来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文化,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对探索未知的鼓励、对异想天开的包容、对失败的宽容以及对创造价值的尊崇,是培育企业家精神的沃土。当前人工智能正在深度解构与重构社会文化价值观,企业家精神的素质和发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一是企业“效率至上”文化面临“意义创造”的挑战。在人工智能不断代替简单重复性劳动的情况下,社会文化也更多的从“物质生产”转向关注“社会价值”,重视人类独有的创造力、情感共鸣、复杂问题解决和意义赋予的能力。同时,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带来了社会价值损失问题,比如算法偏见固化社会歧视、自动化剥夺就业机会等,企业家精神需要被赋予更强的伦理自觉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如何认识和挖掘“失败的价值”。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可以通过模拟预测和风险分析提高企业创新的成功率,但利用人工智能推动突破性创新,也伴随着更高的风险和失败率。这也需要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失败”的价值,挖掘“失败”过程蕴含的因果因素,而不是一味吹捧结果的成功。三是如何应对全球化协作与本土化适配的张力。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天然的无国界性,但其应用必须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才能更好地展现自身价值。这要求企业家需要更多具备跨文化的理解力,能够融入全球化技术浪潮并保持对本土文化的敏感性。

人工智能时代,重塑企业家精神,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促企”,以社会责任引领价值创造,培育滋养创新、宽容失败、引领向善的社会文化。一是大力倡导企业家的家国情怀与责任使命,树立企业社会价值标杆。推动企业家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强化“科技向善”的伦理引导与责任担当。将科技伦理纳入企业家培训、商学教育的必修内容,推广负责任的创新框架。二是培育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建立“失败—学习”的正向循环。加强舆论引导,通过社交媒体、文化活动等多种渠道,讲述成功企业家背后的艰辛探索和失败经历,突出其创新思维、坚韧品格和社会贡献。健全“失败经济学”支持体系,探索建立创业失败救济机制、完善个人破产制度、建设企业经验分享数据库,为创业创新失败者提供更多支撑,鼓励其二次创新创业。三是促进跨文化交流与本土化创新。尊重全球文化多样性,鼓励企业深入研究目标市场的文化习俗、法律法规和用户心理,进行产品和技术的本地化适配。同时鼓励文化融合创新,支持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创新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产业相结合,展现中国企业的中国文化气派。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