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14亿月活跃用户数对于其他产品来说,既像蜜糖一样充满诱惑力,又像砒霜一样,限制了它们的发展。一方面,微信庞大的用户基数,让其他产品线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去“借势”;另一方面,却又让某些产品很难更进一步,成为用户量级更大的产品。
比如,“微信问一问”。
“微信问一问”具备一款独立App的所有特征,可如今它却被限制在微信App下面“发现”频道中的“搜一搜”页面中,用户还需要再进一步点击“问一问”图标,才可以进入“问一问”的主页。
为什么“微信问一问”不做独立的App呢?本质上还是微信“太香”,微信的用户基数大,“微信问一问”几乎不需要做推广,就能够获得大量用户,而且,依托于微信这个超级App,“微信问一问”还能获得独特的优势,比如,“系统提醒”,当用户在“微信问一问”中有其他人点赞、回答的时候,系统都会在“发现”频道中给出提示,如果是独立App的话,就很难获得这个待遇。
强势的依赖关系,让“微信问一问”很难像独立App一样如鱼得水地在产品侧做出改进和提升,更确切地说,如果是独立App,“微信问一问”在产品上就能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特色。
腾讯在2023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微信搜一搜月活用户量为8亿,“微信问一问”更像是微信搜一搜旗下的产品,可既然微信搜一搜将最大的权重给予“微信问一问”,就说明微信对它还是蛮重视的,然而,如果真想把“微信问一问”做好,就应该对它更重视点。
市场的机会
相比较电商、游戏、新闻客户端、搜索引擎和短视频直播等成熟市场而言,问答社区目前在国内处于比较微妙的境地,一方面,老牌问答社区“太老了”,百度知道成立至今已经20年,知乎则有14年;另一方面,新兴的问答社区产品则过于复杂,比如,小红书,它也有问答类经验分享,但显然不只是一款问答社区产品。
“总有需求未被满足”,问答社区市场留给“微信问一问”的机会其实并不少,百度知道、知乎、小红书,各自都有自己待解决的痛点,“微信问一问”无需面对较强的竞争压力。
市场的第二个机会在于,互联网行业“无酬的动机”和“共享精神”。无论是最初的博客时代,还是论坛时代,还是到知乎、豆瓣这一波,互联网行业“无酬的动机”和“共享精神”一直都在。
后来的移动互联网市场被生鲜电商、在线办公、AI大模型等产品所主导,社区产品仅有小红书跑出来了,各大互联网巨头倒是也想就着“小红书”的模版来做,可惜都是半途而废。
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面对如此庞大的网民基数,如果能将互联网最初的“无酬的动机”和“共享精神”这两点发挥出来,做成一款好的社区产品真的不难。
另外,与普通创业公司相比,“微信问一问”还有一个优势就是:短期内无需面对盈利的问题,其他社区产品可能在设计之初就必须解决怎样赚钱的问题,“微信问一问”则无需直面这一点。
作为用户,非常好奇的一点是,近几年来比较火的社区产品只有小红书,而小红书其实仅能满足部分用户的需求,国内庞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绝对能够容纳几款不同类型的社区产品,这或许就是“微信问一问”的机会。
产品的提升
从2023年6月全量开放后,“微信问一问”已有近2年时间,如果它是某个开发者旗下的产品,必然是非常成熟且能用的App,但在微信的“蜜糖与砒霜”之下,微信问一问在产品侧并不是那么好用,据郭静的互联网圈体验后发现,其在产品上的痛点不少,比如,:
1.定位不清晰。它既不像百度知道一样泛化的问答社区,也不像知乎一样,是相对严肃的问答产品,跟小红书的目标就相差更远,而它除了问答之外,其实也有生活内容分享。“微信问一问”到底要做什么?它的对标对象是谁?这是它当前必须要解决和面对的问题。
2.关注重叠。“微信问一问”的问题偏向于泛化,这一点可以看出来它跟百度知道更相似,但在这里会出现一个问题,当我关注某个用户的“问一问”账号后,会默认关注他的公众号/视频号,实际上我在问一问、视频号、公众号上的需求是独立的,之前,公众号和视频号被强制互相关注后倒是问题不大,但到了问一问这里,问题就很大,因为答主是更偏向于泛化的内容,他的公众号/视频号内容根本不是我想要看的内容。
3.不做问题去重。当我试着回答几个问题之后,系统会逐渐推送与我所答内容相关的话题,但是在系统推荐的问题中,许多问题基本上是重复的,作为内容创作者,你很容易判断这些问题都是一个问题,或者非常相似,这种重复问题的出现毫无意义,但却占据大量版面,导致很难看到正常推荐的问题。
4.Feed流推荐。说微信对“问一问”不重视吧,它其实也挺重视,“搜一搜”主页的Feed流就有三条问一问的相关问题,底部还会显示“去问一问看更多内容”。但问一问频道的Feed流推荐内容实在一言难尽,只能说没有流量KPI的压力下,团队是在“用心”做事,用户关心的、有价值的、热点等等,没有一点儿体现出来。
诸多限制,导致“微信问一问”很难像一款正常的App一样,找到“我”、找到“问答广场”、找到“创作中心”,有好几次我想找到我回答了哪些问题,都没找到具体位置,如此复杂的步骤,对于普通用户的教育成本和酒更高了。
需要解决的难题
对某项业务的重视,除了给重点广告位推荐外,还需要有更进一步的支持,从根源上来说,“微信问一问”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谁来提问。根据目前系统推荐的相关问题来看,“AI”味儿特别浓,特别是许许多多重复的问题,一整页全都是大同小异的问题,会让人失去回答的兴趣。那么,更加有质量的问题,由谁来提问?“微信问一问”的解决办法之一是,“圆桌主持人”的形式,但如何激发“主持人”的提问热情?
第二,回答者的激励问题。当年今日头条旗下的问答社区产品“悟空问答”为了吸引优质内容创作者,可是真金白银投入不少资源,虽说最后“悟空问答”关停了,但如何激励“回答者”还是蛮重要的。
在创作者中心页面,倒是也能看到问一问的“创作分成”,可是,光靠“钱”并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更多的还是利用“无酬的动机”和“共享精神”。
第三,流量和影响力。公众号和视频号都依托于微信获得了大量流量池,可“微信问一问”并没有这个待遇,据郭静的互联网圈回答的几个问题来看,其曝光量“惨不忍睹”,不知道是我回答的姿势不对,还是什么问题,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微信并没有给问一问一个更为庞大的流量池,否则,流量不会这么低。
谁来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谁来回答?是偏向于泛化的内容,还是更偏向于深度方向的内容?怎样解决回答者的流量和影响力?这一套逻辑链是当前“问一问”必须直面的问题。
某种程度来看,“微信”问一问真的非常佛系,虽然推出已有近2年时间,但在运营上基本上没怎么花力气,我的自媒体朋友圈里面,基本上没看到朋友们主动安利或参与,“微信问一问”上线了主持人功能,它们自己的公号也没发文推荐一下。订阅号、视频号都有单独的频道页,微信的小程序也很生猛,但问一问既没有单独的频道页,也没有想过做小程序。
真的重视,或许就应该像“腾讯元宝”一样,投钱、投力,这才是“真把式”。(郭静的互联网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