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不玩噱头不卷参数!7大革命性产品在WACI彻底杀疯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杨凌霄 雷科技 时间:2025-07-28 22:06:54

要说过去一周科技圈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上海世博中心。

7 月 28 日下午,WAIC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行了大会闭幕式,而在过去两天多,这里几乎可以说上演了一场「AI 大阅兵」展区内外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 AI 产业链,还有部分全球玩家——从算力芯片到大模型,从算法平台到智能终端。



图/ WAIC

但今年的 WAIC 格外「不一样」的关键在于,不仅模型继续卷,而且眼镜、机器人、虚拟人、外骨骼设备全都「卷上了场」。

AI 眼镜是其中绕不开的一景。尤其是 Rokid Glasses,根据 Rokid 创始人兼 CEO 祝铭明的透露,新品 Rokid Glasses 销量已达 30 万台,「今年已经不愁销量,核心是生产。」作为一款 AI+AR 眼镜,Rokid Glasses 佩戴后能在眼前浮现演讲稿或者实时翻译,仿佛装上了外挂,同时还能拍摄记录、导航提醒,堪称眼镜形态的 AI 助理。关键还在于,AI 眼镜不需要像手机和电脑一样掏出来,而是「始终在线」。

而在腾讯展台,观众面对的不是实体机器人,而是屏幕里活灵活现的「奇妙数字人」,支持多达 3000+个公共数字人形象。这些由 AI 驱动的虚拟形象能够自然对话、播报产品、与观众互动,甚至还可定制人设和风格。在商家看来,这或许是性价比最高的「主播」;在技术人眼里,它则是具身智能从「肉体」走向「数字形象」的另一种进化路径。



图/腾讯

当然,WAIC 2025 上还有大量最新发布的产品,比如首次亮相的夸克 AI 眼镜,它不仅能扫码支付、语音翻译,还把所有塞进了不到 50 克的镜框中。此外,还有走向养老机构和情感陪伴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傅利叶 GR-3,首次将增强动力下放到日常健身人群的消费级增程动力外骨骼——傲鲨智能 VIATRIX ,MiniMax Agent 以及阶跃星辰 Step 3 大模型。

而这些颇具代表性的新品背后,恰恰折射出一个共同信号:人工智能正从「能说话」走向「会做事」、从「帮你想」变成「替你动」。WAIC 2025 或许不是模型竞争最激烈最高的一届,但绝对是「最热闹、最有实感」的一届。

不是参数,不是噱头,这些新品动真格了

WAIC 2025 新品可谓层出不穷,但在一众智能终端中,最出人意料的,或许是阿里突然推出的夸克 AI 眼镜。

1、夸克 AI 眼镜:把整个阿里生态戴到了脸上。

作为阿里巴巴的首款智能穿戴设备,夸克 AI 眼镜并未强调摄像头、录影等「花活」,而是瞄准了最实际的生活场景:走路导航、扫码支付、商品比价、语音助手。这些听起来再平常不过的需求,在这款眼镜上实现了几乎零操作的体验——不需要掏出手机,不需要点开 App,抬头一看、张口一说,一切就能完成。



图/阿里

从技术上看,夸克 AI 眼镜虽然和 Rokid Glasses 一样主打 AI+AR,但在核心配置上采用了和小米一样的高通 AR1 + 恒玄 BE S2800 的双芯架构,搭载通义千问大模型。值得注意的是,它并不试图做「超级硬件」,而是围绕阿里自有生态打通产品逻辑:高德地图导航、淘宝比价、飞猪出行提醒、支付宝看一下支付,全都支持。

如果说其他 AI 眼镜更多强调感知与拍摄,那么夸克选择了另一条路线——做一个「更聪明的生活执行器」,一个沉浸在人类日常中的 AI 工具入口。它不一定最炫酷,但它可能最接近日常使用,最符合「能用」的定义。而这,正是消费级 AI 穿戴设备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

2、傅利叶 GR‑3:不是去工地,而是进养老院。

在人形机器人赛道,「能动」并不稀奇,稀奇的是「动给谁看」「为谁而动」。傅利叶智能在 WAIC 2025 上发布的 GR‑3,就是一个典型的「去工业化」案例——它不去搬砖、搞生产,而是穿上柔软的外壳,走进医院、康养中心和老年公寓。



图/傅利叶

GR‑3 是傅利叶的新一代人形机器人产品,外观上与传统人形机器人大相径庭:没有冰冷的机械臂、也没有「终结者」式的力量展示,而是采用了暖色调配色和柔性包覆材料,整个造型更接近一位亲切的陪伴者。据介绍,GR‑3 主打「情感陪伴」与「康复辅助」,配备全感交互系统,可进行语音交流、肢体互动,并具备一定的认知训练和康复引导能力。

傅利叶强调,GR‑3 并不是在比拼速度、力量、平衡等传统参数,而是要解决人类社会中不容易被看见的那部分刚需——比如失智老人的情绪照护,康复患者的日常引导,以及医护人力资源不足时的功能补位。这种定位,也让它与目前市面上偏重实验属性的人形机器人形成鲜明对比。

3、傲鲨 VIATRIX :让外骨骼有了「日常佩戴」的可能。

在过去,外骨骼设备往往出现在康复中心、军事训练营,或者工业装配线上。它们是昂贵的专业装备、复杂的工程系统,与普通人几乎毫无关系。但傲鲨智能在 WAIC 2025 上带来的 VIATRIX,首次把外骨骼变成一个「你也能买」的日常科技产品。



图/傲鲨

这是一款定位于消费级的增程动力外骨骼,使用者只需将其绑在腰部和大腿上,就能在走路、下蹲、爬楼梯等动作中获得助力。它采用 FLOAT 360 浮动髋关节架构,实现了动力驱动与自然步态的兼容,核心双电机提供高达 46 Nm 的总输出,在提升运动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异物感。

但这款设备最大的突破并不在「性能」,而在「目标人群」:不是老年康复者,也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那些热爱运动、健身或需要在户外长时间行走的普通人。傲鲨将 VIATRIX 定位为「外挂」,不是治疗工具,而是一个能让你「走得更久、跳得更稳、练得更狠」的辅助装备。

消费级外骨骼从不是一个好做的赛道,贵、笨重、用途狭窄,曾让很多尝试者铩羽而归。而傲鲨这次的尝试,更像是在重新定义这个品类的「入场门槛」——不靠病痛激发需求,而靠增强激发想象。至于未来是否真的能走进日常,还得看它能否经得起长时间佩戴后的体验拷问。

4、MiniMax Agen:从「聊天」到「交付」,AI 做正事了。

过去半年 AI 行业都在探索智能体,MiniMax 也不例外,也把稍早前发布的智能体平台 MiniMax Agent 带到了 WAIC 2025。作为一款基于自研 M1 模型推出的全栈式智能体开发平台。它不是单一功能的 AI 工具,而是一个可将一句需求拆解为多个子任务,由多个子 Agent(比如 Researcher、Coder、Designer、PM 等)协作完成的系统。



图/ MiniMax

更直白一点说,只需输入一行 prompt,比如「搭建一个旅行推荐网站」,它就能自动调度工具生成 UI 设计、代码逻辑、内容文案,最后甚至部署上线。相较于过去那种「你问我答」的 AI 聊天逻辑,MiniMax Agent 更像是一个不需要你催、不问你累的「执行型员工」。AI 再不是聊天机器人,而是产品经理、初级工程师和视觉设计师的组合体。

尤其在网页搭建、内容生成、广告创意等场景中,它展现出惊人的产出效率和极低的试错成本。当然,它在真实业务流程中是否稳、是否准,还有待观察。但有一点已经明确:Agent 已不再是概念,执行力才是这场 AI 竞赛的新战场。

5、阶跃星辰 Step 3:不「卷」参数,「卷」落地。

在今年模型继续快速迭代的背景下,阶跃星辰给出的答案并不是「又一个大模型」,而是一个开始就奔着「实用」去的基础模型。

作为新一代大模型,阶跃星辰 Step 3 采用了 MoE(混合专家)架构,总参数达 3210 亿,但每次推理仅激活约 38 亿参数,这意味着它在保持大模型能力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推理成本。它支持原生多模态输入,具备跨文本、图像、数学逻辑等领域的推理能力,在 MathVision、MMMU、LiveCodeBench 等多个权威基准上拿下 SOTA 成绩。

但 Step 3 最突出的,并不是 benchmark 的分数,而是它对于实际部署和产业落地的关注。模型不仅开源,而且已经适配包括华为昇腾、沐曦、壁仞、寒武纪、天数智芯等在内的国产 AI 芯片平台,并与这些厂商联合发起了「模芯生态创新联盟」。在国产平台上,其推理效率最高可达 DeepSeek R1 的三倍。



图/阶跃星辰

在当下模型领域争夺用户的背景下,Step 3 显得有些反常,是一款面向企业级开发者的「通用智能底座」。它想要服务的,是那些真正想部署模型、而不是炒模型概念的公司。换言之,Step 3 更像是给工程师准备的工具。这种从参数战场抽身、转向落地价值的选择,可能才是国产大模型真正「卷」出差异的开始。

6、腾讯「奇妙数字人」:把数字营销做成了「全托管」。

相比人形机器人和 AI 助手在比拼智能程度时,腾讯广告却展示了另一种「实用至上」的 AI 应用场景:面向商家、专注营销的「奇妙数字人」系统。

与大多数强调交互体验或虚拟陪伴的数字人不同,「奇妙数字人」从一开始就是为卖货而生的。它不是陪你聊天,也不是秀技术肌肉,而是一个可以 7×24 小时直播的「带货主播」。这套系统提供了超过 3000 款可选数字人形象,覆盖不同年龄、穿搭风格和行业角色,商家还可定制专属数字人,用于短视频推广和电商直播。

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妙思」和「妙播」平台不仅能生成视频、编写文案,还能通过「直播大脑」实时分析弹幕互动并作出语音回复,实现自动化直播流程。语音方面还可 1:1 复刻真人声音,结合行业常用话术,实现高度贴近真人的直播体验。数据显示,这些数字人直播间不仅观看时长和互动率高于同行,甚至可将商家直播成本压缩 90%。

换句话说,腾讯不是在做一个「炫技」的数字人,而是在重塑一个从内容生成到人设打造、从直播执行到数据分析的完整营销流程,让中小商家也能拥有自己的「AI 主播团队」。

7、MasterAgent:多个 AI 聚成一支「能干活」的团队。

深元人工智能与海尔集团旗下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 COSMOPlat 的联合展台,深元人工智能自研的L4 级智能体母体系统 MasterAgent同样引人关注。不同于消费级智能体的交付方向,MasterAgent 专注于架构级 Agent 构建,适配用于工业级、企业级的复杂协作场景 。

MasterAgent 号称「母体系统」,能够支持多智能体协作、自动任务分配与决策优化,具备高度可扩展的调度结构。其应用主要面向制造业、物流、能源等场景,旨在协同多个子 Agent(如规划、调度、感知等角色),提升系统整体的智能化执行能力—而非单一应用落地。

它的出现,代表了国产智能体生态从「消费尝鲜」走向「行业级系统整合」的升级:MasterAgent 不只是一个工具包,而更像是一个新型 AI 基础设施,能够在复杂工业流程中调动多个 Agent 协调协作执行。这种 L4 级别的系统母体逻辑,预示着未来智能体在产业落地中将走向「统筹管控与智能调度」的方向。

如果说 MiniMax Agent 是对终端用户需求场景的「执行型 AI」,MasterAgent 则更侧重大规模、多智能体系统协作中的「后台大脑」角色,它让 AI 的边界不只是处理任务,而是管理任务、把控流程。

从「做任务」到「有形态」,AI 产品化的新岔口

如果将 WAIC 2025 上这批新品放在一张图里,或许很难一眼看出它们属于同一类产品:有的是戴在脸上的眼镜,有的需要穿在腿上,有的是「能说话」的数字人,也有「能干活」的软件 Agent,更不用说还站着一个会点头鞠躬的机器人。但把它们放在 AI 的演进语境中,却意外地呈现出一种清晰的共振:AI 正在全面走出模型阶段,迎来自己的「具象化」时刻。

从 Rokid 和夸克的 AI 眼镜,到傲鲨的穿戴式外骨骼、傅利叶的人形机器人,这届 WAIC 的 AI 明显有了更多「物理形态」。它们不再只是活在屏幕里的语言模型或图像生成器,而是以更直观的方式进入用户的生活空间——戴得上、穿得上、聊得上。

尤其是在 AI 眼镜这个品类中,从过去 meta 的拍照社交,到 Rokid 主打视觉辅助,再到夸克切入生活执行,产品形态已经从「新奇玩具」开始向「实用工具」转变。



图/阿里

另一方面,智能体(Agent)的大潮正从技术范畴扩散到产品层。MiniMax Agent 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问答式 AI」,而是具备调度任务、协作执行的系统能力,已经能完成网页、脚本、广告等复杂内容的交付。与此同时,像 GR-3 和 VIATRIX 这样的产品,则体现出 AI 开始「动身体」,机器人不再只展示平衡力,而是学着做康养陪伴;外骨骼设备不再是医疗辅助,而是变成健身外挂。

无论执行的是脑力任务,还是体力动作,AI 都在从「讲逻辑」变成「干实事」。阶跃星辰 Step 3 也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它不强调参数有多大,而强调能否在昇腾芯片、天数智芯等国产平台上跑起来,并以合理成本服务于实际系统。

模型不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能力中心」,而是融入到产品和服务中的基础模块。从这一点看,AI 正在从平台时代进入「系统协同时代」,这也意味着未来 AI 发展的核心更多要落在系统化能力上。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