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现场,AR(增强现实)眼镜公司Rokid的展台附近时常有些交通拥堵,一批又一批的观众、媒体跟合作伙伴,把这块本来不小的区域围了一圈又一圈。
"这是目前唯一的既能显示又能摄像,有麦克风、喇叭,又有AI能力的眼镜",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Rokid创始人兼CEO祝铭明有意无意推了下脸上那副黑色宽框眼镜——公司最新款的Rokid Glasses。据称,在具备上述全部功能的同类AI眼镜中,目前全世界有且仅有这一款实现了量产。
当然,这片展区的来访者也不全是来看Rokid的,毕竟赛道内另一位头部玩家XREAL就在Rokid对门,两家仅相隔一个不宽的过道。
WAIC举办前夕,XREAL发布了AR智能眼镜XREAL One Pro。据悉,这款新品拥有目前AR眼镜中最大的57度视场角,发布当日就有超过2.6万人在京东平台进行了线上预约。
而在WAIC开幕首日,阿里巴巴同样也发布首款自研AI眼镜——夸克AI眼镜的技术研发进展,并且在展台醒目位置摆上了样机。阿里夸克相关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这款产品已完成研发,预计年内上市,将深度融合阿里及支付宝生态,支持高德导航、淘宝比价、支付宝支付等功能,为用户提供随身AI超级助理服务。
一副眼镜,百家争鸣,这一科技圈的醒目景象,也正让市场情绪呈现出奇妙的分裂:乐观者视AI眼镜为"下一代个人终端",认为它会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般重塑行业;悲观者则盯着高价格和重叠功能,担忧这是转瞬即逝的技术狂欢,热闹背后真正浮起的是市场的泡沫。
在与北京商报记者的采访中,不管是Rokid、XREAL还是阿里,都谈及了被业内称为"百镜大战"的AI眼镜战事,祝铭明认为,"百镜大战"只是一个概念,他们并不在意几人进场、何人进场,他们只回答一个问题——用户认不认可产品,"剩下的,不重要"。
至于泡沫期的论断,祝铭明向北京商报记者直言:"现在(行业)比较热闹,但还没有到真正的泡沫期。"
WAIC现场的喧嚣落定,一个更为现实的判断也逐渐清晰:这场大战尚未触及泡沫边界,真正的考验或许不在资本热度,而在消费端养成刚需的门槛。
热闹是因为产品迭代,而非空洞的泡沫狂欢
展会现场,XREAL的联合创始人吴克艰向北京商报记者详细介绍了新品的核心技术点:"只靠单一芯片肯定行不通,我们这款产品的芯片是自主设计、自主研发的,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款专为AR显示定制的芯片。但光有芯片还不够,必须让它在眼镜上顺畅运行——这需要配套的操作系统以及一整套完整的软件体系来支撑。现在大家看到的所有显示效果和功能,都是基于我们自研的芯片、系统及软件共同实现的。"
吴克艰特别提出,这款产品重点在AR,"和友商的AI眼镜有别,我们主打极佳的显示功能"。
他进一步解释道,同2024年12月发布的XREAL One相比,Pro版最大的升级在于搭载了公司自研的X Prism光学引擎技术,使得新品在保持轻薄的同时,实现了更宽阔的视野和更纯净的显示效果,这种影院级别的体验,并非一般AI眼镜能够做到。
几家头部公司在WAIC现场与北京商报记者的分享,恰恰道破了当前行业本质;展厅里数十款AI眼镜,从外观到功能也都在诉说同一个观点:行业仍处于产品定义探索期,热闹是因为大家卷研发卷得厉害、赶迭代赶得紧张。
阿里夸克的亮相是个典型例子。此次WAIC,其仅官宣"入局AI眼镜",分享轻量化设计、双电池换电等方向性亮点,未召开发布会,也未披露价格与具体功能细节。
阿里相关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称,夸克这款AI眼镜"离正式发布还有段时间",现在只是让市场知道阿里在做这件事。这种预热式官宣,更像是技术路线和市场反馈的公开试探。
祝铭明此前采访中提到"还没到泡沫期",恰是行业状态的注解——泡沫核心是"预期远超实际价值",但当前AI眼镜的热闹,更多在企业端技术迭代。
比如,北京商报记者获悉,阿里此款眼镜着重优化的其中一个点是"通过光学设计让镜腿更细、镜框更窄更薄、镜片看起来更通透";而Rokid还在不断完善支付等用户反馈的高频场景功能;XREAL则主打深挖AR,旨在尽可能提升成像质量……这些是技术成熟必经的试验甚至试错,而非资本推动的虚火。
而在阿里展台区域,背靠头部电器公司TCL的雷鸟创新也因与通义千问的合作而在其中占据了一隅。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当前AI眼镜市场的热闹,本质上是技术迭代推动的接受度逐步上升,但距离全面普及仍有距离——行业尚在从早期小众市场向大众市场过渡。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种技术探索远非泡沫,而是市场成熟所必须的过程。
"退货率50%"
在WAIC期间的一场论坛中,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业群智能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抛出了一个问题:
众所周知,眼镜处于人类头部的生态位,而头部设备可以捕获80%以上的人体感知输入。因此,AI眼镜具有极强的场景穿透能力:能同时覆盖办公、生活以及移动场景。AI眼镜作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感官中枢",将会催生个人数据量的急剧爆发,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最重要的个人移动入口。
那么,为什么AI眼镜还没有普及呢?
宋刚认为,当前行业仍处于初期阶段,产品体验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比如,不够智能、续航短、不够舒适美观等等。
正因如此,阿里巴巴希望通过自身研发投入和在硬件领域的积累,加上夸克基于通义千问大模型所研发的多模态及垂直领域AI能力,结合夸克的个人数据处理能力,打造"真正实用好用的AI眼镜"。
并且,宋刚还提到了通过生态构建以及与合作伙伴的协同,推动产业链各方共同努力,将AI眼镜真正带入大众消费市场。
如果说,智能手机的爆发不是因比功能机多了10项功能,而是解决了"出门只带一个设备"的刚需,那么,AI眼镜的"杀手级场景"又在哪里?
从企业端看,AI眼镜技术进化明显,但到消费端,多数用户仍犹豫——"我为什么非要戴它?"
价格是第一道坎。
北京商报记者综合天猫、京东等平台商品信息发现,当前AI眼镜的主流定价集中在2000—5000元范围,部分高端款式甚至价格近万元,并不符合普通消费者对"电子配件"这类产品的常规预算。
北京商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某新入局AI眼镜赛道的硬件大厂,AI眼镜退货率高达近50%。
"认真的企业,不超过十家"
还有更为现实的一点,是功能重叠和续航焦虑:翻译、导航、拍照等这些在手机上非常成熟的功能,现阶段的AI眼镜尚未拿出"非它不可"去取代手机的理由;受制于体型限制的AI眼镜,目前也没有特别好的方案去显著扩展续航。
袁帅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普通消费者对产品实用性、性价比和便捷性的考量更务实,这些体验问题直接阻碍了‘日常佩戴’习惯的养成。"
雷鸟相关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称,事实上,大部分电子产品在早期都会遇到"续航焦虑"的问题,智能手机经历过、新能源汽车也经历过。但随着产品不断地破圈进入大众市场,电池技术也会发展,续航自然越来越长。
而雷鸟目前的解法,是产品自带边充边用功能,在外面遇到需要紧急补能的情况,可以直接使用手机、充电宝等便携设备给眼镜充电。
至于功能体验上的缺憾,雷鸟方面认为,任何颠覆性技术在早期发展阶段都需要类似阶段:概念惊艳但体验粗糙,比如早期的PC电脑、智能手机等都是,而AR智能眼镜涉及光学、材料、芯片、电池、交互、AI等多领域协同突破,整机难度极大。当前外界看到智能眼镜的问题,是技术爬坡期的客观问题。随着技术和产业链不断发展,这些问题也会逐步得到改善。
简而言之,头部公司正在努力改善现阶段的种种问题,但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此前吴克艰还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当前AI眼镜市场鱼龙混杂,真正在赛道内深耕的不超过十家。
打通 "最后一公里"
天使投资人郭涛向北京商报记者分享称,目前小部分科技爱好者愿为单价偏高的新品买单,但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还是更在意买AI眼镜花这笔钱是否值得。
对于价格走势,祝铭明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AI眼镜在当前所处的价格段仍有下探空间,目前AI+AR眼镜是3000元左右,但将来会更加优惠。
据他预测,在理想情况下,让AI眼镜走入千家万户所对应的定价大约要在2000元以内,他认为最快一两年就可以压到这一定价区间。
"(短期内)新产品的价格仍然会保持一个相对高位,但是成熟的产品会越来越便宜",祝铭明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称。
随着认知、体验、价格三个维度的同步改善,AI眼镜正在逐步走向普及,逐步兑现其作为"智能手机之后最重要的个人移动入口"的潜力。
这种增长的底色,是技术迭代的扎实推进,各家的路径虽有不同,但所有的差异化布局最终都指向"让产品更贴近用户需求"这一核心。
当前行业的核心命题,仍是如何打通消费端的"最后一公里"——让价格更亲民、体验更流畅、场景更刚需。这既需要技术突破来降低成本、优化体验,也需要市场教育来培育用户习惯。
但可以确定的是,正如祝铭明所言,当下的"百镜大战"远未到泡沫期。这场热闹的本质,是技术向消费市场的渐进渗透,是产业链各方在试验中寻找正确路径的过程。真正的行业拐点,要等有人先迈过这几道坎。
在此之前,所有的探索与竞争,都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 实习记者 王天逸